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8例.[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80~1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5 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53%恢复至术后1周的92%,后缘高度由术前88%恢复至97%;术前平均Cobb角24.6°,术后平均8.2°.末次随访中,伤椎前后缘高度与术后1周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是一个相对微创,损伤小、近期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将33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组(A组,11例);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不置钉组(B组,11例);经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组(C组,11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椎体坍塌矫正率及术后疼痛VAS评分。结果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 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9个月。均未出现钉棒系统松动、断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B组均优于C组(P 0. 05)。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及椎体坍塌矫正率A组优于B、C组(P 0. 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腰疼症状较轻等优势;结合伤椎置钉能有效维持椎体复位,加强伤椎的稳定性,减小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较术前明显恢复(P<0.01),无断钉、断棒。结论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严重骨折,术中伤椎复位满意、术后固定牢固、脊柱稳定性好,有利于伤椎骨折愈合和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康复。  相似文献   

6.
正胸腰椎骨折多采取后路复位内固定。传统后路手术方法为后正中入路跨伤椎4钉双平面复位固定,广泛剥离椎旁肌,损伤大,复位困难、不理想。为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逐渐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本文选择2013-03-2015-06笔者收治41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取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和传统后路双平面椎弓根钉固定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骨折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前瞻性对比研究Wiltse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的差异.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7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脊旁肌间隙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37.6岁;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5岁,平均40.1岁.患者术前及术后1、3、5、7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疼痛评分,并在末次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 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肌电图未发现失神经电位;而传统入路组术后肌电图存在明显失神经纤颤电位.结论 肌间隙入路相比开放入路具有置钉容易,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对脊旁肌的损伤、干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固定并伤椎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螺钉固定,伤椎经椎弓根异体骨植骨手术方法。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摄X线片,检测椎体高度丢失情况以及Cobb角度变化,观察骨折愈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150min,术中出血量100~250ml。95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矢状面畸形矫正,无明显的后凸角和高度丢失。6例螺帽松动。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治疗DenisB型骨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及最长肌肌间隙入路(以下简称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经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6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0岁,平均40.7岁;传统椎旁肌剥离人路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4~54岁,平均3Q.2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相同。结论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置钉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小切口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17例予以传统入路(传统组),16例予以后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长度也要短于传统组,术后体温及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发热及疼痛程度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钉棒系统经伤椎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采用经伤椎钉棒系统节段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12例,其中2个椎体11例,3个椎体1例,伤椎均为相邻椎体,除椎弓根损伤椎体外,所有伤椎及邻近上-正常椎体均置钉.结果 所有置入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结论 使用钉棒系统经伤椎多节段固定胸腰椎骨折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帮助骨折复位和矫正后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手术均顺利,术后切口Ⅰ期愈合,Cobb’s角由平均29.5°矫正至平均4.5°,椎体前缘高度由平均51%恢复至96%。随访12~20个月,骨折脱位复位满意,内固定物顺利取出,无钉棒折断、脊柱畸形等。8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者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符合脊柱稳定生物力学要求,复位良好,固定可靠,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4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5.0±12.1)min,术中出血量(210.0±12.8)ml,术后引流量(54.0±12.5)ml。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8~12)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VAS评分(2.4±0.4)分。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拆除内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未丢失。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5.3±2.1)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不需要对椎旁肌进行剥离,使椎旁软组织损伤减轻,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可保护脊柱结构及多裂肌的神经支配,减轻肌肉水肿,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个体化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个体化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方法和体会。方法:测量胸腰段脊柱前后位X线片上椎弓根与上一椎体同侧下关节突的相互位置,以该下关节突为参照物,个体化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使用RF及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51例。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拍X线片复查,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骨折椎体恢复正常高度,椎体滑脱得以复位。结论:通过测量胸腰段脊柱前后位X线片上椎弓根与同侧上一椎体下关节突的相互位置,以该下关节突为参照物,个体化选定胸腰段脊柞柞弓根螺钉入钉点是一个较好方法,术中入钉点处椎板后壁骨皮质部分的预先切除和正确的操作手法可以防止不良置钉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前后一体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11—2014-11手术治疗的7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后外侧入路减压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内固定治疗。结果 70例切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平均18(12~36)个月随访。无内固定松动、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 d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前后一体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减压彻底,良好恢复脊柱三柱稳定性的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0例.结果 本组术后X线片测量骨折椎前缘压缩百分比从术前(42.0±3.2)%恢复至(7.9±1.1)%(P<0.05);骨折椎后凸畸形Cobb角从术前(24.1±3.1)°恢复至(5.1±1.2)°(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7~2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明显改善,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愈合,无内固定失败、断裂和松动.结论 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的疗效。方法 2007-12-2010-12收治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6例,前瞻性地按入院顺序交替归入A组和B组,分别采用传统后入路和椎旁肌间隙入路,收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 d、1个月及6个月的腰背部VAS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3 d、6个月的患椎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腰背痛JOA评分、切口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置钉准确性上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腰背部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两组在术后3 d的腰背部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腰背痛缓解快等优势,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建议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椎体新鲜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后,多数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但椎体内塌陷的骨支架结构往往不能同时恢复,形成椎体内的空隙,这种中前柱的缺损如不进行有效重建,则可能在晚期发生伤椎椎体的塌陷和矫正度的丢失,并可引发内固定疲劳失败及迟发性神经损伤。本研究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后经伤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行开放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新鲜爆裂性骨折患者19例,并进行了随访以探讨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附加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6-06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附加伤椎置钉治疗的45例AO分型中A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结果 45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退钉、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效现象。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周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附加伤椎置钉治疗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有效维持伤椎复位后的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