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索我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 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第二次重复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慢性病种类、个数及患病年限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在24 242名研究对象中,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患病率分别为9.6%、5.8%、3.2%和26.8%,患以上任一慢性病者占38.8%。患上述任一慢性病与低手握力和低上肢肌肉质量(AMQ)呈正相关,且其患病年限越长,风险越高(线性趋势P值均<0.001),患任一慢性病≥ 10年者低手握力和低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64(1.42~1.90)和1.83(1.60~2.10);患1、2、≥ 3种慢性病者低手握力的OR值(95%CI)分别为1.26(1.17~1.37)、1.42(1.23~1.64)和2.27(1.55~3.32),低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28(1.18~1.38)、1.67(1.46~1.92)和2.41(1.69~3.45),且关联均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P值均<0.001)。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均与低手握力和低AMQ呈正相关;慢阻肺患者低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低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和低手握力的风险高于非慢阻肺患者,且风险与患病年限呈正相关(线性趋势P值均<0.05),患慢阻肺≥ 10年者低ASMI和低TSMI的OR值(95%CI)分别为2.39(1.36~4.20)和2.41(1.37~4.26)。结论 慢性病患者肌肉力量和质量更低,且随患慢性病个数及年限延长,低手握力、低AMQ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及与父母文化程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确定马鞍山市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探讨饮食模式与父母文化程度的关联。方法 选择马鞍山市区91所幼儿园16 439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食物频率和社会人口学特征,利用食物频率表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采用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文化程度与饮食模式的关联。结果 共获得加工型、饮料型、零食型、蛋白型和素食型5种饮食模式,因子累积贡献率为48.02%,其中加工型的因子贡献率为24.78%。父亲文化程度低与饮料型饮食模式(OR=1.36,95%CI:1.15~1.63)和零食型饮食模式(OR=1.21,95%CI:1.01~1.43)呈积极正相关;母亲文化程度低与加工型饮食模式(OR=1.31,95%CI:1.09~1.57)和饮料型饮食模式(OR=1.48,95%CI:1.23~1.77)呈积极正相关,与蛋白型饮食模式(OR=0.62,95%CI:0.52~0.74)和素食型饮食模式(OR=0.72,95%CI:0.60~0.86)呈负相关。结论 马鞍山市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以不健康相关的饮食模式为主要选择,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学龄前儿童的饮食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城市社区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方法 2022年5-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Kish抽样方法在杭州市城区抽取18~64岁常住居民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互联网使用包括过去7 d的互联网使用时间和12种互联网使用内容,通过因子分析和K-均值聚类法归纳为3种互联网使用类型即工作学习型、全面覆盖型和视频游戏型。健康生活方式定义为积极体力活动、健康膳食习惯、不吸烟、不饮酒、正常体重、正常腰围。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1 624名研究对象。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互联网使用时间较长者(≥8.5 h/d)与较短者(<2.5 h/d)相比,具有正常体重(OR=0.59,95%CI:0.41~0.85)和5~6种健康生活方式(OR=0.55,95%CI:0.32~0.96)的可能更低。对于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使用分析发现,与工作学习型相比,全面覆盖型具有健康膳食习惯(OR=0.63,95%CI:0.46~0.86)、不饮酒(OR=0.68,95%CI:0.47~0.99)、正常腰围(OR=0.59,95%CI:0.42~0.84)和5~6种健康生活方式(OR=0.40,95%CI:0.23~0.69)的可能更低,视频游戏型具有积极体力活动(OR=0.73,95%CI:0.55~0.97)和健康膳食习惯(OR=0.79,95%CI:0.62~0.99)的可能更低。结论 互联网使用时间过长(≥8.5 h/d)、全面覆盖型和视频游戏型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终期评估的知晓率专项调查中全部≥60岁老年人,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3 706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60岁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78.4%,其中“肺结核的可疑症状”的知晓率最高(85.4%),“肺结核是否可以治好”的知晓率最低(65.3%),老年人结核病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为41.3%,接受结核病健康教育比例为6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低的影响因素包括女性(OR=0.93,95%CI:0.86~1.00);70~岁(OR=0.91,95%CI:0.84~0.98)和≥80岁(OR=0.77,95%CI:0.68~0.87);少数民族(OR=0.85,95%CI:0.74~0.99);全部知晓率高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初中(OR=1.46,95%CI:1.34~1.58)、高中(OR=1.62,95%CI:1.45~1.81)、大专(OR=1.37,95%CI:1.11~1.68)和本科及以上(OR=1.52,95%CI:1.09~2.11);接受结核病健康教育(OR=2.13,95%CI:1.97~2.27)。