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治疗11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各55例,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结果 103例患者获得随访,7例失访,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VAS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功能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如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该术式具有对椎旁肌损伤小、术中出血少、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共6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岁(21~58岁).T12骨折21例,L1骨折24例,L2骨折17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5例,余下的47例为爆裂型骨折,并且椎管占位均小于1/3,所有骨折后柱均完整.随机选取其中34例患者接受经椎旁肌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8例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治疗.经椎旁肌人路沿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进入,保留椎旁肌肉的完整性,既可行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操作,也可行横突尖或关节突的植骨融合.术后一般无须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患者即可佩带支具下床行走.结果 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07年8月,共5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 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及最长肌肌间隙入路(以下简称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经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6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0岁,平均40.7岁;传统椎旁肌剥离人路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4~54岁,平均3Q.2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相同。结论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置钉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正>胸腰段椎体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常需广泛剥离和牵拉椎旁肌,术后常出现椎旁肌损伤或长期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为减少椎旁肌损伤,践行脊柱外科微创理念,近年来骨科学界越来越多地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作者对本院2011-12-2014-12收治的60例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  相似文献   

6.
毛仲轩  孔兰新  张善地 《骨科》2015,6(2):83-87
目的对比研究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外伤所致48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21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后正中入路组),另外27例采用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和5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术后3 d常规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Cobb角矫正率;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较好。两组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VAS评分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逐渐降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后正中入路组下降快(P<0.01);Cobb角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对于部分类型胸腰段骨折,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以作为一种手术入路选择,疗效明显,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46-1849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优越性。[方法]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2月间,收治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42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传统组24例采用传统术式(后正中入路)完成整个手术,改良组18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效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传统组,改良组手术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是一种合理、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经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Wiltse经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手术治疗的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3例,女10例,平均41岁(19~62岁)。节段分布:T116例,T1211例,L122例,L214例。其中28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部塌陷程度的变化以及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还是在腰背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改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两种入路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同的整复效果,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6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1例(B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等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9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男59例,女35例;年龄20~63岁,平均36.8岁.骨折按Denis分型:A型17例,B型32例,C型6例,D型24例,E型15例.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23例,D级38例...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骨折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前瞻性对比研究Wiltse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的差异.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7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脊旁肌间隙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37.6岁;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5岁,平均40.1岁.患者术前及术后1、3、5、7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疼痛评分,并在末次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 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肌电图未发现失神经电位;而传统入路组术后肌电图存在明显失神经纤颤电位.结论 肌间隙入路相比开放入路具有置钉容易,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对脊旁肌的损伤、干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体外过伸手法复位,结合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通过伤椎椎弓根注射自固化人工骨水泥,根据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角,并计算椎体高度的压缩率及后凸角恢复率。结果:31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48h腰背创口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3~8个月自固化人工骨水泥降解骨化,平均13个月拆除内固定,椎体前中柱高度明显恢复,后凸角得到矫正。结论: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手术创伤小,能恢复伤椎前中柱的力学强度,减少椎弓根钉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4.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8例,其中坠落伤12例,重物压伤7例,车祸伤9例.合并颅脑伤3例,股骨骨折1例,脾破裂1例,跟骨骨折2例.新鲜骨折26例,陈旧骨折2例.均为单椎体爆裂骨折,T11 4例,T12 10例,L1 8例,L2 4例,L3 2例.均经后路行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分级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及椎管容积的变化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5h,平均3.8h;出血量650~2300ml,平均985ml.