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检验指标,探讨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的检验意义。方法将本院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之间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中选取40例作为研究组。保持均衡性抽取同一时间段内的4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均为健康体检者。对所有儿童检测,纳入血浆蛋白Z水平、凝血因子Ⅷ活性等指标,对不同组别和不同发病阶段患儿体内该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血浆蛋白Z与对照组对比可见差异,SPSS分析可见低于对照组,血浆蛋白Z在急性期的含量明显低于恢复期(P<0.05)。研究组凝血因子Ⅷ含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SPSS分析可见其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期的含量远高于恢复期(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检验指标可能发生变化,其中以血浆蛋白Z含量变化明显,同时凝血因子Ⅷ活性发生改变。检测上述指标能够分析疾病状态,可作为疾病诊疗和预后分析的依据,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发生机理,检测了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Ⅺ、Ⅻ.发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均显著增高,Ⅻ因子活性明显降低,而Ⅺ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提示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因子的代谢是复杂的,凝血因子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高凝状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发生机理,检测了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Ⅸ、Ⅻ。发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均显著增高。Ⅻ因子活性明显降低,而Ⅺ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提示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因子的代谢是复杂的,凝血因子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高凝状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9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确诊患者作为实验组,3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正常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常规凝血指标,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以及多种凝血、抗凝和纤溶标志物,即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蛋白C活性(PC:A)及狼疮抗凝物(LAC)。对测定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PT、APTT、LAC和PC: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IB、FⅧ:C、VWF:Ag水平明显升高,AT:A、PLG:A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ROC曲线分析D-D、VWF:Ag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2、0.722,其余各项均<0.7。结论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凝血状态异常,处于血栓前状态,常规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D-D、VWF:Ag可作为协助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非特异性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与静脉血栓栓塞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于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一时间到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成人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血浆中的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活性情况以及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活性出现异常的比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的蛋白C、蛋白S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因子Ⅷ活性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活性出现异常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与静脉血栓栓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导致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可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查,帮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抗凝、凝血及纤溶的变化,采用一期法及单向免疫扩散法对52例白血病患者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因子Ⅷ活性及纤溶酶原的动态检测,同时以30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3.218,P<0.01),完全缓解期接近对照组(t=0.899,P>0.05);因子Ⅷ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4.152,P<0.01),完全缓解期仍低于对照组(t=3.365,P<0.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蛋白C及因子Ⅷ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5.598、2.649,P<0.01)。各期纤溶酶原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ⅤT)的关系。方法取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下肢DⅤT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3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发射底物法检测2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水平,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DⅤ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蛋白C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DYT发生率与血浆凝血因子Ⅴ、Ⅷ高表达及蛋白C活性水平低表达关系密切(P0.05)。结论下肢DⅤT中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存在高表达,蛋白C活性低表达,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原发性和继发性反复流产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Ⅻ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73例原发性和53例继发性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为实验组及68例健康无血栓和异常妊娠史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因子Ⅻ的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染色体核型和抗心磷脂抗体.结果 13例原发性不孕(13/73, 17.8%)和5例继发性不孕(5/53,9.4%)血浆中凝血因子Ⅻ活性降低(<60%).原发性反复流产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Ⅻ活性降低明显;继发性反复流产患者Ⅻ活性有降低的趋势.对照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正常.结论 凝血因子Ⅻ缺乏与原发性反复流产关系密切,继发性反复流产患者Ⅻ活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肺癌患者血浆蛋白Z及凝血因子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临床病理分型、分期的关系。方法选60例肺癌患者及30例健康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蛋白Z及凝血因子Ⅶ,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Fbg;同步检测D2聚体。结果(1)晚期肺癌组PT、APTT明显缩短(P〈0.01).D2聚体和Fbg显著升高(P〈0.01),其中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升高更明显。(2)肺癌患者血浆中彪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与肺癌的恶性程度、分期、病理分型相关。(3)肺癌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与肺癌的恶性程度、分期相关。