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22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60~71岁,平均6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d,平均2.7d。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112例,T125例,L111例,L24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性骨折6例,爆裂性骨折16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系统评分(TLICS)4~9分,平均5.2分;Load-sharing评分为4~6分,平均5.4分。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7例,E级10例。通过侧位X线片对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椎体中央压缩百分比进行比较;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及ASIA标准对手术前后疼痛和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手术时间50~95min,平均60.8min;术中出血量50~130ml,平均84ml;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1.6个月。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9.5±9.5)°矫正至术后的(4.3±4.1)°,末次随访时的(6.2±4.7)°;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由术前的(52.3±10.3)%恢复至术后的(6.1±4.2)%,末次随访时的(6.8±5.4)%;椎体中央压缩百分比由术前的(38.9±11.2)%恢复至术后的(8.3±4.7)%,末次随访时的(9.4±4.5)%。VAS评分由术前的(8.56±0.88)分恢复至术后的(3.48±0.91)分,末次随访时的(3.20±0.92)分。脊髓神经功能除10例E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疼痛症状。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明显减低了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的退变和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维持矫正效果,大大降低内固定失效率。  相似文献   
3.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36.6岁。其中单椎体骨折34例,双椎体骨折4例(邻近骨折3例,跳跃骨折1例),骨折脱位5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9例,D级7例,E级20例。分别于术后3~5d、12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及CT,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椎管占位、内固定物状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3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现象。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4.5±9.5)°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6.2±4.7)°;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2.3±11.1)%恢复至术后(5.1±5.2)%,末次随访时(6.5±5.4)%;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由术前的(34.9±11.2)%恢复至术后(5.3±4.7)%、术后12个月时(5.4±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3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可纠正后凸畸形、椎体压缩及椎管占位,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0~73岁,平均65.6岁。32例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_(11) 4例,T_(12) 9例,L_1 16例,L_2 3例。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5.2 ml。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49.70±5.89)%恢复至术后2 d的(6.00±2.10)%,末次随访时的(6.06±1.57)%;椎体后缘压缩率由术前的(17.36±4.11)%恢复至术后2 d的(5.48±1.65)%,末次随访时的(5.68±1.8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3.34±3.56)°矫正至术后2 d的(2.86±0.95)°,末次随访时的(3.04±0.94)°;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22.77±5.83)%恢复至术后2 d的(5.02±1.93)%,末次随访时的(5.15±1.93)%;VAS评分由术前的6.84±0.88恢复至术后2 d的1.94±0.72,末次随访时的1.63±0.83;ODI由术前的(77.50±5.10)%恢复至术后2 d的(17.94±4.82)%,末次随访时的(15.63±5.19)%。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症状。结论: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管占位、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国人上胸椎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对国人进行上胸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0具国人成人尸体T1~T4标本,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与上胸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参数,包括椎板上、中、下部分的厚度和椎板高度、椎板钉道长度、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20具成人女性尸体T4椎板中部分厚度、T1~T4椎板轴线与矢状面轴线的夹角与男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94±0.13)mm,(6.00±0.22)mm,t=1.609,P=0.112;46.00°±1.10°,46.50°±1.10°,t=1.955,P=0.054;46.30°±0.80°,46.60°±1.10°,t=1.383,P=0.171;45.40°±1.40°,45.30°±1.40°,t=0.404,P=0.688;45.20°±1.40°,45.30°±1.40°,t=0.410,P=0.683]。成人女性尸体T1~T3椎板中部分厚度小于男性[(5.86±0.10)mm,(5.93±0.18)mm,t=2.083,P=0.040;(5.88±0.11)mm,(5.97±0.20)mm,t=2.581,P=0.012;(5.90±0.09)mm,(6.00±0.19)mm,t=2.885,P=0.006];T1~T4椎板上部分厚度、椎板下部分厚度、椎板高度、椎板钉道长度均小于男性[椎板上部分厚度:(5.39±0.12)mm,(5.51±0.13)mm,t=4.202,P=0.000;(5.43±0.09)mm,(5.52±0.11)mm,t=4.184,P=0.000;(5.43±0.10)mm,(5.53±0.10)mm,t=4.279,P=0.000;(5.41±0.08)mm,(5.53±0.07)mm,t=7.557,P=0.000;椎板下部分厚度:(5.43±0.12)mm,(5.55±0.12)mm,t=4.513,P=0.000;(5.43±0.07)mm,(5.57±0.10)mm,t=7.068,P=0.000;(5.44±0.08)mm,(5.57±0.11)mm,t=6.182,P=0.000;(5.44±0.07)mm,(5.58±0.09)mm,t=7.353,P=0.000;椎板高度:(16.86±0.50)mm,(18.64±0.71)mm,t=13.028,P=0.000;(16.89±0.62)mm,(19.22±0.76)mm,t=15.150,P=0.000;(17.22±0.52)mm,(20.09±0.92)mm,t=17.179,P=0.000;(17.45±0.59)mm,(21.10±0.95)mm,t=14.976,P=0.000;椎板钉道长度:(29.23±1.24)mm,(31.43±2.01)mm,t=5.898,P=0.000;(29.77±1.48)mm,(31.29±2.44)mm,t=3.358,P=0.000;(29.58±1.50)mm,(30.68±2.25)mm,t=2.590,P=0.000;(29.94±1.48)mm,(30.69±2.05)mm,t=1.873,P=0.000]。结论:对国人进行上胸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该方法可以作为下颈椎后路固定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 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 Cobb角由术前的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 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 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超声监测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后路减压术中应用超声扫描,了解脊髓前方减压和骨块复位,对术前、术后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减压情况.结果 14例术中均达到了硬膜囊前方满意减压,术后CT复查椎管内骨块复位满意.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时间2~12个月.神经功能除A级1例无改善外,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超声监测下可辨认出硬膜囊前方的致压物位置,可获得减压后客观的超声影像图像,能实时提供术者脊髓前方减压情况.  相似文献   
9.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上颈椎损伤,占颈椎骨折的10%~14%。由于齿状突具有特殊的解剖位置,损伤后可致高位颈脊髓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骨折愈合率较低,若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后果。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日短的优点,并能达到早期功能恢复的目的。我院手术室自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配合脊柱外科应用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工作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骨密度水平与瘦素、瘦素受体的相关性。 方法 自2016年1月-2017年1月,连续性选择瑞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一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5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骨折椎体、上下连接椎体骨密度、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分析相应椎体与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椎体骨密度显著降低[(0.42±0.17) g/cm2 vs.(0.67±0.18) g/cm2,P<0.001];上一节段椎体骨密度显著降低[(0.48±0.12) g/cm2 vs. (0.61±0.15) g/cm2,P<0.001];下一节段椎体骨密度显著降低[(0.51±0.14) g/cm2 vs.(0.66±0.17)g/cm2,P<0.001];瘦素显著降低[(2.28±0.42)μg/ml vs. (2.74±0.71) μg/ml,P<0.001];可溶性瘦素受体显著增高[(25.57±7.48) kU/L vs. (21.62±8.12) kU/L,P=0.013)]。骨折椎体、上一节段、下一节段骨密度与血清瘦素均正相关(r=0.197、0.214和0.211,均P<0.05)。 结论 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瘦素显著降低,与椎体骨密度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