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诊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围术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2008年我院行急诊CABG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根据入院诊断分为心梗组和非心梗组,根据手术原因分为左主干组、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组、循环不稳定组和发作频繁组.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对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年龄(66.49±8.89)岁,围手术期死亡8例(l0%).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本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CABG作为一种抢救性治疗,掌握好适应证是安全、有效的.在急诊CABG患者中有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适应证应尽早使用,尤其合并循环不稳定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连续进行109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中包括113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35%的病例,分析与围手术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采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1 098例CABG手术临床资料,对全组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全组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室壁瘤形成、主动脉瓣返流、同期二尖瓣成形或置换、室壁瘤切除、同期主动脉瓣置换、围手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和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CABG手术等;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时,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 CABG对于围手术期的预后倾向于是保护性因素;而年龄、性别(女性)、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围术期使用IABP是明确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女性、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围手术期使用IABP,对于全部患者是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需特别注意并谨慎处理;CABG同期合并其他非心脏手术以及同期处理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和室壁瘤切除、左室重建均不是影响围手术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Wu WW  Liu CW  Liu B  Ye W  Chen YX  Chen Y  Zeng R  Song X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3):1593-159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43例重度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施行159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40~86岁,平均(66±9)岁.术后30d内出现脑卒中5例(3.1%),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组术后30 d卒中/死亡4例(3.6%),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组1例(2.1%).13例(8.2%)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12例经药物治疗缓解,1例行冠脉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后康复,无1例死亡.糖尿病史(RR=7.727,P=0.001)、吸烟史(RR=8.138,P=0.020)和既往心梗病史(RR=4.567,P=0.027)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重要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史、吸烟史和既往心梗病史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显著危险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策略预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增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近7年我院及相关医院CABG手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将2000年1月~2009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术前无阵发性或持续性房囊的507例患者纳入研究中.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房囊,将507例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各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总结出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冠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原因较多,可能与高龄、心功能差.合并瓣膜手术及心梗并发癌、吸烟史、心脏停跳手术,心胸比率大、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围术期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关.  相似文献   

5.
崔勤涛  付庆林 《中外医疗》2011,30(9):20-21,23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近期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8月至2009年10月收集的172例CABG患者的临床及相关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 172例患者中,早期死亡21例,死亡率12.2%。围手术期心梗、术前心功能不全、左室室壁瘤、体外循环下手术对CABG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心梗、术前心功能不全、左室室壁瘤、体外循环下手术是影响CABG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瞬时血流监测(TTFM)在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组),每组30例。搭桥完毕,循环稳定(体外循环组撤除体外循环)后,分别测量各移植桥血管的血流量和血流比值,并记录其波形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OPCAB组中无中途转为体外循环者;搭桥数:CCABG组121支,OPCAB组108支。两组患者各桥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指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FM有助于CABG术中准确判断吻合桥的通畅情况;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移植均可取得满意的吻合口通畅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28例急诊CABG手术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ACC/AHA有关冠心病手术指南中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适应证。分析入选病例的围术期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大部分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合并左室肥厚,一半病例有左主干病变。围术期死亡3例,占10.7%;10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占35.7%。围术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肾衰竭和MOSF等。合并手术操作(瓣膜置换等),更长的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挽救生命、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缩短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可减少术后死亡和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于鑫溢  张竞超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462-3465
目的建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桥血管再狭窄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预测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ABG手术的2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桥血管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桥血管通畅组(203例)和桥血管再狭窄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BG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两组体质量、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吸烟史、冠脉狭窄程度和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和射血分数(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EF、D-二聚体水平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95%CI:0.775~0.877)。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关注高血压病史、吸烟史、EF和D-二聚体水平对CABG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影响。CABG术后再狭窄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用于早期识别具有桥血管再狭窄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30例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搭桥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伴糖尿病的冠心病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2000年1月~2003年6月,CABG治疗30例伴糖尿病的冠心病.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需要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脑血管意外长期昏迷1例,半年后死于肺部感染;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全组死亡率为6.7%.胸部伤口感染3例,下肢伤口感染5例,占28.6%.术后出现心率失常9例,占32.1%.28例病人冠心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伴糖尿病的冠心病的冠脉搭桥术,尽管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稍偏高,但术前明确诊断及制订良好的手术方案,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搭桥术的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资料,将与术中及术后10 d内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患者32例,病死率为1.