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忠  杨柳  戴刚  王东武  谭美云  王富友  金旭红 《四川医学》2006,27(12):1211-1212
目的研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生长和增殖情况,探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间充质干细胞与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混合,体外三维培养3周,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凝胶内粘附、生长和增殖等情况,复合物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间充质干细胞能良好地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内伸展、粘附、生长和增殖,细胞在新形成的组织内保持成活。结论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S/β-GP)膜,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评价新型引导组织再生膜的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CS/β-GP体系的温敏相转变特性,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合成温敏凝胶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拉伸强度实验进行结构和力学测试。通过MTT比色法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生长及增殖情况进行初步评价,共分3组进行对比研究:实验A组(2%CS+0.5 gβ-GP)、实验B组(2%CS+1.0 gβ-GP)及空白对照组。结果 红外光谱分析提示,壳聚糖与β-甘油磷酸钠分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和化学键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扫描电镜观察,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膜具有多孔的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L929细胞体外培养第3、4、5天,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吸光度(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凝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  相似文献   

3.
王东武  杨柳  戴刚 《重庆医学》2007,36(9):846-848
目的观察温固化可注射性壳聚糖/甘油磷酸钠(C/GP)凝胶的组织与细胞相容性,评估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7∶1体积比的壳聚糖和甘油磷酸钠溶液混合,注入成年兔的背部皮下、皮内和腹腔,从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其局部炎症、皮肤刺激及全身中毒反应。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Cs)为示踪细胞,复合C/GP凝胶行体外培养,注入兔的背部皮下或预制关节缺损的关节腔内,术后一定时间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图像分析细胞存活及修复关节缺损效果。结果C/GP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与EGFP-BMCs以一定细胞浓度混悬,体外及皮下培养数周均可见荧光标记的细胞,支架与细胞复合物完全充填关节缺损,细胞荧光标记阳性,细胞参与修复。结论可注射性C/GP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细胞在支架内存活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用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载体体外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制成注射型细胞/凝胶复合物并行体外成软骨诱导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检查等观察细胞在凝胶内黏附、生长、增殖、向软骨细胞分化及形成软骨样组织等情况。结果:在体外成软骨培养条件下,壳聚糖凝胶支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形成软骨样组织。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复合物,有望用作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负载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 PRF)的新型水凝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体外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配制体积比为6 ∶1 ∶1的2%壳聚糖/56% β 甘油磷酸钠/0.1%京尼平混合液,置于37 ℃恒温水浴箱后观察其成胶时间;通过一次离心法(1 200 r/min,12 min)制备PRF,将PRF冻干研磨成粉后加入上述混合液,置于37 ℃制备负载PRF的新型水凝胶。接种BMSCs于水凝胶表面,培养1、3、7 d后通过二乙酸荧光素(fluoresceindiacetate, FDA)荧光染色观察其增殖情况;再将细胞接种于24孔板,分为负载PRF的新型水凝胶组(PRF组)、壳聚糖水凝胶组(壳聚糖组)以及单纯诱导组,分别添加适量材料后进行成软骨诱导,第2周结束时每组取12孔分别进行HE染色、番红O 固绿染色、阿利新蓝染色、兔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软骨分化情况;其余细胞诱导至第4周结束,阿利新蓝比色法和ELISA法检测每周收集上清液中糖胺聚糖及Ⅱ型胶原含量。结果: 壳聚糖/β 甘油磷酸钠/0.1%京尼平混合液在37 ℃下约8 min能够成胶;FDA荧光染色显示BMSCs在水凝胶表面增殖良好;4种染色结果显示PRF组均呈阳性,壳聚糖组和单纯诱导组呈弱阳性;3组上清液均含有糖胺聚糖和Ⅱ型胶原,PRF组分泌量在4周内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 结论: BMSCs能够在负载PRF的新型水凝胶表面生长、增殖,细胞相容性较好;该水凝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MSCs成软骨分化。  相似文献   

6.
