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健康城市指数,实现健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  采用山东多中心健康大数据队列和多来源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通过循证证据筛选城市的决定因素和指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driving-force-pressure-state-exposure-effect-action,DPSEEA)概念框架梳理健康城市指标,并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建立健康城市指标体系。采用熵权-逼近理想解(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方法,计算山东省2018年各个城市健康城市得分。  结果  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上,经循证证据筛选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确定6个维度,30个指标。熵权-TOPSIS的结果表明,健康服务的权重最大(0.305),健康人群的权重最小(0.037)。山东省健康城市指数分析显示,山东省健康城市水平低于虚拟健康标准城市,但山东省内部之间差异不大。  结论  DPSEEA结合循证医学可以指导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搭建面向健康指数的多中心数据底座,“融汇”实现数据汇聚,“融合”对数据湖进行主题联接,“赋能”高可用的数据服务,支撑健康指数应用。  方法  基于多中心搭建数据底座,通过规范数据预处理、标准化、清洗、标签化、主题化、知识图谱化等数据处理流程,支撑数据治理、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应用。  结果  数据数量、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实现数据资源“看得见”“用得好”“管得住”。  结论  健康指数的多中心数据底座的建立,为今后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中国成人经膳食途径摄入铅的健康风险。  方法  从各类文献数据库中系统搜集2012―2021年中国各个省份的膳食铅含量数据,结合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点评估及概率评估法计算中国成人居民经膳食摄入铅的暴露水平,并结合暴露限值(margin of exposure, MOE)和目标危害指数法(target hazard quotient, THQ)对潜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24篇文献,共收集了19个省的31 008份样本数据。铅浓度排名前3的食物为食用菌类(0.13 mg/kg)、蛋类(0.11 mg/kg)、鱼虾蟹贝类(0.08 mg/kg);中国成人膳食铅的70%以上是来源于谷物及其制品(0.39 μg·kg-1·d-1)、蔬菜类(0.22 μg·kg-1·d-1)、畜禽肉类(0.08 μg·kg-1·d-1);18~ < 60岁和≥60岁人群平均铅暴露量分别为1.07 μg·kg-1·d-1和1.02 μg·kg-1·d-1,各年龄性别组的平均膳食铅暴露均有MOE>1,P95均有MOE<1,各年龄性别组的膳食铅的平均暴露量和P95的THQ均<1。  结论  中国成人膳食铅的暴露风险总体较低,但部分高暴露人群仍面临一定的健康风险,需要继续监测和控制膳食铅暴露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关联,为综合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参加2017—2018学年某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中人口学特征和血压等资料完整且无心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史的144 813名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各学校附近的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站获取PM2.5等污染物及气象要素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血压的关联。  结果  PM2.5的6 d平均质量体积浓度(lag05)每增加10 μg/m3,收缩压增加0.177(95%CI=0.148~0.207)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偏高检出率增加4.4%(OR=1.044, 95%CI=1.030~1.058),舒张压降低-0.021(95%CI=-0.040~-0.002)mm Hg,与舒张压偏高检出率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PM2.5每增加10 μg/m3,可使血压偏高检出率增加3.3%(OR=1.03, 95%CI=1.02~1.05)。在体检当日至体检前第3~5天(lag3~lag5)时,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升高以及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增加有关。应重视PM2.5短期暴露的防护,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蚌埠市龙子湖区社区绿地暴露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病率的相关性,并探讨BMI在社区绿地暴露与DM之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  2015年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蚌埠市龙子湖区成年居民3 354人。居民基本信息以问卷形式收集,社区绿地暴露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1 000 m缓冲区的值表示。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社区绿地暴露与DM的相关性,并评估BMI的中介效应。  结果  NDVI-1 000 m (χ2=36.39, P < 0.001)与SAVI-1 000 m(χ2=20.14, P < 0.001)不同组之间患病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调整模型下,NDVI-1 000 m和SAVI-1 000 m Q3组患病率分别是Q1组的0.538倍(OR=0.538,95% CI: 0.388~0.745)和0.605倍(OR=0.605,95% CI: 0.440~0.833)。BMI在NDVI-1 000 m和SAVI-1 000 m与DM的关联分别存在6.42%(95% CI: 1.83%~16.00%)和7.43%(95% CI: 2.36%~19.00%)的中介效应。  结论  社区绿地暴露越高,DM患病率越低。BMI在社区绿地暴露与DM之间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青少年血压偏高关联及其超重肥胖修饰效应,为学校对学生健康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护空气污染危害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北京市中学生年度健康体检数据中数据合格的初一、高一共148 9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出研究对象所处区域的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PM2.5短期暴露对收缩压、舒张压7 d内的累积滞后效应,并分析超重肥胖对PM2.5短期暴露与青少年血压偏高关联的修饰效应。  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56.53±45.85)μg/m3; 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4.22%,血压偏高检出率为8.03%。超重肥胖组PM2.5对收缩压的累积滞后效应lag07时最大,即PM2.5日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青少年收缩压偏高相关(OR=1.05,95%CI=1.03~1.07);非超重肥胖组PM2.5对收缩压的累积滞后效应lag05时最大,即PM2.5日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青少年收缩压偏高相关(OR=1.04,95%CI=1.02~1.06)。