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初步评估股骨头部分置换术后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 方法选择一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获取股骨全长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20.0软件、Geomagic软件及UG NX 12.0软件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骨隧道切除股骨头坏死区域后装配设计开发的股骨头假体,模拟单腿站立环境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获取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数据。 结果股骨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股骨颈下方和股骨干皮质骨两侧,最大应力为48.25 Mpa,最大位移为10.98 mm。内植物模型的应力主要分布在金属内植物主体结构下方,最大应力为147.2 Mpa,最大位移为9.58 mm。 结论股骨头部分置换后,假体头与股骨头曲率一致,应力传导模式与正常侧髋关节一致,但在假体头与茎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应重点考虑选择更大强度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性评价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1/PD-L1)抑制剂对比常规疗法治疗癌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收集PD-1/PD-L1抑制剂治疗癌症的文献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两位研究人员独立收集和整理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研究的偏倚风险,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最终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 295例研究对象,其中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3 220例,常规疗法药物对照组3 0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的客观反应率(ORR)[RR=1.87,95%CI(1.33,2.64),P<0.001]、完全缓解率(CR)[RR=2.45,95%CI(1.27,4.73),P<0.001]和部分缓解率(PR)[RR=1.81,95%CI(1.28,2.54),P<0.001]优于常规疗法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在疾病控制率(DCR)[RR=1.03,95%CI(0.89,1.20),P=0.65]和疾病进展率(PD)[RR=1.16,95%CI(0.95,1.40),P=0.14]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在疾病稳定率(SD)[RR=0.72,95%CI(0.63,0.82),P<0.001]方面显示常规疗法对照组优于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药物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AEs)[RR=0.96,95%CI(0.88,1.04),P=0.28]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在3-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RR=0.44,95%CI(0.28,0.68),P<0.001]方面,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疗法对照组。结论:PD-1/PD-L1抑制剂与常规疗法药物相比,可明显提高癌症患者临床治疗的ORR、CR和PR,且出现3-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从而证实PD-1/PD-L1抑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增殖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和(或)腺体间质比例增加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孕激素抵抗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风险因素,其确切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子宫内膜增殖症目前主要根据病理结果分类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需结合病史、影像学、细胞学,以组织学结果为最终诊断依据。子宫内膜增殖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和患者的生育要求。本文从子宫内膜增殖症的概念、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医学教育方式及医疗水平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接受医学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多。我校从2006年9月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医学留学生,本文就近年来我校留学生妇产科临床实践教学工作谈一些心得与体会。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妇女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且近年来其发病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手术是早期宫颈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尤其对于年轻患者,手术是目前首选的初始治疗手段。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切除宫颈原发病灶及周围已经或可能受累的组织,减少并发症。手术治疗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彻底清除病灶,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手术范围,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肱骨骨折占人体总骨折的10.02%[1],接骨板和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肱骨骨折的主要方法[2]。医生通过术前 X 线片可以确定骨折类型,但由于骨折移位、成角不能根据术前患侧肱骨 X 线片选择合适长度的内固定物。术前拍摄对侧正常肱骨来测量其长度因增加患者 X 线暴露几率而不作为常规检查。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往往需要准备很多型号的接骨板或髓内钉,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术中因选择内置物延长了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风险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人体四肢长骨与身高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可以利用身高推算出长骨长度[3-4]。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准备和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使手术更加顺利地实施,本研究采用数字式 X 线摄片术(digital radiography, DR)拍摄健康志愿者肱骨 X 线片并测量其全长,探讨青壮年人群肱骨与身高长度的相关关系,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罗氏MODULAR 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简称罗氏E170)和雅培i2000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系统(简称雅培i2000)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结果的一致性。方法收集临床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共125例,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的标准,将样本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4组,同时根据基因型(B/C)及HBs Ag水平(HBs Ag≤1 000 IU/m L/HBs Ag1 000 IU/m L)分组。用罗氏E170和雅培i2000 2种系统平行检测HBs Ag,分析各组间2种系统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2种系统检测结果总体相关性、一致性好(r=0.989,P均0.001);在4个不同感染阶段,2种系统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好(r值为0.977~0.993,P均0.001);在一致性分析中,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但在免疫耐受期罗氏E170检测结果较雅培i2000高,偏差为0.114 log IU/m L;B、C基因型组2种系统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一致性均好(r值均0.95,P均0.001);在HBs Ag高水平组中,2种系统检测结果的r值为0.959(P0.001),相关性较HBs Ag低水平组略差,但在专业可接受范围内;且在HBs Ag高水平组中,2种系统的偏差较大,罗氏E170检测结果比雅培i2000平均高0.076 log IU/m L。结论 2种系统检测不同感染阶段及不同基因型样本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但在检测免疫耐受期及高值样本时罗氏E170结果较雅培i2000偏高。临床上用HBs Ag预测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时,治疗前后应尽量选择同一系统的结果,以避免由于不同系统间的差异造成对治疗效果的错误评估。  相似文献   
8.
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MS)的主要病理特征,相关的病理研究多在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中开展。神经小胶质细胞(MG)是CNS 的主要免疫效应细胞,EAE 时它的激活在脱髓鞘和髓鞘再生中表现出复杂的作用。M1 型MG 是导致脱髓鞘的重要原因,抑制髓鞘再生;而M2型MG 可以促进髓鞘再生,抵抗脱髓鞘。本文综述MG 在EAE 脱髓鞘和髓鞘再生中的直接作用机制,及其通过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间接作用机制及进展。  相似文献   
9.
10.
金惠  王水英  孙宇  程晓东 《中国药师》2013,16(5):751-755
近年来女性恶性肿瘤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等手段.如何更有效地治疗乳腺癌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中药对乳腺癌病机病因的认识、治则治法的应用等方面均有独到的特色,临床治疗乳腺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采用中药与乳腺癌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多种功能,可增强乳腺癌治疗效果,减轻治疗的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收集和整理了近几年来中药联用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医药辅助治疗乳腺癌的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