结论 2020年我国≥60岁老年人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低于国家规划目标,应加大对女性、≥70岁、少数民族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群结核病健康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收集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等信息,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以上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的≥ 3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其一般特征、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情况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3 974名,经复杂加权后,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率为54.10%(95%CI:51.02%~57.17%),社区规范管理率为45.72%(95%CI:42.93%~48.51%);高血压治疗率为88.16%(95%CI:87.00%~89.31%),控制率为22.67%(95%CI:21.25%~24.09%),治疗控制率为27.76%(95%CI:26.09%~29.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年龄≥ 65岁(OR=1.40,95%CI:1.05~1.87;OR=3.11,95%CI:2.22~4.36)、按医嘱服药(OR=2.15,95%CI:1.46~3.15;OR=1.35,95%CI:1.13~1.62)、进行血压监测(OR=2.34,95%CI:1.88~2.90;OR=3.10,95%CI:2.72~3.53)的高血压患者更愿意接受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51,95%CI:0.39~0.66)、适量饮酒(OR=0.69,95%CI:0.57~0.84)或过量饮酒(OR=0.73,95%CI:0.58~0.92)的城市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情况不佳。城市和农村超重(OR=0.74,95%CI:0.61~0.91;OR=0.83,95%CI:0.71~0.98)、肥胖(OR=0.54,95%CI:0.45~0.65;OR=0.67,95%CI:0.54~0.8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按医嘱服药(OR=4.58,95%CI:3.16~6.63;OR=2.84,95%CI:2.18~3.69)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较好。地处中部(OR=0.74,95%CI:0.61~0.89)、过量饮酒(OR=0.72,95%CI:0.54~0.97)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OR=1.22,95%CI:1.04~1.44)、参加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OR=1.29,95%CI:1.06~1.58)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地处中、西部地区(OR=0.71,95%CI:0.58~0.87;OR=0.62,95%CI:0.47~0.80)、适量饮酒(OR=0.81,95%CI:0.67~0.98)、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6 g (OR=0.80,95%CI:0.69~0.93)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进行血压监测(OR=1.38,95%CI:1.18~1.61)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结论 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高血压控制情况距离相关政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围血管病变(PAD)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糖尿病足预防模式项目基线调查,采用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江岸区和江苏省常熟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2 528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糖检测。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PAD患病率为11.2%,<55、55~、65~、≥75岁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7.8%、6.0%、12.9%、2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55岁年龄组糖尿病患者相比,55~、65~、≥75岁年龄组PAD患病的OR值分别为0.74(95%CI:0.43~1.28)、1.72(95%CI:1.05~2.81)、3.56(95%CI:2.07~6.11);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糖尿病患者相比,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PAD患病的OR值分别为1.37(95%CI:0.97~1.94)、2.48(95%CI:1.73~3.55)、1.99(95%CI:1.26~3.13);现在吸烟(OR=1.49,95%CI:1.02~2.17)、现在饮酒(OR=0.45,95%CI:0.28~0.71)、餐后2 h血糖控制未达标(OR=1.72,95%CI:1.22~2.43)、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史(OR=2.32,95%CI:1.50~3.61)均是糖尿病PAD的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的PAD患病率较高,有必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PAD常规筛查,及早发现,早期预防,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膳食对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为实施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在常熟市和武汉市随机抽取8个社区,对进行社区管理的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血糖检测。研究采用因子分析获得膳食模式。