PM2.5短期暴露不对青少年舒张压偏高造成影响。超重肥胖的青少年对PM2.5短期暴露引起的血压偏高易感性在累积滞后3日内(lag01~lag03)更高。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青少年血压具有正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超重肥胖青少年在PM2.5短期暴露后血压偏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国胎儿脐带缠绕现状及其与环境暴露因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脐带缠绕提供科学的指导。  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孕早期收集孕妇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和环境暴露信息,随访获取脐带缠绕相关结局,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胎儿脐带缠绕的影响因素。  结果  胎儿脐带缠绕的发生率为9.00%。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孕期没有暴露于被动吸烟或噪声的孕妇相比,暴露于被动吸烟(OR=1.199, 95% CI: 1.010~1.423, P=0.038)或噪声(OR=1.242, 95% CI: 1.002~1.541, P=0.048)的孕妇发生脐带缠绕的风险较高。  结论  孕妇孕期被动吸烟和接触噪声对胎儿脐带缠绕有影响,应加强孕期教育,减少孕妇孕期被动吸烟和噪声环境暴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及其超重肥胖修饰效应,为中小学生合理安排室外活动和加强空气污染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年度健康体检数据中数据合格的学生1 036 27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出研究对象所处区域的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PM2.5短期暴露对肺活量7 d内的单独滞后效应与平均滞后效应,分析超重肥胖对PM2.5的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的修饰效应。  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66.36 μg/m3;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3.38%,平均肺活量为(2 286.72±956.77)mL。PM2.5对肺活量的单独滞后效应lag6时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2.81(95%CI=2.60~3.03) mL显著相关。PM2.5对肺活量的平均滞后效应lag07时最大,即PM2.5滑动平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5.82(95%CI=5.37~6.27) mL显著相关。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对PM2.5短期暴露引起的肺活量下降易感性更高(P<0.01)。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呈负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在PM2.5短期暴露后肺活量下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国居民经食物摄入和空气吸入微纳塑料(micro- and nanoplastics, MNPs)暴露特征。  方法  使用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外数据库,建立数据集,结合中国人群食物消费量和人体呼吸参数,计算中国居民经食物摄入和空气吸入的MNPs暴露量,与国外数据比较分析其MNPs暴露特征。  结果  分析来自28篇研究的4 511个样本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每年摄入约187 000~328 000个MNPs,考虑空气吸入,每年MNPs暴露量为192 000~335 000个MNPs,均高于美国居民暴露量。男性成年人MNPs摄入量最高。生活饮用水、海产品、瓶装水和空气是中国居民每日主要MNPs暴露源。中国居民经食物摄入MNPs类型以聚乙烯、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主,而经空气吸入MNPs类型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尼龙和聚丙烯腈为主。  结论  相比于美国居民,中国居民具有更高的MNPs暴露风险,削减饮用水和海产品中MNPs含量,可有效降低中国居民MNPs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学校室内PM2.5污染状况和学生暴露水平,为学生健康防护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在线环境监测仪对佳木斯8所中小学16间自然通风教室的PM2.5进行为期2个学期的连续监测,同时抓取室外PM2.5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对学生在校期间暴露量进行评价。  结果  春、秋两学期教室内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93±24.7)和(31.85±30.37) μg/m3,教室内外PM2.5 I/O值分别为0.92和0.95,存在强相关性。两学期所有教室的全天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8.93±26.85)μg/m3,略高于白天学生在校期间的(27.53±26.53)μg/m3,且工作日质量浓度高于周末。随着楼层升高,室内PM2.5质量浓度逐渐下降。学生在校期间的累积暴露量,春季学期为28.48 μg /m3,秋季学期为31.87 μg /m3。  结论  教室内PM2.5随时间、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的变化会有所不同,且室内PM2.5的污染程度极大依赖于室外污染源;春、秋两学期学生在校期间PM2.5暴露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结构化方程模型分析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护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及其家庭照护者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现状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照顾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效应指标,主要拟合参数包括比较拟合指数(compare the fitted indices,CFI)、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GFI)、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指数(the 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AGFI)、规范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以及近似误差均方根(approximate error root mean square,RMSEA)。  结果  照护者心理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维度得分均高于正常人水平(均有P<0.05)。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护者中仅有19.0%感到无或很少负担,33.0%为轻度负担,48.0%认为负担较重。