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双侧耻骨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7~59岁,平均40.5岁。按Tile骨折分类法:A型8例,B型6例,C型2例。16例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11例,联合髂窝入路4例,联合后路1例。观察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评价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改良Stoppa手术入路切口长度为8~10 cm,平均9 cm;手术时间75~135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400~900 ml,平均600 ml.16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7~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无伤口化脓感染、异位骨化,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腹壁疝发生。根据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标准,耻骨支骨折复位优9例,良6例,可1例。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总分85.32±8.50,其中优8例,良6例,一般2例。结论:改良Stoppa手术入路具有切口方便直接、手术视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瘤段扩大切除加人工假体置换术及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保肢、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到2010年3月,共收治肱骨近端Ⅱ-Ⅲ级骨巨细胞瘤7例,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34.6岁(18~49岁),平均病程19个月(6~35个月)。7例术前均经病理检查及X线证实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为进行加重的肩部疼痛,体检臂近端肿胀、压痛明显,肩关节活动障碍。所有病例采用瘤段扩大切除后以定制的人工假体置换,围手术期辅以康复训练。采用CMS评分及OSIS评分评价患肩功能与患肩稳定性。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随访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病例。术后1年7例患肩CMS评分平均为70.7分(63~82分),OSIS评分平均25.1分(18~29分)。肩关节功能优2例,良5例;肩关节稳定性优1例,良6例。结论:瘤段扩大切除加人工假体置换术辅以围手术期功能训练治疗肱骨近端Ⅱ-Ⅲ级骨巨细胞瘤疗效确切,达到切除肿瘤与保肢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进行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对脊旁肌损伤程度的差别.方法 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应用PLIF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91例.小切口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34~72岁,平均53.5岁;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0例、椎管狭窄症7例、椎体后缘离断症4例、腰椎滑脱症20例.开放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8~75岁,平均53.4岁;椎问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3例、椎管狭窄症8例、椎体后缘离断症4例、腰椎滑脱症25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前、术后第1、3、5、7天的肌酸激酶水平.对术后1年以上患者评估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分别对11例小切口和10例开放手术的患者手术节段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结果 小切口组术中出血及术后第1、3、5无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25例、开放组30例获得随访.VAS分值和ODI百分数两组患者术前均无明显差别,而术后小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尢明显变化,脂肪化轻微;而开放组多裂肌萎缩明显,并且瘢痕化、脂肪化明显.结论 与传统PLIF术相比,小切口PLIF术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的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33岁,公司职员.因"右侧腰腿痛1个月,加重2周"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背部疼痛,并向右下肢放射,端坐或行走时明显,卧床时减轻,日夜无差别,经休息后无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切口经腹膜外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1年2月至2012年2月应用小切口经腹膜外ALIF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4~68岁,平均(53.1±5.9)岁。术中均采用SynFrame拉钩系统及SynFix-LR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统计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于术后2天、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10个月,平均(45.6±29.6)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与ODI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7±0.7)分(5~8分)降至术后12个月平均(1.7±0.9)分(0~3分),ODI值由术前平均80.6%±3.9%(69%~85%)降至术后12个月6.6%±1.3%(5%~11%)。术中出血量90~220 ml,平均(126.0±40.3) ml;术后48 h引流量35~63 ml,平均(47.5±7.6) ml;住院天数4~11 d,平均(6.7±1.8) d。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内固定无断裂及滑脱。结论 应用小切口经腹膜外ALIF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能够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脊柱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作为连接相邻椎体的主要结构,腰椎间盘在脊柱的各项活动中常处于压缩、拉伸、侧弯或扭曲等多种复杂的运动状态中。腰椎间盘纤维环因结构独特,其抗牵拉及抗剪切性能对维持椎间盘的完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生活中各种应力的变化所导致的纤维环结构变化或撕裂,以及纤维环与椎体终板连接部的撕裂,被认为是导致整体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突出的机制之一。对纤维环生物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时更为便捷地掌握椎间盘及其运动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对各种椎间盘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对纤维环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研究日益深入,国内外学者在纤维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对Pubmed上近十年来与纤维环生物力学及其模型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完整检索、比对和总结。综合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对纤维环生物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1)生理状态下的纤维环抗拉伸、抗剪切性能等生物力学特性;(2)椎间盘病变时纤维环的生物力学损伤及修复,包括椎间盘退变,撕裂和突出等多种病变;(3)模拟纤维环力学性能的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1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3~80岁,平均53.5岁;病程2 h~3 d。骨折按AO分型:A型4例,B型11例,C型3例。开放骨折6例(Gustilo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例),闭合骨折12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2例发生局部皮肤坏死(其中1例骨外露),2例骨折延迟愈合(均为开放性骨折),1例钉道感染,均无螺钉松动及折断发生。按Johner-Wruhs评价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锁定钢板外固定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I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应用TIF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2~54岁,平均(37.8±9.5)岁.损伤节段:T11,12 2例,T12L15例,L1,22例,L2,3 1例,L3,41例.均为AO分型B型骨折.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为7~10分,平均(9.2±0.87)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1例.术后随访时评估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和矢状面Cobb角矫正及维持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30~170 min,平均(147.3±11.9) min;术中出血180~650ml,平均(369.1±110.2) ml.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0.2±4.3)个月.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X线片提示内固定无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等情况,骨折节段稳定.9例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术前矢状面Cobb角-21.2°~3.2°,平均-10.3°±7.8°;末次随访时-7.9°~17.2°,平均1.2°±7.4°,Cobb角明显矫正,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结论 应用TIF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改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稳定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病例中的分布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病例中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6年一年内因颈肩痛而在本院行颈椎MR和常规X线检查的患者共1023例,回顾性分析颈椎MR中所表现的Modic改变在人群、椎间盘节段、年龄、颈椎曲度和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023例共计6138个颈椎椎间盘中90例(8.8%),108(1.8%)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I型32例(3.1%),34个椎间盘(0.6%);Ⅱ型55例(5.4%),71个椎问盘(1.2%)Ⅲ型3例(0.3%),3个椎间盘(0.06%).按照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 O个、C3-4 10个、C415 18个、C5-6 52个、C6-7 23个、C7 T1 5个,发病率分别为O%、0.2%、0.4%、1.0%、0.4%、0.1%.Modic改变和椎间盘退变明显相关(P=0.000).40岁以上是Modic改变发生较多的年龄段(P=0.000).通过Binary Logistic检验逐步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为y=一15.514+3.047D+0.684C+0.210L+0.152,4(y为Modic改变、A为年龄、L为椎问盘节段、D为椎间盘退变程度、C为Cobb角分组),P=0.000,EXP值,D=21.048,C=I.982,L=1.233,A=1.164.结论 颈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腰椎低,其发生和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年龄和颈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椎问盘退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Ⅱ型最为多见,I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3-6椎间盘.40岁以上是Modie改变易发年龄.  相似文献   
10.
脊柱的真宅现象是指脊柱的各解剖结构,如椎间盘、椎体、椎小关节甚至椎管内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明亮透光影~([1])."真空现象"是一个影像学的定义,并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真空",其起因是脊柱结构因局部发生病理改变出现压力降低的裂隙,而周围组织如血液、软组织中含有的气体弥散进入这一低压的裂隙,从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透亮的气体聚集影~([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