(4)肺癌患者血浆PZ值与凝血因子Ⅶ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1)晚期肺癌患者多存在高凝状态,小细胞型肺癌尤为明显。(2)肺癌患者血浆中PZ的浓度明显降低,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浓度明显升高。(3)肺癌患者血浆中PZ的浓度与肺癌侵袭性、恶性程度、不良预后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可溶性Axl受体酪氨酸激酶(sAxl)水平,并探讨三者对CG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3例CGN患者作为研究组,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浆FⅧ活性、TSP-1水平、sAxl水平。分析CGN患者血浆FⅧ活性、TSP-1水平和sAxl水平与肾功能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FⅧ、TSP-1及sAxl对CGN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水平、血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血浆FⅧ活性、血浆TSP-1水平、sAxl水平均升高,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均P<0.05)。CGN患者血浆FⅧ活性及TSP-1、sAxl水平与血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均呈正相关,与GFR均呈负相关(均P<0.05)。血浆FⅧ活性、TSP-1水平、sAxl水平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CGN的灵敏度分别为87.30%、77.78%、85.71%、84.13%,特异度分别为56.36%、50.91%、58.18%、6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了解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89例我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取56例同期入院体检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各凝血指标PT、aPTT均明显延长,Fbg水平明显升高而PLT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相关凝血指标GMP-140、TF、和TFPI含量明显升,而凝血因子Ⅴ、Ⅶ、Ⅷ和Ⅸ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指标u-PA、t-PA、PAI-1和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T、aPTT、Fbg、PLT、GMP-140和D-D指标的检测分析可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异常,为药物干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对83例经肝活检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vWF。结果:PA从炎症G2期到纤维化S2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凝血因子Ⅱ、Ⅶ活性在炎症G3 4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G0期(P<0.05);因子Ⅷ活性水平从G1期开始均明显高于G0期(P<0.01),vWF活性水平从G2期开始明显高于G0期(P<0.05),因子Ⅱ活性水平从S2期到S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因子Ⅹ活性水平S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因子Ⅷ、vWF从S1期到S4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0期(P<0.05)。结论:PT活动度及凝血因子Ⅱ、Ⅷ、Ⅹ和vWF活性在判断慢性肝脏炎症轻重以及纤维化程度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一期法测定了80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癌31例、肠癌21例、乳腺癌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0.001);复发转移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未复发肿瘤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0.001);肺癌、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4组各组间血浆凝血因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的变化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36例,其中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8.9±6.1)岁,病程9个月至5年,单纯性肾病28例、肾炎性肾病8例.另选择1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胆固醇、载脂蛋白、血浆清蛋白、纤维蛋白原、24 h尿蛋白定量、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并进行比较.对28例单纯性肾病根据血纤维蛋白原定量分组,分别使用及不使用小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尿蛋白转阴时间改变.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胆固醇、载脂蛋白、血浆清蛋白、纤维蛋白原、24 h尿蛋白定量、尿NA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胆固醇与血浆清蛋白呈负相关(r=-0.543 4,P<0.01).使用小分子肝素治疗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组与未使用小分子肝素治疗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组比较,尿蛋白转阴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肾病患儿体内存在免疫损伤,治疗过程中及时控制免疫反应、抗凝、抗炎及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意义。方法:西宁地区4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对照组为58例同期本地某单位健康体检人群,对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四项指标作回顾性分析,并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的PLT无明显变化,而MPV、PDW较对照组升高,PCT则明显降低。结论:西宁地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MPV与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促凝活性增强,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因此,临床中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作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变化和适时实施抗凝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孕期妇女和妊高征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孕期妇女、妊高征患者及分娩后第5天产如分别进行血浆凝血活性测定。每一标本均测定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活性Ⅱ∶C、Ⅴ∶C、Ⅷ∶C、Ⅸ∶C、Ⅹ∶C、Ⅺ∶C、Ⅻ∶C及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ⅩⅢα∶Ag、ⅩⅢβ∶Ag。测定结果:早孕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水平升高(P<0.05),其余与非孕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孕中期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Ⅶ∶C、Ⅷ∶C、ⅧR∶Ag、Ⅹ∶C和Ⅻ∶C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01),其余凝血因子无变化。孕晚期妇女大多数凝血因子都升高,Ⅻ∶C无变化而因子ⅩⅢα∶Ag则有所下降。妊高征患者比同孕期晚孕妇女变化更明显。分娩后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均升高,而因子ⅩⅢα∶Ag则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肾康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L)及甘油三酯(TG)。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指标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及血生化指标ALB、CHOL、TG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肾康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因子Ⅷ和Ⅸ的活性变化。方法:采用ACL-200型血凝自动分析仪,测定了20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新鲜血浆中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结果:患者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与化疗疗效无关(P>0.05),其升高程度在M_3中最高,其次是ALL(P<0.05),而在M_5中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可能与患者体内纤溶亢进引起的代偿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