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应用透析(P<0.01,OR=23.791)、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40%(P<0.001,OR=6.903)、术中室颤(P<0.025,OR=5.292)、急诊手术(P=0.009,OR=4.539)、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P=0.009,OR=4.488)、性别(P=0.018,OR=2.312)、术前心肌梗死史(P=0.025,OR=2.180)与年龄(P=0.027)为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男性19/1 830,女性13/5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应用透析(P<0.001,OR=26.141)、术前射血分数<40%(P<0.001,OR=8.436)、急诊手术(P=0.003,OR=5.039)与性别(P=0.026,OR=0.418)为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透析治疗、性别、术前EF<40%和急诊手术是OPCABG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肾保护、积极维护心功能、提高急诊和女性OPCABG患者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利于控制OPCABG围术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郭欣君 《河北医学》2014,20(2):193-195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IL-10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一级组、冠脉狭窄二级组、冠脉狭窄三级组、冠脉狭窄四级组,以心肌梗死的发生作为应变量的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检测外周血IL-10、IL-19、IL-20、IL-22、IL-24、IL-26水平。结果:心肌梗死的发生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且呈现出冠脉狭窄一级组〈冠脉狭窄二级组〈冠脉狭窄三级组〈冠脉狭窄四级组。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IL-10家族水平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金兰  金静 《医学综述》2008,14(18):2877-287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4组:非老年组(<60岁),低龄老年组(60~69岁),中龄老年组(70~79岁)及高龄老年组(≥80岁),分别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冠状动脉影像学特点、及其近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其独特表现:合并症比率高;常规和溶栓治疗的比率高;并发症多而危重;病死率高。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生概率增加;高龄老年组应用常规治疗、溶栓治疗的比率显著增高;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不典型,病情越危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辉  王邦宁  宋兵  程源 《安徽医学》2012,33(4):391-39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心电图特征及诊断、化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入院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合并房颤、感染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急诊PCI术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应用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和ACEI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CKMB明显升高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CKMB升高程度越高及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对预测的近期预后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MGB1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表达及意义,以以及对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237例住院冠心病病人,分为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并且选取80例造影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 同时检测各组生化指标, 如空腹血糖、TC、FBG、LDL-C、HDL-C 等。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中血清HMGB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心肌梗死组最高;logistic 多元逐步分析显高HMGB1浓度与ACS 发生独立相关。生存曲线显示HMGB1表达越高,死亡风险越大。结论 血清HMGB1可能是评估冠心病的新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能与ACS 的发生有关,并且可以预测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对有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探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 以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且在就诊前1个月自觉有心绞痛症状的5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Judkin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组,比较不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以SAQ各项指标得分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等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组,活动受限程度评分分别为(80±16)分、(79±19)分和(7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生活质量SAQ的5个指标,活动受限程度的影响因素为年龄(P<0.01)、性别(P<0.01)和冠脉病变程度(P<0.01);心绞痛稳定程度的影响因素为心肌梗死(P=0.03);心绞痛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为心肌梗死(P=0.01)、性别(P=0.04);治疗满意程度的影响因素为冠脉病变程度(P=0.03);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P=0.03).结论 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糖尿病、冠脉病变程度等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生活质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各60例,对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心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病死率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样也能有利于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CS的患者165例,患者入院后检测血尿酸水平并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正常血尿酸组85例和高血尿酸组80例,分析两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并观察血尿酸水平对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的ACS患者近期(6个月)预后的影响。结果高血尿酸组ACS患者多支血管病变、冠脉B2/C型病变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均较正常尿酸组患者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是ACS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血尿酸水平与ACS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并对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围手术期出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收治的10 67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CI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 =1 479)和无出血组(n = 9 193)。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随访1、6和12个月的终点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出血与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  出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高于无出血组患者,出血组患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比例、肌酐清除率均低于无出血组患者,出血组患者出院带药较无出血组阿司匹林比例低,西洛他唑比例高,出血组患者经然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无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和12个月出血组患者的总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无出血组患者,且出血组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将无出血组作为对照,出血学术研究会≥2级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PCI围术期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PCI围术期出血,以期改善冠心病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陈燕 《医学综述》2013,(20):3837-3839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J波临床表现,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对北京市仁和医院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确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以及支架介入术的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有缺血性J波划分为非J波组和J波组,对患者J波变化情况和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J波组患者在心律失常和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J波具有发病时间早的特点,在超急性期临床多表现为累及右冠状动脉,会增加患者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是患者猝死的高危因素之一,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的关系。 方法 入选因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比较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左心室有无血栓分为无血栓组和有血栓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Lp(a)、左心室舒张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总共入选284例患者,年龄38~89岁,平均(71.7±7.4)岁,其中有19例(6.69%)出现左心室血栓。血栓组的Lp(a)、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高于无血栓组(P<0.01),血栓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术后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3级血流的比例低于无血栓组(P均<0.01)。以有无左心室血栓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p(a)、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术后未达TIMI3级血流是左心室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 Lp(a)升高(≥300 mg/L)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形成左心室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