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6—2012—01选择45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肌间隙组和传统组,分别自椎旁肌间隙和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肌间隙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 VAS评分以及术后10个月JOA评分等方面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51例,其中23例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Cobb角矫正度、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术后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Cobb角矫正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两侧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显露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复位内固定。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0 mL,平均术后引流量60 mL,无血肿及术后感染。19例经6~12个月随访,无腰背痛,效果优良。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用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腰椎后路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1诊治的109例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Wiltse入路组47例,后正中入路组6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2 h、3 d、7 d的血清肌酸激酶,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结果 109例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9.6个月。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2 h、术后3 d血清肌酸激酶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出血量较少,对椎旁肌及小关节囊的损伤小,术后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符合脊柱微创手术理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4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5.0±12.1)min,术中出血量(210.0±12.8)ml,术后引流量(54.0±12.5)ml。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8~12)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VAS评分(2.4±0.4)分。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拆除内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未丢失。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5.3±2.1)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不需要对椎旁肌进行剥离,使椎旁软组织损伤减轻,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可保护脊柱结构及多裂肌的神经支配,减轻肌肉水肿,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6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0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JOA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JOA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对58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或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0例行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患者和家属满意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者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同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关月红  吴健  沈玄霖 《骨科》2014,5(2):88-90,94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耐受腰背肌锻炼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后半年及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术前、术后及末次Cobb角的变化。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除1年随访JOA评分外其余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Cobb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能早期康复锻炼,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耐受好,腰背痛发生少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单纯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6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4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结果 2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VAS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6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1例(B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等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为18~63岁,平均年龄43岁.手术治疗病例均为Denis分型为压缩型骨折、爆裂型骨折和屈曲过伸骨折且不需后路减压的患者.其中T12椎体骨折10例,L1椎体骨...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椎旁肌功能的重视,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 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2.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但随访时均有丢失(P〈0.05)。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矫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两组后凸角矫形丢失及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置钉容易,同时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明显减少了手术时间、手术创伤与出血,减轻了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直视下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应用Quadrant系统对47例患者采取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25例;年龄46~74岁,平均5 8.2岁..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开窗摘除术后复发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28例;37例经椎间孔入路,10例行后侧入路.术后通过X线片观察固定融合情况,按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切口长度3.0~3.5 cm,平均3.2 cm;手术时间70~16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90~360 ml,平均130 ml.随访8~20个月,无椎弓根钉断裂、松动、拔出、cage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43例获骨性融合,4例可疑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1.1)分降至(2.4±1.3)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降至(1.8±1.5)分.临床疗效评定:优31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9.4%.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低、疗效确切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理想的下腰椎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3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式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48例单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AO分型A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经皮椎弓根置钉,67例)、B组(采用Wiltse入路置钉,45例)、C组(采用传统开放置钉,36例)。比较3组手术情况、疼痛VAS评分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B组少于C组(P<0.05),X线透视次数A组多于B、C组(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Cobb角A组大于B、C组(P<0.05),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组低于B、C组(P<0.05)。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A、B组低于C组(P<0.05)。结论3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式均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经皮椎弓根置钉和Wiltse入路置钉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腰部疼痛程度轻的优点,但经皮椎弓根置钉术中医患放射线曝露时间长,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恢复略差。  相似文献   

16.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后外侧融合对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60例均为单一节段无脊髓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A组30例,行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并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后外侧融合;B组30例,仅行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未做植骨融合。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比较各项指标的结果。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腰椎JOA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各项指标及其矫正度和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后外侧融合与否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