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和七氟烷吸入组(S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吸人组分为S1、S2、S3三个亚组,每组10例,体外循环后分别吸入0.5、1.0、1.5MAC的七氟烷维持麻醉。四组病人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过程中麻醉维持、体外循环方法均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体外循环前(T1)、停机(T2)、手术结束(T3)、术后2h(T4)、术后4h(T5)、术后8h(T6)、术后12h(T7)、术后24h(T8)测量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潮气量(VT)、气道压、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静态顺应性(CStat),观察肺氧合与肺顺应性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S1、S2、S3组肺氧合功能好转(P〈0.05),顺应性上升(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能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并和七氟烷的吸人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刚  韩静  刘毅  程桥 《当代医学》2011,17(3):102-103
目的比较丙泊酚、七氟烷和丙泊酚-七氟烷静吸复合三种麻醉维持方法对老年人血流动力学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44例ASAⅠ~Ⅱ级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入丙泊酚组(P组)、七氟烷组(S组)和静吸复合组(PS组)。术中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S组七氟烷吸入维持,PS组丙泊酚靶控浓度1μg/mL,复合吸入七氟烷。各组均靶控输注3.5ng/mL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或七氟烷浓度使AEPI维持15~25,比较三组HR、MAP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差异。结果 S组患者MAP波动幅度小,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早于另外两组。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使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苏醒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3.
高丽君  沈虹春  戎小平 《浙江医学》2015,37(11):945-947,950
目的 观察丙泊酚与七氟烷麻醉时二氧化碳气腹对老年妇科手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七氟烷组,各30例,气腹时间均>90 min。根据BIS 调节麻醉深度,丙泊酚组调节丙泊酚用量在60~200μg/(kg·min)、七氟烷组调节吸入量在0.8~1.3 MAC。记录气腹前及气腹后10、30、60 及90min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BIS、脑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动脉- 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血乳酸(Lac)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根据BIS 调节麻醉深度,BIS 在气腹前后均保持稳定。两组患者MAP、HR、PETCO2、CaO2、CjvO2、Da-jvO2、CERO2、Lac 气腹 后各时间点较气腹前有明显变化,其中PETCO2增高(P<0.05),CaO2、Da-jvO2、CERO2下降(P<0.05),CjvO2、Lac增高(P<0.05)。两组患者比较,在气腹后60min 丙泊酚组MAP、HR 较七氟烷组低(P<0.05),丙泊酚组CjvO2较七氟烷组高(P<0.05),丙泊酚组Da-jvO2、CERO2较七氟烷组低(P<0.05)。结论 老年妇科手术患者二氧化碳气腹可以影响BIS 及氧代谢,丙泊酚比七氟烷对两者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相似的麻醉深度下(BIS维持于40~60范围),七氟烷和异丙酚对单肺通气(OLV)期间患者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80例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麻诱导方法相同,插入双腔管后S组以七氟烷维持,P组以异丙酚维持。在OLV前的双肺通气(TLV)阶段和OLV阶段前40 min内取9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相比TLV期间,OLV下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LV下两组肺内分流明显增多(P〈0.05),其中S组的肺内分流更明显(P〈0.05)。结论:较低浓度七氟烷和异丙酚在OLV期间均使肺内分流增加,但七氟烷增加肺内分流更明显,两者对动脉血氧分压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常规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1),分别于麻醉前(T1)﹑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术毕后(T4)、术后1 d(T5)和术后3 d(T6)6个时间点采静脉血5 mL,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cTnI的含量。结果:两组诱导后SBP﹑DBP及HR均有所下降,与麻醉前比较,P组诱导后下降较显著(P<0.05),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cTnI含量均有升高趋势, P组在诱导后及术后1 d cTnI含量显著升高,与麻醉前及S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与丙泊酚组比较围术期心肌损伤较轻,提示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围术期心肌保护作用强于丙泊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比较丙泊酚与七氟烷麻醉对体外循环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该院执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共60例,按照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的不同平均分为七氟烷组与丙泊酚组各30例,并比较两组患者CPB期间的S100β蛋白浓度值,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MMSE测定评分。结果七氟烷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中S100β蛋白浓度均值全部显著低于丙泊酚组的对应S100β蛋白浓度均值(P<0.05),且术后MMSE的均分显著高于丙泊酚组的术后MMSE均分(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应比丙泊酚静注麻醉在CPB条件下执行手术时能够更好地手术患者提供脑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探讨七氟烷全程吸入麻醉方法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对心肌保护的效应。方法择期行心脏手术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n=30)及静脉麻醉组(V组,n=30),分别在术中实施七氟烷或氯胺酮-芬太尼麻醉,以脑电双频指数判定麻醉深度。观察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围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CK、CKMB的水平。记录两组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至复跳时间、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情况以及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在ICU滞留时间。