胸膜损伤1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治愈,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5~25个月,平均14.5个月.脊髓功能除6例A级无恢复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正常椎体的45.45%.术后即刻为95.82%.末次随访时为94.43%,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椎管容积(CT测量实际椎管容积占正常椎管容积的百分比)术前平均为44.19%,术后即刻为94.79%,末次随访时为96.21%,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获得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前中柱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经侧后方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经侧后方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4~68岁,平均42.3岁。均为单椎体爆裂骨折,T111例,T125例,L15例,L23例。按AO脊柱骨折分类:A3型5例,B1型3例,B2型3例,C1型2例,C2型1例。采用ASIA分级:A级3例,B级3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均行半椎板和椎弓根切除、经硬膜侧后方进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支撑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辅以未减压侧后外侧植骨,全部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通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CT片和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定和比较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容积、Cobb角、神经功能等变化,对后凸畸形的矫正、伤椎压缩高度的恢复、脊髓神经功能的康复进行评估,并观察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5~5.5h,平均4.0h。出血量800~2600ml,平均1300ml。神经根损伤2例,未经特别处理,3~6个月自行恢复。脑脊液漏1例,经腰大池引流治愈。胸膜损伤1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治愈。无血管操作性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36个月,平均16.5个月。脊髓功能除3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相邻正常椎体的(42.25±11.87)%,术后即刻为(94.38±3.08)%,末次随访时为(92.87±3.32)%,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椎管容积(CT测量实际椎管容积占正常椎管容积的百分比)术前为(45.63±6.88)%,术后即刻为(95.26±3.31)%,末次随访时为(96.13±2.56)%,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Cobb角术前为(25.64±4.40)°,术后为(5.80±1.14)°;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0°~6°,平均为(8.10±2.65)°,较术前有明显矫正(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正中入路经侧后方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椎管容积、脊柱生理屈度和持久的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9例,重物砸伤5例,其他伤2例。骨折根据Gertibein分类:A1型2例,A2型3例,A3型12例,B1型5例,B2型5例。受伤部位:T115例,T1211例,L18例,L23例。27例中14例伴有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6例。术前腰痛Denis分级均为P5。受伤至手术时间:2~15d,平均4d。按Frankel分级、腰痛Denis分级对神经功能及腰痛情况进行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价矫正及维持复位效果。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4~17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3例,E级5例。腰痛Denis分级:P1(无痛)17例,P2(偶有微痛,不需治疗)8例,P3(中度痛,偶服药)2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VH)与后缘高度(PVH)的比值由术前0.32±0.14增加到术后0.85±0.03;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3±7.8)°减少至术后(1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0.81±0.06和(11.8±1.9)°,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感染、内固定失败、术中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维持脊柱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有患者31例,平均年龄68.3岁(61~84岁)。术前诊断为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并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损害。全部病例接受了骨折复位、椎管减压、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手术治疗。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影像学观测脊柱Cobb角和受伤椎体高度回复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0.7个月(6~36个月),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术后VAS为2.8分、ODI为32.2%。术后压缩性骨折基本复位,观察期间内固定物无松脱、折断。[结论]膨胀式椎弓根钉系统有利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复位和维持,进而减轻疼痛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用于伴有神经损伤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较多,如后路、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较多的争议。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术后改善率及手术并发症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其中男60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8岁。压缩骨折58例,爆裂骨折26例。对术后改善率、优良率、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9.4个月(11.5~36个月)。损伤后72h内手术32例(38.1%)分入A组;72h后手术52例(61.9%)分入B组。两组比较术后改善率、VAS评分无明显差异(Jp〉0.05)。与72h后手术组比较,72h内手术组的优良率显著增高(P〈0.05),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P=0.01)。手术时机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脊髓神经损伤较重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但应充分考虑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及其他危险因素,权衡利弊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改良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健  魏威  费骏  赖震 《中国骨伤》2011,24(4):311-314
目的:探讨自制椎管减压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椎管减压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22~49岁,平均(29.4±2.5)岁。损伤节段:T1216例,L119例,L28例。骨折类型按Denis法分为:A型12例,B型24例,D型6例,E型1例。将术中出血量、术后24h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等指标与先前行传统后入路手术的1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另对术前及术后的椎管容积、Cobb角、残留椎体高度、神经功能症状、后背疼痛等项目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43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2.5)个月。改良后路手术与传统后路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24h伤口引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例患者术前和术后CT显示椎管占位分别为(49.4±16.7)%和(12.8±4.2)%;X线片显示Cobb角术前及术后分别为(30.1±2.4)°和(5.1±0.6)°,平均椎体高度术后恢复率为(81.5±5.5)%。随访中33例神经功能得到恢复,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0.87级。无神经功能恶化出现。结论: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中应用自行设计椎管减压器可以安全有效进行椎管减压,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RF或AF复位固定骨折推体,结合前路经胸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32例。结果 32例均能耐受手术,并获6~24个月的随访,X线片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后突角消失,RF或AF螺钉无松动断裂,CT复查椎管减压彻底。32例均在术后2~4周内恢复排尿功能,6个月内两下肢均有Frankle 2~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①后路RF或AF复位、固定满意,前路手术减压彻底;②后路RF或AF复位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安全有效价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