并分别以FPG、餐后2 h血糖控制是否达标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共纳入1 818名T2DM患者,患者FPG控制率为57.59%(95%CI:55.30%~59.86%),餐后2 h血糖控制率为24.90%(95%CI:22.93%~26.91%);因子分析得到5种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模式、水果-水产-薯类模式、蔬菜-谷物模式、蛋-奶-豆模式和油盐模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因素后,FPG达标概率降低与动物性食物模式(OR=0.71,95%CI:0.52~0.98)、水果-水产-薯类模式(OR=0.71,95%CI0.51~0.97)相关,餐后2 h血糖达标概率降低与水果-水产-薯类模式(OR=0.60,95%CI:0.40~0.90)相关,FPG和餐后2 h血糖达标概率增加均与蔬菜-谷物模式(OR=1.41,95%CI:1.03~1.94;OR=1.68,95%CI:1.13~2.51)、蛋-奶-豆模式(OR=1.75,95%CI:1.25~2.46;OR=1.56,95%CI:1.00~2.42)有关。与蛋-奶-豆模式Q4组相比,膳食模式组合(水果-水产-薯类模式Q4组、蔬菜-谷物模式Q2组、蛋-奶-豆模式Q3组)FPG控制达标可能性更高(OR=6.79,95%CI:1.15~40.23,P=0.035);与蔬菜-谷物模式Q4组相比,膳食模式组合(水果-水产-薯类模式Q4组、蔬菜-谷物模式Q3组、蛋-奶-豆模式Q2组、油盐模式Q2组)餐后2 h血糖控制达标可能性更高(OR=12.78,95%CI:1.26~130.05,P=0.031)。结论 搭配得当的膳食模式及膳食模式组合更有利于武汉市和常熟市社区管理T2DM患者的FPG和餐后2 h血糖控制,应加强患者营养教育,提高患者食物搭配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流行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2017-2018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为基础,纳入吉林省6个项目点35~75岁常住居民11 903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F检验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和健康指标的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情况,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3.35%(3 970/11 903),标化率为31.73%,中心性肥胖前期率为28.79%(3 427/11 903),标化率为28.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OR=1.99,95%CI:1.78~2.23)、女性(OR=1.76,95%CI:1.57~1.97)、65~75岁组(OR=1.21,95%CI:1.03~1.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1.38,95%CI:1.17~1.63)、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1.65,95%CI:1.20~2.26)、超重(OR=9.27,95%CI:8.26~10.41)、肥胖(OR=82.82,95%CI:62.63~109.52)、正常高值血压(OR=1.49,95%CI:1.27~1.74)、高血压(OR=1.70,95%CI:1.42~2.04)、糖尿病(OR=2.30,95%CI:1.94~2.73)、血脂异常(OR=1.33,95%CI:1.18~1.50)与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居民、女性、年龄大、高中/中专文化程度、高收入、超重、肥胖、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项目点53 260名30~79岁常住居民基线调查数据,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3%,入睡困难、容易早醒和经常打鼾的比例分别为7.2%、10.0%和29.5%,22.6%的调查对象报告睡眠时间≤6 h。经多因素模型调整后,入睡困难(男性:OR=1.63,95%CI:1.30~2.05;女性:OR=1.48,95%CI:1.27~1.73)、容易早醒(男性:OR=1.37,95%CI:1.12~1.68;女性:OR=1.31,95%CI:1.14~1.51)和经常打鼾(男性:OR=1.16,95%CI:1.00~1.34;女性:OR=1.39,95%CI:1.23~1.57)均与糖尿病罹患风险存在关联。女性服用助眠药物与糖尿病的患病相关(OR=1.42,95%CI:1.06~1.92)。与睡眠时间8 h相比,睡眠时间不足(≤6 h)与男女性糖尿病患病均存在统计学关联,OR值分别为1.37(95%CI:1.17~1.60)和1.24(95%CI:1.08~1.41),睡眠时间过长(≥9 h)与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关联。结论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容易早醒、药物助眠、经常打鼾和睡眠时间不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睡眠时间过长与糖尿病患病未见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颈动脉斑块(CP)在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流行概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5-2016年依托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以江苏省6个项目点筛查出的11 392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以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探讨CP的流行概况,对CP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为(59.4±8.9)岁,男性4 821例(42.3%)。颈动脉异常5 971例(52.4%),其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 782例(15.6%),CP 3 811例(33.5%),颈动脉狭窄378例(3.3%)。高龄(OR=2.253,95%CI:2.127~2.386)、城市居民(OR=2.622,95%CI:2.375~2.895)、高血压(OR=1.439,95%CI:1.195~1.732)、吸烟(OR=1.441,95%CI:1.259~1.650)、脉压差增大(OR=1.270,95%CI:1.198~1.347)、FPG升高(OR=1.109,95%CI:1.059~1.161)、LDL-C/HDL-C升高(OR=1.225,95%CI:1.164~1.288)增加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发生CP的风险,女性(OR=0.558,95%CI:0.494~0.630)、高BMI(OR=0.948,95%CI:0.904~0.994)、较高的文化程度(OR=0.708,95%CI:0.531~0.945)和较高的家庭年收入(OR=0.773,95%CI:0.669~0.894)则降低其风险。结论 江苏省超一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颈动脉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吸烟是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睡眠时长及失眠症状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的第二次重复调查,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长、有无失眠症状及其年限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人群每天睡眠时长为(7.4±1.5)h, 9.3%睡眠时间过短(<6 h), 17.4%睡眠时间过长(≥9 h), 29.9%自报有失眠症状。