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58)=47.440,P=0.838,χ2/df=0.818,主要拟合参数GFI=0.968、AGFI=0.943、CFI=1.000、NFI=0.973、RMSEA=0.00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结论  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护者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照护负担较重;提升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家庭关怀,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是改善其照护负担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健康指数的理论模型及范式,构建健康指数的理论方法体系,为健康指数构建提供一般性、普适性的理论依据。  方法  针对健康指数构建中的瓶颈问题,在健康决定因素模型、社会生态模型、星球健康模型、人口健康模型和同一健康模型指导下,创建健康指数的理论模型及范式。  结果  构建了融现实世界社会生态模型和虚拟世界社会生态模型为一体的广义健康指数模型(generalized health index model,GHIM)。基于GHIM发展了包含“广义健康决定因素域、健康指数域、目标导向域、技术流程栈”的健康指数理论范式。  结论  所创建的健康指数理论模型及范式,为构建不同领域或层级的健康指数提供了一般性、普适性的理论模型及范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两种风险评估方法对粉尘工作岗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探讨其适用性。
  方法  分别选取广州市某汽车制造企业、某家具制造企业和某煤码头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的典型岗位为研究对象,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典型岗位粉尘浓度检测,应用国内《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GBZ/T 298—2017)中推荐的半定量综合指数法和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定量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法(ICMM定量法)分别对各企业粉尘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并对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半定量综合指数法评估汽车制造企业二氧化碳焊岗位电焊烟尘、煤码头卸船、输送带巡检、堆料、清扫、装船岗位煤尘为低风险,汽车制造企业电阻焊岗位为中等风险,家具制造企业开料、铣边、开孔、水磨、加工岗位矽尘为高风险;ICMM定量法评估汽车制造企业焊接岗位电焊烟尘为潜在风险,煤码头卸船、输送带巡检、堆料、装船岗位煤尘为非常高风险,家具制造企业5个岗位及煤码头清扫岗位为不可容忍风险;ICMM定量法所得评估结果大部分高于半定量综合指数法。
  结论  两种评估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和预测粉尘的职业健康风险。ICMM定量法评估结果更为严格;半定量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了粉尘的健康效应、接触情况及防护措施,对粉尘所得的职业健康风险结果更为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隔代照顾对儿童生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的全国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OLS回归分析探索4 226名0~14岁儿童健康状况与隔代照顾的关系。  结果  OLS回归分析表明,隔代照顾对学龄前儿童健康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2.11, P=0.04),对学龄期儿童的健康影响无统计学意义(t=-0.58, P=0.56)。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规模、照顾者年龄、照顾者性别均对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照顾者自评健康以及儿童是否参加医保对所有儿童健康状况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结论  隔代照顾对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但对学龄期儿童健康状况无影响。应关注照顾者健康水平、医疗保障水平以及体育锻炼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提高儿童照顾者的健康素养,重视儿童的医疗保障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综合评价理论探索并归纳健康指数构建的统计分析流程,开发相关R包用于软件实现,为健康指数研究开发一套快捷高效的评价工具,实现一键生成高度集成的综合指数及评价结果,以期为监管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评价信息与决策依据。  方法  使用R 4.1.3软件开发EvaModels包,结合健康指数构建的统计分析流程对EvaModels包内各项函数进行整体介绍与参数解释,分析比较各类方法的适用场景,并以公立医院持续发展指数构建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结果  健康指数构建包括确定指数研究主题、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多指标综合评价及评价结果可视化四大流程。所开发的EvaModels包共内置九个函数,通过多种方法实现指标筛选、数据标准化、指标赋权和综合评价等功能,可满足多种评价问题的分析需求,基本覆盖健康指数构建的统计分析流程。  结论  EvaModels包通过一组函数将健康指数构建中涉及统计分析的工作流程自动化、简单化,过程与代码易于解读与调用,提高了健康指数构建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常见粉尘固有健康危害分级评价方法。
  方法  通过文献查询和TOPSISI法筛选了常见58种粉尘的固有健康危害因素指标并确定权重,通过流行病学数据和毒理学数据确定每种指标的健康危害分值,运用“危害分值×权重=危害指数”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结果  常见粉尘固有健康危害指标包括致纤维化、致癌性和致敏性,权重分别为5、3、2。确立的粉尘危害综合评价指数(H)=致纤维化危害分值× 5+致癌性危害分值× 3+致敏性危害分值× 2。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将58种粉尘固有健康危害分为4类,即极度危害(4种)、高度危害(8种)、中度危害(24种)、轻度危害(22种)。
  结论  常见粉尘固有健康危害分级评价技术利用现有证据,结合了TOPSISI法,可为粉尘固有健康风险量化评估及分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便于相关从业人员对各类粉尘进行信息查询和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大样本比较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定量评估法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在煤矿煤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11座煤矿6个生产系统的煤尘作业岗位作为评估对象,通过两种风险评估方法分别对196个岗位进行评估,分析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的差异与相关性。
  结果  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呈较好的正相关性(r = 0.611,P < 0.05),最高风险级别的作业岗位主要聚集在煤炭开采企业的采煤、掘进生产系统。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相近岗位多为风险等级较低的岗位,在风险等级较高岗位的评估结果中存在较大分歧。
  结论  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定量评估法可较好地反映工作环境中煤尘的暴露风险水平,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更能反映出劳动者在得到防护设施保护后实际接触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