结果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在诱导后、切皮、停机及术毕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cTnI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均不同程度升高,S组升高值较V组低,在CPB后各时点的差异显著(P0.01)。CK、CKMB明显高于转流前,S组的变化值均较V组小(P0.01)。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窦性心率恢复率、电除颤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在ICU滞留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应用于婴幼儿心脏手术是可行的,同时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可以降低血浆cTnI、CK及CKMB水平,对患儿心肌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行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苏醒的过程,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40例年龄38~60岁,ASAⅠ~Ⅱ级择期行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S、P两组(n=20),自诱导至术毕两组均以2~4ng/ml效应室TCI输注瑞芬太尼,S组持续吸入七氟烷,P组TCI输注丙泊酚麻醉维持。麻醉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记录停药后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h镇静评分(OAAS)和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P组明显长于S组(P〈0.01)。拔管后OAAS评分、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比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肝癌射频消融术可控性更佳,术后苏醒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诱导方式对老年人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术中知晓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老年人,随机分为D组和S组,D组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S组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记录两组从诱导开始至意识消失时间及有无插管反应,记录诱导开始前,入睡时,插管时,插管后13、、5、min时MAP,HR,SpO2及BIS值,术后24h、72h各随访1次并询问术中有无知晓。结果 D组插管时和插管后MAP及BIS值明显低于S组(P〈0.01),S组插管前后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对BIS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诱导更平稳,在老年人腹腔镜手术麻醉时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肺转流期间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单瓣膜置换术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2例拟择期行单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心肺转流期间对照组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4~6 mg·kg-1·h-1;静吸复合组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2~3 mg·kg-1·h-1,同时经膜式氧合器吸入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七氟醚;七氟醚组经膜式氧合器吸入1~1.5 MAC七氟醚。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主动脉阻断后5 min(T2)、心肺转流30 min(T3)和停机后30 min(T4)共4个时点记录rSO2。于术前1 d和术后7 d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复合组与七氟醚组在T3、T4时点rSO2均明显升高(P<0.05)。3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心肺转流期间吸入一定浓度七氟醚可提高rSO2,但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丙泊酚静脉麻醉、七氟醚吸入麻醉及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三种全程麻醉维持方式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患者,随机分丙泊酚组(P组)、七氟醚组(S组)、丙泊酚复合七氟醚组(PS组),每组15例,分别采用丙泊酚、七氟醚、丙泊酚复合七氟醚全程维持麻醉。在诱导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手术结束即刻分别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在手术前(T0),升主动脉开放后2 h(T2)、4 h(T4)、8 h(T8)、24 h(T24)、48 h(T48),采集动脉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三组各时点HR、MAP、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血浆cTnI、CK-MB在T2、T4、T8、T24、T48明显升高,P组、PS组于T8达高峰,而S组于T4达高峰。与P组、PS组相比,S组cTnI在T2、T4、T8、T24、T48明显降低(P<0.05),CK-MB在T2、T4、T8、T24、T48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于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与全程丙泊酚或丙泊酚复合七氟醚维持麻醉相比,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程七氟烷吸入对体外循环(CPB)下冠脉搭桥患者术后早期肺炎症递质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CPB下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30例,年龄45- 75岁,术前心功能Ⅱ-Ⅲ级,按单盲法随机分为2组,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经静脉依次注入咪唑安定0.05 mg/kg、舒芬太尼1.0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和维库溴铵0.15 mg/kg,并予气管插管.插管后S组全程吸入七氟烷,P组全程靶向控制输注(TCI)丙泊酚维持麻醉,其余用药相同.于打开心包后,CPB前(T0)、心脏复跳后5 min (T1)、15 min (T2)、30 min (T3)、1 h(T4),留取肺动脉(PA)和肺静脉(Pv)血,以测定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NE)、白介素-6(IL-6)、白介素-10 (IL-10)浓度,并计算PV和PA的浓度比,同时记录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CPB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总量、术后气管导管留存时间、冠心病监测治疗室(CCU)住院时间.结果:2组HNE、IL-6、IL-10在PV、PA中浓度之比在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心脏复跳后2组HNE、IL-6在PV、PA中含量之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S组在各时点的上升程度均低于P组(P<0.01或P< 0.05);IL-10在CPB后PV/PA比值亦明显上升,且S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 0.05);此外,与P组比较,S组在CPB期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少(P<0.05),术后气管导管留存时间和CCU住院时间更短(P< 0.05).结论:全程七氟烷吸入能有效减轻CPB下冠脉搭桥术后早期肺炎症反应,缩短气管导管留存时间和患者在CCU治疗的时间,且更有利于CPB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相似文献   

13.