以睡眠时间7~h为参照组, 睡眠时间过长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呈正相关, 低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低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低手握力和低上肢肌肉质量(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32(1.18~1.48)、1.26(1.13~1.41)、1.33(1.18~1.49)和1.16(1.03~1.30)。与无失眠症状者相比, 自报有失眠症状者低ASMI和低TSMI的危险性均增加, 且其失眠症状年限越长, 低ASMI和低TSMI的风险越高(线性趋势均P<0.001)。与睡眠时间7~h且无失眠症状者相比, 睡眠时间过短且有失眠症状者低ASMI和低TSMI的风险明显增加, OR值(9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上海市松江地区 ≥ 40岁居民的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及作用模式。方法 使用上海市"高峰计划"松江人群队列基线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根据性别、年龄和饮酒情况匹配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因子分析确立研究人群的膳食模式;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不同膳食模式以及膳食模式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结果 经因子分析,本研究得到6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肉类模式、甜品杂粮模式、调味品蛋类模式、饮料模式、谷薯类模式和水果蔬菜模式。经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肉类模式和甜品杂粮模式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而调味品蛋类模式(OR=0.543,95%CI:0.377~0.781)、饮料模式(OR=0.590,95%CI:0.409~0.852)、谷薯类模式(OR=0.592,95%CI:0.414~0.848)和水果蔬菜模式(OR=0.604,95%CI:0.417~0.876)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分析膳食模式两两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之后,有3个交互项与2型糖尿病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肉类模式与调味品蛋类模式的相乘交互项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谷薯类模式与肉类模式、谷薯类模式与水果蔬菜模式的相乘交互项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有关。结论 6种膳食模式中谷薯类模式和水果蔬菜模式可能具有预防2型糖尿病的意义。此外,以谷类、薯类为主,搭配适量肉类,减少调味品摄入的膳食模式对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可能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农药暴露情况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自全国的248 501对计划在半年内怀孕的夫妻被纳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夫妻怀孕前的农药接触情况以及妻子怀孕后的农药接触情况。妊娠结局通过医生填写记录。结果 248 501对参与夫妻中,有243 362对夫妻完成全部随访有妊娠结局且没有因为主观因素或意外导致流产或引产等,其中1 806位(0.74%)妻子在怀孕前有农药接触史,2 653位(1.09%)丈夫在妻子怀孕前有农药接触史,505位(0.21%)妻子在怀孕后接触过农药。母亲孕前农药接触是死胎死产(OR=3.37,95% CI:2.05~5.55)、异位妊娠(OR=3.17,95% CI:1.18~8.55)、低出生体重(OR=7.56, 95% CI:5.36~10.66)的危险因素。父亲单独农药接触与自然流产(OR=1.37,95% CI:1.03~1.80)显著相关,在父亲母亲均接触农药与低出生体重正相关(OR=3.65,95% CI:1.51~8.84),巨大儿负相关(OR=0.64,95% CI:0.44~0.93)。妊娠后农药接触是自然流产(OR=4.65,95% CI:3.47~6.24)的危险因素。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早产、巨大儿等。结论 农药接触是死胎死产、异位妊娠、低出生体重、自然流产等不良出生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国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2017年8个长寿地区数据,共纳入2180名≥65岁老年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功能状况、亲友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中国8个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0%,其中男、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1.5%和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锻炼身体(OR=0.44,95%CI:0.26~0.74)、经常吃鱼类(OR=0.57,95%CI:0.39~0.83)、参加文娱活动(OR=0.65,95%CI:0.44~0.96)、参加社会活动(OR=0.28,95%CI:0.11~0.73)和能够享受社区服务(OR=0.68,95%CI:0.50~0.93)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睡眠不足(OR=2.04,95%CI:1.49~2.80)、视力障碍(OR=1.54,95%CI:1.08~2.18)、患胃肠溃疡(OR=2.97,95%CI:1.53~5.77)、患关节炎(OR=2.63,95%CI:1.61~4.32)、家庭支出大于收入(OR=1.80,95%CI:1.17~2.78)和自评经济条件差(OR=4.58,95%CI:2.48~8.47)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结论老年人是否锻炼身体、饮食有鱼类、参加文娱和社会活动、享受社区服务、睡眠时长、视力情况、是否有胃肠溃疡和关节炎与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青海省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开放队列设计,2018年基线入组1 003人,2022年随访599人,新入组1 012人。