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99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44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45篇
药学   67篇
  3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染色体1pter-p36.21杂合性缺失与瘢痕疙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找瘢痕疙瘩1pter-36.21中可能存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瘢痕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5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瘢痕疙瘩组织在所选的位点上的LOH发生率为60%(15/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的4%(1/25,P<0.05),在所选的位点上均未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D1S243位点、D1S468位点、D1S507位点、D1S199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28%(7/25)、40%(10/25)、52%(13/25)、12%(3/25),其中D1S243、D1S468、D1S507的LOH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在D1S243-D1S468-D1S507位点的LOH存在与瘢痕疙瘩有关的潜在瘢痕抑制基因(SSG),而1pter-36.21上LOH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32侧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观测。临床应用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26例,皮瓣最大面积8cm×13cm。结果吻合型腓肠神经占53.1%;非吻合型占46.9%。神经的营养血管为腓肠浅动脉和穿动脉、腓肠浅动脉于腓骨头上方(5.0±1.5)cm的位置由胭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0.8±0.3)mm。伴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下行,与踝关节附近的皮动脉进行吻合;穿动脉则来源于胫后动脉肌皮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其外径分别为(0.8±0.4)mm和(0.8±0.3)mm。这些皮动脉除与腓肠浅动脉构成链式吻合外,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形成广泛的筋膜皮血管网。临床应用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为蒂设计筋膜皮瓣,可转位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等软组织缺损并获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巾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皮肤癌在中、老年中发病率较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cl-2和p53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皮肤癌进行bcl-2和p53蛋白检测,以探讨其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与皮肤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我院1997—2000年皮肤癌手术切除标本60例,术前未经放疗和化疗。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8~93岁,平均58.9岁。头面部46例,躯干四肢14例。基底细胞癌37例,鳞状细胞癌23例,高、中分化癌39例,低分化癌21例。正常皮肤标本30例。……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镜下治疗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技术在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17例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施行踝关节镜手术,在关节镜下对损伤关节面清创、搔刮及钻孔。结果随访14.54个月。踝关节Kofoed评分由术前平均56.5分提高至89.4分,17例中优6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4%。结论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B超引导下1 470 nm激光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腱鞘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113例腱鞘囊肿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微创组),B组(外科手术组)。A组61例采用B超引导下1 470 nm激光消融、聚桂醇硬化治疗;B组52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术后随访6~24个月,复查B超,比较两组之间的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后,56例治疗有效,5例复发,并发症4例;B组治疗后,40例有效,12例术后复发,并发症10例。A组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1 470 nm激光联合聚桂醇治疗腱鞘囊肿效果良好,且较外科手术可有效降低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许家莹  张磊  时燕萍  申龙树  夏亲华  吴正芳  梁杰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227-1230,后插3
目的:评价内异停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疗效,观察内异停对EMs患者血清VEGF水平及在位内膜VEGFR-2的影响。方法:将76例EMs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内异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并以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在位内膜VEGFR-2的变化。结果:内异停方治疗EMs总有效率达88. 00%,优于对照组桂枝茯苓胶囊(58. 33%)(P 0. 05);内异停可明显降低血清CA125及VEGF水平(P 0. 05),与对照组相当;内异停组与对照组(未用药)在位内膜VEGFR-2比较,VEGFR-2表达明显下降。结论:内异停方治疗EMs有效,疗效优于桂枝茯苓胶囊,值得临床运用推广。内异停方可能通过降低EMs血清VEGF水平及在位内膜VEGFR-2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枸杞多糖与维生素E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枸杞多糖与维生素E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小鼠衰老模型,同时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衰老模型组)、枸杞多糖、维生素E。42 d后,测定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灌服枸杞多糖与维生素E后,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SOD活力增强、MDA含量降低,且枸杞多糖效果较维生素E显著。结论枸杞多糖与维生素E都有显著的抗小鼠皮肤衰老作用,枸杞多糖效果优于维生素E。  相似文献   
9.
10.
辣椒素受体在肠易激惹综合征内脏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辣椒素受体(VR1)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新生雄性SD大鼠21只分为痛觉过敏阳性对照组(P组)、阴性对照组(N组)、去辣椒素受体神经元组(D组),出生第2天D组背部皮下注射辣椒素50mg/kg。出生第8天起P组和D组给予结肠内充气刺激每天一次,连续2周,7周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进行腹部收缩反射(AWR)评分和腹直肌肌电记录。结果D组AWR评分低及腹直肌放电活动少(P〈0.01,与P组相比)。结论辣椒素受体参与了发育期幼鼠肠激惹致IBS内脏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