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对主动脉根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的8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手术相关情况及出院后随访情况。结果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58~357 min,平均(266.4±6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6~286 min,平均(200.6±47.9)min。1例患者行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并发症包括渗血4例,并发纵隔炎1例。术后随访2~38个月,平均(22.3±12.6)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因发生中度主动脉瓣反流而再次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以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张振  王武军  王振康  邹小明 《广东医学》2012,33(17):2614-2616
目的探讨心脏白塞病致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表现及再次手术方法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心脏白塞病术后瓣周漏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8~69岁,平均(27.3±18.1)岁;术中探查发现主动脉瓣脱垂6例,主动脉瓣穿孔1例1,例再次Bentall手术患者术中发现Homograft瓣膜穿孔,1例患者合并右冠状动脉开口闭塞,1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1,例再次手术患者合并升主动脉夹层;所有患者发现瓣周漏距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时间为4~13个月,平均(8.3±2.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主动脉根部扩大替换术,彻底切除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环。采用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法进行Bentall手术,其中采用人工带瓣管道5例次,采用Homograft 3例次。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4~157 min,平均(127±11.6)min,体外循环时间163~251 min,平均(201±37.1)min。术中死亡1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均为顽固性低心排,1例患者术后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予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余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无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主动脉根部扩大替换术使人工瓣环同心肌进行愈合,可避免远期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一种"背心式"升主动脉和根部成形术对于防止主动脉瓣病变同时合并轻、中度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术后中、远期发生旷置的升主动脉进行性扩张或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及应用该术式的体会.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间采用主动脉置换或成形、升主动脉缩小成形、升主和根部背心式人工血管包裹术("背心式"手术)治疗的30例主动脉瓣病变和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0.5)个月.结果:30例"背心式"手术并同期其他部位手术病例的总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03.4±21.7)min(80~151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73.0±21.6)min(48~120 min),其中19例单纯行"背心式"手术的患者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仅为(91.3±8.9)min(80~118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61.6±11.3)min(48~82 min),无住院死亡.平均随访18个月,无复发性主动脉扩张和夹层形成,升主动脉平均直径由术前的(46.7±3.1)mm(40~53mm)降为(33.7±2.5)mm(30~43mm).在本组30例患者中16例为先天性主动脉二瓣化畸形,23例主动脉瘤壁病理结果显示主动脉壁弹力纤维断裂(6例)、稀少(1例)和中、重度黏液性变(16例).结论:由于主动脉壁本身存在病理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冲击,为防止远期升主动脉进一步瘤变或夹层形成,对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的轻、中度主动脉根部扩张采用Robicsek术更为合理.相比Bentall和David术,此术式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小手术风险,而且能够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2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Sun L  Chang Q  Zhe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0):729-731
目的 探讨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总结手术技术和经验。方法 自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我院共完成231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其中急诊手术13例。男189例,女42例。年龄14~69岁,瘤体直径5~11cm。单纯主动脉根部瘤145例,DeBckeyⅠ型主动脉夹层65例,DeBekeyⅡ型主动脉夹层21例,手术以复合带瓣人工血管组件替换主动脉根部229例,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Ⅰ型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1月~2011年5月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的20例患者的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死亡,全部患者随访4~18个月,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LVEF、LVEDD、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Ⅰ型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113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主动脉根部受累,16例主动脉根部未受累。分别采用Bentall手术(46例)、主动脉窦部重建(48例)和Divid手术(3例)处理受累主动脉根部。对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院内死亡14例,99例治愈出院。随访结果显示:8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8个月;接受Bentall手术的患者(26例)中1例死亡,接受主动脉窦部重建的患者(45例)中1例主动脉窦部有逐步扩大趋势并出现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接受David手术的患者(3例)中1例有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应根据具体病变处理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窦部重建保留了主动脉瓣而不需要长期抗凝,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5例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 ,2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 ( Bentall手术 ) ,1例患者因主动脉瓣换瓣术后半年突发 De Bakey 型夹层动脉瘤 ,行单纯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术 ;2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 De Bakey 型夹层动脉瘤和升主动脉真性动脉瘤 (大动脉炎 ) ,患者主动脉根部基本正常 ,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和主动脉瓣替换。