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的围术期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就诊的IE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术前情况及AKIN标准,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随访对比两组预后情况。结果:AKI组21例和非AKI组79例,总体平均年龄(43.7±15.7)岁,男女比例3 :1,IE患者中AKI的发生率为21%。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皮疹及下肢水肿的比例更高(P=0.017和P=0.001),尿潜血及尿蛋白阳性率更高(P<0.001),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P<0.001),临床心功能更差(P=0.033)。两组病原菌检出率及病原菌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9例患者拒绝手术外,其余91例患者均接受了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包括AKI组19例和非AKI组72例。AKI组患者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更多(P=0.01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监护室停留时间更长(P=0.028和P=0.003)。以两组患者术前末次肌酐为基准,AKI组新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P=0.004)。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随访期间两组生存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581)。结论:与非AKI组相比,合并AKI的IE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及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行择期CABG手术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根据术后是否存在抑郁焦虑状态把患者分成抑郁焦虑组和非抑郁焦虑组.以患者人口学特征、病变程度、合并症以及手术相关特点与术后抑郁焦虑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89例患者完成测试,手术后共有41例(46.1%)阳性患者.Logistic退步法回归分析,高脂血症(OR 3.958,95%CI 1.016~7.689)、术前心血管事件(OR 4.285,95%CI 1.051~6.175)、术前脑梗死(OR 3.095,95%CI 0.783~2.426)、术前存在抑郁焦虑症状(OR 13.775,95%CI 2.805~8.207)是术后发生抑郁焦虑的风险因素.结论 CABG术后抑郁焦虑有一定的发生率,需要引起重视,同时高脂血症、术前心血管事件、术前脑梗死、术前存在抑郁焦虑症状可能是术后发生抑郁焦虑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经外科治疗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10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的175例冠心病合并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CABG组(108例)、CABG同期行二尖瓣成形/置换组(同期手术组,67例).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搭桥支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心室辅助装置(VAD)使用情况、围术期死亡率、同时行其他手术(主动脉瓣置换、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缺损修补等)情况,并分析两组手术前后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程度、肺动脉收缩压(sPAP)、心功能NYHA分级等的变化.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搭桥支数、使用IABP和VAD、围术期死亡率、同时行其他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A、LVEDD、二尖瓣反流程度、sPAP、心功能NYHA分级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伴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全面而积极的手术干预并未带来更理想的早期手术效果;在充分再血管化的基础上,可选择简单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及室壁瘤切除术治疗一例患心肌缺血、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巨大室壁瘤、心力衰竭的2.5岁川崎病患儿.术后患儿心排血量增加,心力衰竭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时,心功能恢复到纽约心脏协会标准(NYHA)Ⅰ级.术后随访6年,心功能保持在Ⅰ级,生长发育正常.CABG是治疗幼儿川崎病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有一些特殊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心脏外科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心脏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增加手术死亡率,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呼吸功能衰竭等主要脏器并发症,增加住院费用等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体外循环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使用,术前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是术后ARF的风险因素,经过容量血管收缩、肾脏灌注不足、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生理改变,导致ARF的发生。适当使用药物治疗、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可以保护肾功能,改善ARF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7.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70岁75例,<70岁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08例行非体外循环CABG;107例行体外循环CABG,其中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室壁瘤切除术18例.≥70岁组有2例同期行肿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手术期情况和转归情况. 结果 ≥70岁组和<70岁组比较,手术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组分别为17.3%和7.1%(P<0.05),不稳定心绞痛分别为91.4%和78.7%(P<0.01).吻合动脉桥数分别为(1.1±0.5)支和(0.9±0.5)支(P<0.01)应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分别为12.0%和4.3%(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3%和28.6%(P<0.01),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12.0%和4.3%(P<0.05),伤口感染分别为7例和1例(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2±21.5)d和(17.5±7.4)d(P<0.0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5.3%和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安全、有效,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连续进行109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中包括113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35%的病例,分析与围手术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采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1 098例CABG手术临床资料,对全组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全组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室壁瘤形成、主动脉瓣返流、同期二尖瓣成形或置换、室壁瘤切除、同期主动脉瓣置换、围手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和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CABG手术等;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时,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 CABG对于围手术期的预后倾向于是保护性因素;而年龄、性别(女性)、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围术期使用IABP是明确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女性、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围手术期使用IABP,对于全部患者是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需特别注意并谨慎处理;CABG同期合并其他非心脏手术以及同期处理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和室壁瘤切除、左室重建均不是影响围手术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究源自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的生物工程学人造组织(AT)作为组织补片被移植在大鼠的梗死心肌表面上后,能否与受损心肌完全一体化融合.方法 对15只Wister大鼠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结扎以建立梗死(MI)动物模型,将大鼠自体BMSCs植入胶原蛋白基质以构建三维立体AT.4周后,AT补片被移植在移植组大鼠(n=9)心脏的MI瘢痕区表面,对照组(n=6)不做移植.所有动物在移植实验2周前和2个月后进行序列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以检测左心室(LV)功能和心肌灌注的演变.在研究终点切取大鼠心脏进行组织学分析,以研究生物工程学组织移植物中BMSCs的命运.结果 2个月后,在移植组中,组织学分析显示生物工程学AT移植物中的BMSCs存活并与MI瘢痕组织完全一体化,在AT补片及相邻梗死心肌中出现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其每平方毫米的毛细血管密度及梗死区的左心室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46±76 vs 89±21:P=0.01)和(1.75±0.24 vs 1.35±0.31;P=0.04).序列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显示移植组心肌局部灌注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的低灌注MI区显著减少而99mTc-Sestamibi摄取率显著增加,(10%±7.1%vs 20%±12.9%;P=0.02)和(65%±17%vs 52%±12%;P=0.04).但两组的LVEF均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确认在植入大鼠体内2个月后,心表移植的源自自体BMSCs的生物工程学人造组织可以与梗死心肌完全融合,促进新血管生成并显著改善局部灌注,但并不改善LV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