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针对中老年患者重度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膝部疼痛、活动障碍、屈曲挛缩及内外翻畸形,恢复机械轴线,重建基本功能。但TKA手术创伤大导致失血较多的血液流变异常仍是TKA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来,氨甲环酸由于低廉的使用价格、简单的给药途径、超高的止血效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柳叶刀》杂志曾相继在2010年和2011年报道了两篇文章[1-2],进一步肯  相似文献   
2.
背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具有病情复杂和并发症多等特点,临床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或者手术方式。但保守治疗大多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同金属植入物的固定治疗成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主要修复方式。目的:探讨不同金属植入物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60例进行研究,对患者进行Tile分型:B1型8例,B2型20例,B3型9例,C1型15例,C2型8例。分型之后分别给予不同的金属植入物固定治疗,依据骨折类型的不同决定前路或者后路途径。一般B型采用前路途径,C型采用前路+后路途径。治疗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引流管于48-72 h内拔除,治疗后3 d逐渐进行康复训练。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修复效果优良率为95%。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均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痊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提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不同金属植入物固定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生长因子可调整椎间盘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基质代谢,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既往的研究偏重于成骨性生长因子对髓核细胞的作用,对纤维环细胞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11/20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 材料: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纤维环组织。 方法:结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单层培养人退变纤维环原代细胞。传代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对传3代细胞分别采用不同生长因子干预,分为 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 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以不加生长因子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传3代细胞。干预3,6 d后,采用MTT法测定传3代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质量浓度。 结果:传3代细胞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进人退变纤维环细胞增殖,轻度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促进合成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促Ⅱ型胶原合成作用轻度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其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轻度促进合成Ⅱ型胶原,无促合成聚集蛋白聚糖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合成Ⅰ、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促聚集蛋白聚糖合成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多种因子联合作用较单种未见明显优势,未能呈现协同效应。 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改变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对人类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  相似文献   
4.
成骨蛋白-1对髓核抽吸术后兔腰椎间盘影像学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1,OP-1)对髓核抽吸术后椎间盘影像学改变的影响。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周、4周、8周、12周4组,所有兔子用21号针头行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用微量注射器注射OP-125μl作为实验组(OP-1组),行L1/2椎间盘穿刺抽吸部分髓核组织并注射25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Saline组),术后2周、4周、8周、12周时按照分组取8只兔子行腰椎侧位X线摄片检查,测量施术椎间隙高度并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行正中矢状位MRI检查,观察T2加权信号强度改变。结果:X线检查结果表明,OP-1组及Saline组术后2周、4周、8周、12周椎间盘高度呈降低趋势,但OP-1组较Saline组高度降低缓慢,各时间点两组DHI差异显著(P0.05);MRI检查结果表明,OP-1组椎间盘术后2周、4周、8周、12周的髓核信号强度均较同期的Saline组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高,二者Thompson评分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OP-1能延缓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术后兔椎间盘X线高度的降低和MRI T2加权信号强度的减低。  相似文献   
5.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21例.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6~24(7.6±2.5)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6~12(17.3±2.1)个月,其中18例患者已完全负重行走.参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13例,良7例,中1例.结论 PFNA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内固定可靠,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 1997年 3月以来 ,选择胸腰段骨折经后路减压固定术后不完全截瘫病例 2 1例 ,影像学证实硬膜囊前方明显受压 ,再实施前路手术。术后以括约肌功能 (排尿为主 )、感觉和运动的恢复、背痛的缓解和影像学的结果为依据评定疗效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 ,男性 19例 ,女性 2例 ,年龄2 2~ 5 5岁 ,平均 31岁。部位 :胸 12~腰 3。胸 12骨折 6例 :爆裂型 4例 ,压缩性 2例 ;腰 1骨折 11例 ,压缩性 4例 ,爆裂型 7例 ;腰 2爆裂型 3例 ;腰 3爆裂型 1例。原术式包括单纯椎板减压 ,椎板减压加长节段或短节段装置固…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中的作用。方法:1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减压后自体骼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病历132例,随访时间20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单节段与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16例3节段病变者融合率为81.3%,内固定并发症为5/132(3.8%)。术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均获得满意重建。JOA记分平均改善率65.8%。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应用带锁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并有助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中的作用。方法 1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减压后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病例132例,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单节段与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16例3节段病变者融合体为81.3%,内固定并发症为5/132(3.8%)。术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均获得满意重建。JOA记分平均改善率65.8%。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应用带锁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并有助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9.
受检者为176名2~6岁儿童(男90人,女86人)和30名女保育员;同时检查受检者手指以及床单、玩具、地板等受虫卵的污染情况。用市售透明胶布剪成5×2.5cm贴于载片上备用,每天上午8~10时取材。1.肛门检查:将胶布的一端揭开,于肛门周围粘贴2~3次。2.手指:用胶布粘贴双手指腹。3.其它物品则于儿童经常接触处选取一定的单位面积取材。所有受检对象只查一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中立位有限活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357名颈椎病患者施行"中立位有限活动"。即患者颈部处于某一位置时没有颈椎四肢酸痛麻木等症状,此为中立住。以此为基准,主动限制各方向的活动范围,一般来说伸在45°范围内,旋转不超过30°,各方向活动轻柔和缓,避免较长时间处于某一位置。间歇性进行控制下颈部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以此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调节椎间盘内应力负荷。结果:经过平均38月的随访(范围12- 60月),优良率为89.07%。有随访X片的87例患者,其颈椎X片无明显变化。对比32例患者治疗前后的MRI,29/32例无明显变化。3/32例椎间盘突出程度加重,症状加重,予以手术治疗,恢复良好。结论:"中立位有限活动"对颈椎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