共纳入 ≥ 18岁成年人1 913人,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使用因子分析法识别饮食模式,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饮食模式与肥胖关系。结果 2018-2022年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7.6%、33.8%和54.6%,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均上升。共识别3种饮食模式:现代饮食模式(常食用猪肉、家禽肉类、加工肉类、新鲜水果、含糖饮料、咸味零食等)、城镇饮食模式(常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牛羊肉、蔬菜和鲜蛋类等)、牧区饮食模式(常食用糌粑、藏式奶酪、酥油茶/奶茶和乳制品等)。校正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活行为方式后,相比城镇饮食模式得分T1组,T3组超重和超重/肥胖风险显著增加(超重:OR=2.09,95%CI:1.10~3.95;超重/肥胖:OR=1.23,95%CI:1.00~1.51),而牧区饮食模式得分T3组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降低(超重:OR=0.45,95%CI:0.24~0.84;肥胖:OR=0.81,95%CI:0.69~0.95;超重/肥胖:OR=0.75,95%CI:0.61~0.91;中心性肥胖:OR=0.58,95%CI:0.38~0.89)。结论 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高发。城镇饮食模式是超重、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牧区饮食模式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需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孕妇不同孕期膳食摄入对小于胎龄儿(SGA)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孕妇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孕早、中、晚期膳食摄入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新生儿基本信息。纳入研究对象8 102例,SGA组961例,适于胎龄儿(AGA)组7 141例。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将摄入食物转化为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以AGA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三分位数划分为高摄入量组、中等摄入量组及低摄入量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中、晚期膳食摄入营养素对SGA的影响。结果 相对于中等摄入量组,孕早期(<51.60 g/d)、孕中期(<52.69 g/d)及孕晚期蛋白质摄入量低(<52.65 g/d)是SGA的危险因素(OR=1.534,95% CI:1.217~1.934;OR=1.268,95% CI:1.005~1.599;OR=1.310,95% CI:1.036~1.655)。按孕前BMI分层后,孕前BMI<18.5 kg/m2的孕妇早期蛋白质摄入量低(<51.60 g/d)及总能量摄入低(<1 146.22 kcal/d)是SGA的危险因素(OR=1.872,95% CI:1.033~3.395;OR=1.754,95% CI:1.125~2.734);孕前18.5≤BMI<24.0 kg/m2的孕妇,孕早期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低(<51.60 g/d)是SGA的危险因素(OR=1.465,95% CI:1.089~1.972);在孕前BMI≥24.0 kg/m2的孕妇中未发现膳食摄入与SGA有关联。结论 孕期膳食摄入影响SGA的发生风险,且不同孕前BMI人群膳食摄入对SGA的影响有差异,孕早期是膳食摄入对SGA作用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成年人饮酒行为特征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249 873名调查对象,男性饮酒量与BMI和WC间大体呈“J”形的曲线关系。以不饮酒者作为对照,少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的OR值分别为0.65(0.59~0.71)和0.93(0.88~0.98),女性的OR值分别为0.77(0.65~0.91)和0.89(0.80~0.99);男性大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OR=1.21,95% CI:1.12~1.32)和中心性肥胖(OR=1.33,95% CI:1.27~1.40)的比例最高。饮酒频率为3~5 d/周组的BMI和WC值较高,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也最高(男性:OR=1.23,95% CI:1.16~1.31;女性:OR=1.13,95% CI:0.99~1.28)。20岁前开始每周饮酒的男性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是不饮酒者的1.24倍(95% CI:1.16~1.33)。饮啤酒者患一般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OR=0.74,95% CI:0.67~0.82;女性:OR=0.54,95% CI:0.43~0.68)。结论 少量饮酒患肥胖的比例较低,大量饮酒者患肥胖的比例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肥胖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8.
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合评价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中1980年至2016年2月25日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按照事先确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纳入文献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包含278 020例研究对象。胎儿性别为女(合并OR=1.60,95% CI:1.49~1.72)、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合并OR=1.81,95% CI:1.54~2.11)、母亲被动吸烟(合并OR=1.49,95% CI:1.08~2.06)、妊娠期高血压(合并OR=2.96,95% CI:1.85~4.74)、羊水过少(合并OR=2.71,95% CI:1.87~3.93)是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应鼓励孕妇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诊治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并通过相关宣教促使孕妇主动避免被动吸烟,从而提升新生儿出生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