七氟烷联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微创心脏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七氟烷联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微创心脏手术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小儿56例。应用4%~6%七氟烷+O2吸入诱导,意识消失后顺序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5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麻醉维持用1.0%~2.5%七氟烷吸入+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结果:4%~6%七氟烷吸入诱导患儿意识消失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与诱导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1minMAP与HR和CPB后20minMAP均明显低于CPB前(P<0.01),而CPB停机时,MAP和HR与CPB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微创心脏手术应用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诱导迅速、平稳,术中麻醉深度可控性好,可满足小儿微创外科手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自体血逆行预充在体外循环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施自体血液逆行预充(RAP),观察能否有效降低体外循环(CPB)预充量,提高术中Hct,减少术后异体血输入量及改善临床结果。方法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N1组(RAP组)和N2组(对照组),每组各105例。RAP组在主动脉插管与主动脉管路连接后,开放连接管,使动脉管路中血液缓慢逆行返回,替代出等量的预充液体,存入备用袋中,待膜肺动脉路至主动脉插管处管路完全被血液充满后,钳夹主动脉路。腔静脉插管连接完毕,缓慢开放静脉引流管阻断钳,用静脉血将静脉管路中液体全部替换,同时用泵将等量液体存入备用的袋中。分别监测麻醉后,CPB前(T1)、CPB开始15 min(T2),停CPB后1 h(T3),术后2 h(即返回ICU后2 h,T4)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 h的输血及术后出血量。结果 RAP组通过RAP减少预充液量(795.09±21.6)ml,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RAP组在T2、T3时Hb、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ac结果表明,RAP组在T2、T3、T4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术中、术后2 h的输血量RAP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两组间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RAP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稀释,明显提高术中Hct水平,改善术中灌注条件,有效地减少术中及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丙泊酚静脉诱导、七氟醚吸入诱导、丙泊酚与七氟醚静吸复合诱导对QT间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中青年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丙泊酚静脉诱导组(P组)、单纯七氟醚吸入诱导组(S组)和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诱导组(PS组),每组各15例。分别于诱导前和诱导后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血压、QT间期变化,计算QTc-F。结果:与诱导前相比,P组、S组和PS组诱导后的QTc-F显著延长(P〈0.01);3组对QT间期延长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诱导方法均有使QT间期延长的趋势,均需谨慎用于术前QT间期延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术后心脏损伤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54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S组(七氟烷组)和I组(异氟烷组)在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分别吸入七氟烷和异氟烷进行心脏预处理:监测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1.3 MAC,持续30 min,并洗脱15 min。C组(对照组)吸入纯氧。3组患者麻醉维持选用芬太尼(40~45μg/kg)和咪达唑仑,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3组施行相同的CPB和手术方式。观察心脏自主复跳率和复跳时间,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使用时间,种类及使用数量。并观察手术前,主动脉开放4 h、24 h、36 h的静脉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结果 3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主动脉开放后S组和I组在相同时间点的CK-MB和cTnI的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S组的CK-MB和cTnI在相同时间点略低于I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组和I组的心脏复跳时间,低于C组(P<0.01);S组的辅助循环时间低于I组和C组(P<0.01)。结论七氟烷和异氟烷一样,预处理后可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引起的心肌酶释放;有利于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但不能说明七氟烷优于异氟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麻醉时七氟烷吸入、丙泊酚TCI在喉罩置入时的适宜浓度。方法将60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按七氟烷吸入浓度,将S组分为SA组(5%七氟烷)、SB组(7%七氟烷);按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效应室浓度,将P组分为PA组(靶浓度2μg/m L)、PB组(靶浓度3μg/m L)。比较患者诱导前、置入喉罩前即刻、插入LMA后1 min和插入LMA后5 min MAP、HR和Sp O2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PB组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PA组(P〈0.05);SA、SB组在插入喉罩后血压、心率均有所升高,而SB组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SA组。结论建议老年患者麻醉在丙泊酚TCI下置入喉罩,喉罩置入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2μg/m L;在七氟烷吸入诱导下置入喉罩时,七氟烷吸入浓度宜采用8%。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的新型无血预充大鼠体外循环模型,为进行中长期研究体外循环对机体各器官的影响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选用7只成年SD大鼠,七氟烷诱导麻醉,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维持麻醉。左侧股动脉22G套管针穿刺监测血压,鼠尾动脉置入20G套管针为动脉端灌注,经颈静脉置入自制多孔静脉引流管为静脉引流,转流90min后停机,监测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数值。结果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数值满意,7只大鼠停机后生命体征稳定。结论成功建立新型无血预充大鼠体外循环模型,麻醉深度和转流流量和温度均可精确控制,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性、以及慢性长期实验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