患者术前心功能 级 3例 , 级 1例 , 级 1例。动脉瘤直径 3.8~ 8.2 cm,平均 ( 6.0± 2 .2 ) cm。结果 :术后无早期死亡病例 ,经 3~ 38个月 (平均 1 8个月 )的随访观察 ,5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其中 4例术后心功能恢复至 级 ,1例恢复至 级 ;5例患者术后首次复查超声心动图示 :人工瓣膜功能良好 ,人工血管通畅 ,人工瓣膜和人工血管未发现瓣周漏、血栓等异常情况 ;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 5个月再次来院复查 ,出现瓣周漏 ,采取保守治疗。结论 :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entall术在主动脉根部瘤的应用。方法对18例Bentall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马凡综合征8例,升主动脉瘤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升主动脉瘤并主动脉瓣狭窄2例,马凡综合征并主动脉夹层(A3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夹层(A3型)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 18例患者无神经系统、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无死亡,均治愈出院,随诊3~36个月,无一因心源性因素死亡,心功能恢复Ⅰ~Ⅱ级。结论 Bentall术对于主动脉根部瘤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Bentall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Bentall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Bentall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21例,其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13例,马凡综合征5例,大动脉炎1例,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2例,Ⅲ级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2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随访21例均恢复良好,心功能Ⅰ~Ⅱ级。结论 Bentall手术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首选方法。良好的缝合技术和较短的体外循环时间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3例主动脉瘤患者实施手术,实施Bentall术4例、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 支架"象鼻"手术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假性动脉瘤切除 人工血管补片修补1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 AVR CABG1例、主动脉根部塑型手术1例、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 支架植入术1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7.5±120.2min,其中6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手术,平均停循环时间32.3±15.8min.结果: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2例死亡,11例痊愈出院.1例因Ⅲ型主动脉夹层瘤破裂致左侧大量血胸而急诊手术,术后出血死亡,1例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第9天,因误吸致呼吸衰竭死亡.术后随访,除1例患者术后3月死于左心功能不全外,余均恢复良好.结论:主动脉瘤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风险大,但根据主动脉瘤病变性质及范围,选用恰当的手术及体外循环方式,加强围术期处理,手术治疗主动脉瘤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升主动脉瘤的外科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结合外科治疗57例升主动脉瘤的经验,探讨此病的诊断、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术及体外灌注方法。方法:我院升主动脉瘤手术57(男46,女11)例,年龄18-63岁。其中单纯升主动脉瘤43例,DeBekey I型主动脉夹层11例,DeBe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瘤3例,瘤体直径5-16cm。手术以复合带瓣人工血管组件替换主动脉根部53例,保留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替换术4例。结果:1990-05/1998-05手术18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3%(6/18)。1998-06/2001-05手术39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3%(1/39)。除2例分别死于心律失常和全身衰竭外,余均死于出血。结论:升主动脉瘤自然病程险恶,外科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旦确诊,如升动脉瘤直径超过5cm,就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大小,并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方法:用30例正常成人甲醛固定心脏标本,测量了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和主动脉瓣的大小,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主动脉根部的4个高度口径大小,主动脉窦中部(sinus)>主动脉窦管结合部上1 cm(STJ1)主动脉窦结合处(STJ0)>主动脉窦瓣环基底(base)。经方差检验,P<0.05,说明主动脉根部4个高度口径大小的差别具有高度统计意义。主动脉瓣高,瓣附着缘长和瓣游离缘长的测量结果,右冠瓣稍大于左冠瓣和无冠瓣,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说明无统计意义。二尖瓣前瓣中轴线与主动脉窦的关系,其中二尖瓣前瓣中轴线86.6%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与无冠状动脉窦之间。右心房主动脉隆凸与主动脉窦的关系,右心房主动脉窦凸由无冠状动脉窦形成者占73.3%,由无冠状动脉窦和右冠状动脉窦共同形成者占26.7%。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与主动脉窦的关系,左、右肺动脉窦交界点对向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者占80%。结论:根据测量主动脉根部各高度口径大小的结果Sinus>STJ1>STJ0>Base(P<0.05)。主动脉瓣的测量结果,3个半月瓣的大小相近,无统计意义(P>0.05)。测量结果有助于心外科手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avid手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手术指征、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科行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的5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6.6±14.5)岁。术前存在重度主动脉瓣关闭反流37例(71.2%),主动脉瓣环、窦部、窦管交界直径分别为22~30 mm、40~56 mm、34~51 mm。