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将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方法, 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骨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ercoll分离液,从兔的骨髓组织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低糖型的DMEM(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培养液中添加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及抗坏血酸进行培养.诱导2周后钙-钴法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表达, 诱导4周后VonKos-sa染色检测钙结节形成.结果:第3代兔MSCs呈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诱导2周ALP染色阳性率达80%,诱导4周后VonKossa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结论:经过分离纯化后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壳聚糖温敏凝胶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为其治疗牙周病提供依据.方法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温敏凝胶中体外培养24h、48h、72h、96h.用MTT法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RGR),判断细胞毒性的级别.结果 各组细胞不同时间点相对增殖率均在96%~144%之间,各浓度的壳聚糖水凝胶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均为0级或1级,完全符合生物材料的安全评价标准.结论 壳聚糖温敏凝胶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无毒性,用于牙周病局部治疗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体外成骨能力,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兔BMSc自小量骨髓中分离培养,并观察第2代BMSc在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诱导条件下的生长及成骨分化情况。结果 BMSc呈成纤维细胞样表现,增殖能力强,在诱导条件下碱性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出现矿化结节。结论 BMSc体外增殖能力强,成骨能力肯定。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可促进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王东武  杨柳  段小军  李忠  张洪鑫 《重庆医学》2006,35(12):1082-1085
目的探讨可注射性温固化凝胶壳聚糖-甘油磷酸钠(C-GP)复合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在体内形成透明软骨和注入关节腔后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预制的壳聚糖和甘油磷酸钠按一定体积比制成混合液,实验组为支架复合同种异体软骨细胞,设单纯支架和生理盐水为两组对照。注入成年兔的背部皮下和预制关节软骨缺损的关节腔内,复合物在体内37℃形成凝胶,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组织学(HE、TB)、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进行Wakitani评分。观察其体内成软骨和填充并修复关节缺损效果。结果液态C-GP复合物注入体内可形成凝胶,实验组皮下生长4周,组织学观察示典型的透明软骨样结构且分泌基质;C-GP复合细胞注入关节腔可很好地填充关节缺损,并于4周后开始形成透明软骨样结构且表面平整与宿主整合良好,组织学切片上可见类软骨形成并分泌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基质和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结论可注射性C-GP复合软骨细胞体内可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功能的类软骨组织,能够应用于微创技术再生修复软骨的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在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与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SA/CS Gel)复合植入兔颅骨双侧 15 mm圆形极限骨缺损区,实验组缺损处植入海藻酸钠/壳聚糖/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水凝胶(SA/CS/多肽 Gel),对照组植入SA/CS Gel,空白组不植入任何载体及药物,随机分组.术后8周活体行CBCT扫描,随后处死取材并常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成骨效果.结果 影像学及组织形态学结果可见,实验组缺损区成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可促进兔颅骨缺损的骨修复.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ü M  Wu ZX  Li YX  Zhang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2980-2984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方案选择和栓塞效果的因素,建立一套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新的分级系统。方法前瞻性采集经血管内治疗的151例患者156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点(部位、形状、瘤体最长径、瘤颈宽、囊颈比)、是否出血、急性期栓塞等因素对栓塞技术选择和栓塞即时效果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栓塞技术选择的有意义因素为动脉瘤部位(OR=3.734,P=0.018)、瘤颈宽(OR=16.279,P=0.000)和囊颈比(OR=4.090,P=0.003),影响栓塞效果的有意义因素为瘤体最长径(OR=2.725,P=0.024)、瘤颈宽(OR=2.600,P=0.033)和囊颈比(OR=3.144,P=0.003)。以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系0分,椎基底动脉系1分)、瘤体最长径(〈8mm 0分,≥8mm 1分)、瘤颈宽(〈4mm0分,≥4mm或无瘤颈1分)和囊颈比(〉1.20分,≤1.2或无瘤颈1分)为评分指标建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IAES),将颅内动脉瘤分为4级,0~1级为一般动脉瘤,2~4级为复杂动脉瘤。结论IAES有助于临床上制定个体化栓塞方案和预测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可控电解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GDC血管内栓塞后作回顾性分析。选择动脉瘤的瘤顾比例大于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C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用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无1例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性能良好,操作简便,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组织工程真皮抗张强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高敏度小张力膜状生物材料力学性能测定仪检测组织工程真皮的抗张强度。