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颈椎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中的作用。方法 1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减压后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病例132例,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单节段与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16例3节段病变者融合体为81.3%,内固定并发症为5/132(3.8%)。术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均获得满意重建。JOA记分平均改善率65.8%。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应用带锁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并有助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和颈椎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43例,平均随访时间2a,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感觉、肌力明显恢复,钛板及螺钉无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能促使植骨块融合,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椎体撑开器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2例颈椎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中均使用椎体撑开器。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22例,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融合,融合率100%。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无脊髓及神经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68%。结论 椎体撑开器有助于减压操作,提高植骨融合率,对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7.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三种术式的中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1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行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组),4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二组),4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IFC)(三组)。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问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经过平均30个月的随访,一组融合率为82.69%,二组融合率为92.86%,三组融合率为95.24%。终访时,一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二组和三组则无明显性差异。一组与二、三组之间中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二组与三组之间中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时带锁钢板固定和界面固定均可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骨性融合率,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效果,与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具有较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结果手术时间4.2~5.5(4.59±0.37)h;术中出血量320~1 100(608.5±115.4)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疗效无效例数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同定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46例,3个节段6例.经颈前路减压,单间隙为开窗式,余为开槽式.加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植骨于术后4~5月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脊髓、血管损伤,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但有4例术后长期存在吞咽时异物感,有1例进食时有明显梗阻感.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1分上升至术后14.1分.手术优良率夏为83.3%.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宜使用低切迹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个节段23例,2个节段46例,3个节段6例.经颈前路减压,单间隙为开窗式,余为开槽式.加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植骨于术后4~5月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问高度未发生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脊髓、血管损伤,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但有4例术后长期存在吞咽时异物感,有1例进食时有明显梗阻感.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1分上升至术后14.1分. 术优良率夏为83.3%.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宜使用低切迹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个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减压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勇  邱勇  刘汝专  刘尚礼 《脊柱外科杂志》2005,3(5):269-272,29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分别采取骼骨植骨支撑融合、颈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植入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贾连顺的评定法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中,自体骼骨植骨融合优良率87.5%,供区并发症12.1%,椎间盘退变椎问高度丢失7.6%;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优良率96.1%,无供区并发症和椎问盘退变椎间高度丢失。结论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或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费用少,但存在供区并发症、椎问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融合稳定、牢固,椎间高度丢失少,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四种不同融合方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并不同融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8例单节段病变的CSM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其中单纯植骨融合42例(A组)、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cage,CIFC)54例(B组)、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40例(C组)、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32例(D组)。术后定期随访并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经过随访,A组融合率为83.3%,B组融合率为96.3%,C组融合率为95.0%,D组融合率为96.9%。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降低(P〈0.05),B组、C组和D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关键不仅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而且不同融合技术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50例颈椎疾患患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 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结果 4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26个月。 45例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7.8%;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或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遵循手术操作原则,内置物并发症一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由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成的螺柱状颈椎融合器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5 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单节段前路环锯减压 ,试验组 14例行颈椎融合器植入 ,原位自体碎骨片充填。对照组 42例取自体髂骨移植。结果 :术后 3月X线平片检查试验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增加 (1.2± 0 .7)mm ,而对照组降低 (1.5±0 .8)mm ;结论 :由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成的颈椎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 ,促进颈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骨笼在颈椎前路融合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骨笼行颈椎前路融合的效果。方法:对287例颈椎疾患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同种异体骨笼植入椎体间融合术,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及内置物并发症等。结果:全组手术历时平均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0ml。228例获平均14个月随访。骨融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个月;单节段骨融合率为98.3%,双节段为94.4%,三节段为86.9%,平均93.3%。椎体间高度术后即时略有增高,术后3—5个月内有丢失,之后稳定。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并维持,仅1例向后成角畸形;3例出现骨笼崩裂。无植骨排斥反应。结论:用同种异体骨笼行颈椎体间融合的融合率达90%以上;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能替代自体髂骨移植。  相似文献   

16.
颈椎椎间融合器翻修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以下简称Cage)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颈椎Cage翻修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方法 颈椎Cage翻修术27例.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脊髓型颈椎病21例;单节段Cage 8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4例。就诊时距原手术时间2~25个月.平均10.3个月。患者表现为颈肩部不适22例,颈肩部疼痛9例,脊髓压迫症状19例,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翻修术前颈椎曲度较原手术术后当时平均丢失7.1mm、椎间高度平均丢失3.9mm,24例出现颈椎后凸畸形.多节段者均出现两个Cage交错咬合现象,植骨不愈合6例.动态X线片显示颈椎不稳9例,CT或MRI显示减压节段仍存在压迫19例。对23例(29个Cage)行前路Cage取出、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其中16例加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植骨融合术;4例(9个Cage)行后路椎板减压、矫形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11.7个月,较翻修术前颈肩部症状改善率为81%.脊髓压迫症状改善率为58%.术后JOA评分平均14.2分.前路翻修中17例植骨块于术后3个月时愈合,6例延迟愈合。颈椎后凸畸形消失,椎间高度平均增加3mm.未出现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 Cage手术失败原因包括减压不够彻底、Cage沉陷产生颈椎曲度的丢失和植骨不愈合,翻修的适应证为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颈椎不稳、畸形者、翻修时尽量采用前入路,取出Cage,彻底减压,植骨固定。注意保留原有的骨质和颈椎的活动节段.长节段融合时应加后路固定.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66,自引:2,他引:64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的术中、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颈椎前路手术412例,男308例,女104例;年龄18~76岁,平均45.6±12.9岁。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412例患者,病史最短4小时,最长达20年,平均548d。全瘫58例(14.1%),不全瘫192例(46.6%),无瘫痪症状162例(39.3%)。麻醉包括三大类(5种)局麻(局部浸润35例、颈丛阻滞52例、局部浸润 颈丛阻滞6例、全麻318例、全麻 颈丛1例。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33例,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32例,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347例。结果共42例51例次出现早期并发症,并发症的例次发生率为12.37%。28例次(6.80%)同手术直接相关,喉上神经损伤5例次,喉返神经损伤4例次,颈部切口感染及血肿4例次,脊髓损害症状加重5例次,神经根损伤2例次,植骨块移位2例次,取骨区感染及血肿各1例次,钢板、螺钉松动2例次,螺钉位置不当1例次,食管瘘1例次;23例次(5.08%)同手术间接相关。结论降低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要熟悉颈椎前路临床解剖,提高手术技巧,还要做好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