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肿瘤学   1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 b/Ⅲa(GPⅡb/Ⅲa)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比较该方法和改良间接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抗人血小板GPⅡb/Ⅲa单抗(CD41a)包被微球.分离血小板,将血小板裂解后与包被过的微球孵育,再加入PE标记的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分别用该方法和改良间接MAIPA检测血小板表面和血浆中的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将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值(MFI)与正常对照MFI的均值比较,计算比率.该比率均值及范围在ITP组为3.36(0.84~22.94),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1.16(0.67~5.59),正常对照组为1.08(0.72~1.76).非参数检验得ITP组荧光强度比率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及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若将正常对照组上限作为界值,比率大于1.76定为阳性,则流式微球技术诊断ITP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94.28%,阳性预测值为95.24%,其敏感性高于改良间接MAIPA的测定值(51.79%)(χx2=4.57,P<0.05)。由ROC曲线得流式微球法区分ITP患者与正常人的鉴别效度为0.916。结论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耗时短、重复性好,敏感性高于改良间接MAIPA,对提高ITP的实验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化疗可导致患者感染 ,与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而中性粒细胞抗感染能力与其表面粘附分子表达有关。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 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巩固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 1b/CD1 8表达及其体外对趋化三肽 (fMLP)的反应 ,观察其与感染的关系。1 资料方法1 .1   病例选择3 4例完全缓解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 ,男 2 5例 ,女 9例 ,年龄 1 4~ 6 2岁 ,平均 3 3岁。均为进一步巩固治疗入院。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为(1 .9~ 4.1 )× 1 0 9/L ,平均为 3 .4× 1 0 9/L ;化疗后采血时外周血中性粒细…  相似文献   
3.
研究造血微环境及基质细胞对造血的影响,在生理和病理造血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铺层的双层细胞培养技术,对10例正常骨髓细胞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粒系造血的情况进行了体外半固体双层细胞的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采集:...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0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采用 ELISA法对 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下称再障 )患者的血浆 IL- 1 0水平进行了检测 ,并对其IL- 1 0与 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32例再障患者 (再障组 )均符合 1 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慢性再障 (CAA)2 3例 ,重型再障 (SAA) 型 7例、 型 2例 ;男 1 5例 ,女 1 7例 ;年龄 9~ 71岁 ,平均 33.5岁 ;病程 7天至 1 0余年。对照组为 2 4例健康献血员 (男 9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38.5岁 )的血液标本。取再障组患者肝素抗凝新鲜骨髓及血液标本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 ,…  相似文献   
5.
可导致患者感染,与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而中性粒细胞抗感染能力与其表面粘附分子表达有关.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巩固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及其体外对趋化三肽(fMLP)的反应,观察其与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脐动、静脉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在胎儿期造血中的作用,寻找造血干/祖细胞的新来源,供临床移植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并比较脐动、静脉血中CD+34细胞含量及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HPP-CFU)集落的产率。结果脐静脉中CD+34及CD+34/CD-38细胞含量分别为(1.25±0.94)%和(0.61±0.50)%,较脐动脉血中的含量(0.77±0.50)%、(0.33±0.27)%显著增高(P均<0.05);脐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MNC)大多处于静止期(>95%),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合成期细胞的比率在脐静脉血中为(2.2±1.8)%,明显高于脐动脉血的比率(0.9±1.0)%;脐静脉血中CFU-GM、CFU-MIX和HPP-CFU的产率分别为(49.7±28)/2×105MNC、(8.7±4.6)/1×105MNC和(1.6±1.2)/1×105MNC,明显高于脐动脉血的产率(18±9)/2×105MNC、(5.2±2.7)/1×105MNC和(0.4±0.4)/1×105MNC,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脐静脉血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高于脐动脉,提示胎盘绒毛膜在胎儿期造血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造血干/祖细胞的又一来源。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特异性抗T细胞的单抗,本室利用杂交瘤技术得到一组主要和T细胞反应的单抗,命名为SMU1、SMU2、SMU3。本文报道了3株单抗的产生及初步鉴定结果。 本室利用IF及APAAP技术对3株单抗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状态使患肝细胞癌的危险增加100倍,HBV感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  相似文献   
9.
用国产显色三肽CBZ-gly-pro-arg-pNA为底物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g)活性,选择链激酶(SK)为plg激活物,向待测标本中加入足量的SK与plg形成具有纤溶酶活性的复合物,对实验系统中的显色底物产生酰胺分解作用,裂解出显色集团对硝基苯胺。血浆中plg活性与显色反应呈正相关。作者对实验的最佳条件和影响因素作了讨论。用本法测定60例健康者plg活性,提出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00.00±8.69%(■±S)。  相似文献   
10.
用鼠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分泌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SMU_1、SMU_2、SMU_3,为IgG_1类,不与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表明,SMU_1、SMU_3分别与50.3±6.42%和51.5±6.37%的周血单个核细胞反应,SMU_2与68.89±9.92%的周血半个核细胞及74.68±8.08%的成熟粒细胞反应,3株单抗的分子量为54~62kD(未还原)。调变试验及竞争抑制试验表明SMU_1、SMU_3与WuT_3识别相同的抗原分子,但为不同的表位。SMU_2为一非系限性单抗。本组单抗对研究T淋巴细胞分化及临床白血病免疫分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