方法 分别培养含有不同数量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凝胶和复方壳多糖真皮替代物,15d后检测抗张强度。结果 组织工程真皮抗张强度随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而增强(P〈0.01),复方壳多糖人工真皮的抗张强度高于胶原凝胶真皮(P〈0.01)。结论 复方壳多糖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抗张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稳定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脑动脉瘤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对 2例未破裂动脉瘤和 1 1例破裂的动脉瘤壁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 ,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CP 1 )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IP 1α)在颅内动脉瘤壁内的表达及位置。 2例正常脑动脉做对照比较。结果 :2例未破裂和 1 0例破裂动脉瘤HE染色 ,瘤壁由增厚的内膜和结缔组织外膜组成 ;纤维增厚的内膜有长梭形的成纤维细胞不规则排列 ;瘤壁全层有单核性细胞浸润。 1例破裂动脉瘤壁仅存玻璃样纤维结构 ,几乎不存在细胞成分 ;9例有附壁血栓 ,血栓呈机化表现。免疫组化 :正常动脉未见MCP 1和MIP 1α表达。 2例未破裂和 1 0例破裂动脉瘤壁内有MCP 1和MIP 1α的高表达 ,表达细胞多为成纤维细胞 ,颗粒沉积于胞质。阳性细胞呈局灶聚集 ,分布于动脉瘤内膜 ,多在排列紊乱的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聚集处。 1例破裂动脉瘤壁仅存玻璃样纤维结构 ,几乎不存在细胞 ,未见表达信号。动脉瘤附壁血栓内有MCP 1和MIP 1α的表达 ,表达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微血管的内皮细胞 ,表达部位在胞质。未破裂的和破裂动脉瘤的病理表现和MCP 1、MIP 1α在动脉瘤壁内的局灶性的高表达 ,提示脑动脉瘤的发展是单核性细胞的不断聚集加强的慢性炎性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腹壁-盲肠损伤粘连模型并探究改性木葡聚糖(mXG)温敏水凝胶对腹壁-盲肠损伤粘连的防治效果。  方法  选用SD大鼠构建腹壁-盲肠损伤粘连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商业化壳聚糖膜对照组(Film)和mXG温敏凝胶组(Hydrogel),每组16只。Hydrogel组,将1 mL 4%(m/V)mXG溶液涂抹至腹壁和盲肠的创面,待凝胶形成(3 min)后关腹;Film组,关腹前将2 cm×3 cm大小的壳聚糖防粘连膜覆盖于腹壁创面;Control组,关腹前将1 mL生理盐水注射于腹壁和盲肠的创面。术后7 d和14 d,开腹检查腹壁与盲肠的粘连情况,采用双盲设计进行粘连评分。取同一部位粘连组织或创面组织,进行HE、Masson和Van Gieson染色后,进行防粘连效果组织学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情况。另取12只SD大鼠予以造模和mXG温敏水凝胶干预,术后第1周和6周取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使用HE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进行体内毒性评价。  结果  动物模型大体观察发现,Hydrogel组的大鼠基本未发生粘连,Film组发生轻度粘连,Control组发生了严重的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织学镜下观察发现,7 d时Hydrogel组创面恢复良好,未看到变异的组织,有一定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14 d时创面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明显减少,新生间皮层下仅含有少量胶原纤维的愈合组织;而7 d、14 d,其余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粘连的病理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Hydrogel组TGF-β1和CTGF的阳性表达一致且较其它两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内毒性检测发现,使用mXG凝胶的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各脏器的结构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结论  mXG温敏水凝胶能够在粘连形成的关键时期起到良好的物理隔离作用,有效预防盲肠-腹壁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较高的动脉瘤复发率和早期再出血率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水凝胶弹簧圈是在传统的裸铂金弹簧圈的基础上进行水凝胶涂层修饰形成,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水凝胶弹簧圈相较于裸铂金弹簧圈可降低动脉瘤复发率,但这些研究均基于所有状态的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因此水凝胶弹簧圈是否可降低破裂动脉瘤复发率及早期再出血率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文对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比剂增强MRA与MR管壁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行3.0T HR-MRI多序列动脉瘤管壁成像的患者50例,共65例动脉瘤,其中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于检查前后行DSA检查,与DSA做比较,评估CE-MRA与MR-VWI对动脉瘤管腔形态学测量精准度;再对动脉瘤增强前后进行诊断分析,观察瘤壁情况以评估动脉瘤的不稳定性。结果 (1)21例行DSA检查的动脉瘤最大径均值为(12.35mm±8.57mm),CE-MRA和MRVWI在颅内动脉瘤最大径测量上的结果与在DSA上测量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81、0.118)。(2)65动脉瘤瘤体平均最大径为(6.9mm±6.1mm),动脉瘤管壁增厚及瘤壁增强率为41.54(27/65),瘤壁强化情况与瘤体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瘤体的增大,瘤壁强化率呈增高趋势。结论 CE-MRA与MR-VWI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不仅可以精准显示动脉瘤管腔的形态学结构,也可以较传统的MRA提供更多的瘤壁信息-如瘤壁的增厚强化、附壁血栓等,对颅内动脉瘤管壁的不稳定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敏性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盐水凝胶应用于软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盐水凝胶。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软骨细胞与水凝胶共培养,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三维材料上生长分布的状态。选取共培养1、2周的细胞/水凝胶复合物,采用RT-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Ⅱ型胶原和聚合素两种细胞外基质在mRNA转录水平上的差异。结果制备的水凝胶具备生理性的pH值,在常温下为液态,体温状态下为胶冻状。荧光倒置显微镜显示共培养2周时软骨细胞呈球状生长。细胞/水凝胶复合物共培养2周后,Ⅱ型胶原和聚合素的合成增加。结论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盐水凝胶具有温度敏感性,是一种生物相容性的温固化凝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