40例主动脉根部真性动脉瘤患者行单纯David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1~108 min,平均为(81.3±11.6)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8~129 min,平均为(97.3±10.8)min。12例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David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象鼻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126 min,平均为(107.4±11.2)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27~180 min,平均为(143.5±17.1)min。所有患者使用人工血管直径均≤ 30 mm,9例采用右心房分流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渗血。42例患者撤机前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主动脉瓣功能,结果示无反流16例、微量反流18例、轻度反流8例。全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1.9%,1/52),所有患者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及其他重大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2±2.1)年,完整随访43例,无患者死亡;最近一次随访超声检查示主动脉瓣无反流6例、微量反流24例、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1例,无中度及以上反流患者比例达97.7%(42/43);无患者因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瓣膜置换手术;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39例(90.7%)、Ⅱ级4例(9.3%)。结论 对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病变,在基于一定手术指征选择合适患者的基础上,选用口径适宜的人工血管行David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了解主动脉根部的解剖对于主动脉瓣瓣膜支架的选择和减少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方法:34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及39例正常对照行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及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DSCT在斜冠状面及矢状面分别测量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主动脉根部各径线,瓣环直径和左室流出道直径?超声测量主动脉根部及左室流出道直径,并且和DSCT测量值对比?结果:主动脉瓣狭窄组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ostia,LCO)高度?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ostia,RCO)高度?冠状窦(sinus of Valsalva,SV)直径?左右冠状窦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瓣狭窄组瓣环(aortic annulus,AA)直径?主动脉窦和升主动脉连接处(Sino-Tubular Junction,STJ)直径?升主动脉 (ascending aorta,AO) 直径?左室流出道 (left ventricular outer tract,LVOT) 直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之间纤维结构(continuity fibrous,CF)距离,室间隔 (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 厚度明显比对照组大(P < 0.05)?主动脉瓣狭窄组及对照组收缩末期AA?SV?STJ?AO直径?IVS厚度明显比舒张末期大(P < 0.05),收缩末期LVOT直径明显比舒张末期小(P < 0.05)?主动脉瓣狭窄组及对照组AA及LVOT直径冠状面测量值均大于矢状面测量值?主动脉根部直径(AA?SV?STJ?AO)TTE测量值与DSCT测量值相比,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 = 0.84,r = 0.87,r = 0.82,r = 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O.05)?结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根部扩张?左室流出道变长扩张?室间隔变厚及冠状动脉变异较大,由于TTE的诊断作用有限,因此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患者术前进行DSCT检查对于瓣膜支架的选择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2例风湿性联合辩膜病合并细小主动脉根部病例施行扩大主动脉根部及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的双瓣替换术,疗效满意.本文提出对细小主动脉根部术前诊断的重要性和术中探查的必要性。扩大主动脉根部采用Nicks术式。同期施行改良二尖瓣替换术可有效地维护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入ATS.AP瓣是否存在置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现象.方法 选择2008-01~2010-03间20例主动脉瓣环径≤20 mm行ATS.AP瓣置换患者(小瓣环组)及20例非小主动脉瓣环行常规机械瓣置换患者(正常瓣环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左心功能进行术前、术后监测,比较其术前、术后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术前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主动脉EOA指数,观察有无发生机械瓣与体表面积不相匹配现象(PPM).结果 小瓣环组术后左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峰值压差、左室后壁厚度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EOA指数显著增高(P〈0.01).两组术后比较仅主动脉跨瓣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换ATS.AP瓣后无置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左心功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正常瓣环瓣膜置换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避免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设计体外循环逆行灌注心脏跳动中主动脉根部替换术,以纠治马凡氏综合征。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后,阻断主动脉、冠状静脉逆行灌注动脉血,鼻咽温度控制在(32±1)℃左右,在心脏空跳慢跳中(40-50次/min)施术。结果:转机时间110min,带瓣人造血管替换术成功,术后血压,心率平稳,无低心排量综合征。结论:在心脏跳动中完成马凡氏综合征的外科手术治疗,避免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害。有好的心肌保护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3例主动脉根部病变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31.8岁),其中Mafan’s综合征1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升主动脉扩张3例。手术类型:Bentall手术18例,Wheat手术3例,David手术1例,全弓置换加象鼻手术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随访12例平均41个月,无并发症。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的主要术式,主动脉瓣叶正常,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瓣环无明显扩张,David手术可以减少换瓣后服用抗凝药物所致的出血、血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