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固定并伤椎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螺钉固定,伤椎经椎弓根异体骨植骨手术方法。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摄X线片,检测椎体高度丢失情况以及Cobb角度变化,观察骨折愈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150min,术中出血量100~250ml。95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矢状面畸形矫正,无明显的后凸角和高度丢失。6例螺帽松动。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治疗DenisB型骨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36例行传统跨伤椎的4钉固定(A组),22例行经伤椎椎弓根5钉固定(B组)。结果 58例均获随访,时间7~32(13.5±5.4)个月。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较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Reclvse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2002年6月~2008年12月,对14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Reclvse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手术治疗.术前伤椎前缘平均高度49%、脊柱后凸角(Cobb角)平均28°、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平均68%.术后次日X线片、CT扫描,测量伤椎体高度、Cobb角和椎管矢状径.术后每隔2~3个月随访观察内固定物、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术后12个月CT检查统计骨折骨性愈合率,取内固定术后3个月X线片统计伤椎体高度,术后18个月按Frankel标准统计神经功能.[结果]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8%、平均Cobb角4.6°、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平均92.5%,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有椎弓根螺钉折断3例、松动4例、断棒l例、螺丝帽松脱2例.术后12个月骨性愈合率93%,取出内固定后无伤椎体高度丢失,除了9例,神经功能有1~3级恢复.[结论]Reclvse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术式之一.此术式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经济而疗效可靠,适用于无明显骨质疏松、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50%的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8例.[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80~1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5 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53%恢复至术后1周的92%,后缘高度由术前88%恢复至97%;术前平均Cobb角24.6°,术后平均8.2°.末次随访中,伤椎前后缘高度与术后1周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是一个相对微创,损伤小、近期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治疗11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各55例,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结果 103例患者获得随访,7例失访,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VAS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功能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如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该术式具有对椎旁肌损伤小、术中出血少、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毛仲轩  孔兰新  张善地 《骨科》2015,6(2):83-87
目的对比研究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外伤所致48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21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后正中入路组),另外27例采用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和5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术后3 d常规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Cobb角矫正率;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较好。两组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VAS评分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逐渐降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后正中入路组下降快(P<0.01);Cobb角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对于部分类型胸腰段骨折,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以作为一种手术入路选择,疗效明显,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两种不同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采用经后正中入路(A组,20例)和椎旁肌间隙入路(B组,20例)治疗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27例,年龄26~61岁,平均4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Basis TM)。40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10~27个月)。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24 h及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结果:术后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24 h及72 h的VAS等方面均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有神经症状或椎管内占位超过1/3者慎用此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胸腰椎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或需拆除内固定手术的67例患者(骨折病例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31.4岁,术前腰背痛VAS评分7.9±0.6分,Cobb角20.1°±3.5°,累及T11椎体5例,T12椎体12例,L1椎体12例,L2椎体2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36例,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32.9岁,术前腰背痛VAS评分7.6±0.8分,Cobb角19.8°±4.1°,累及T11椎体8例,T12椎体13例,L1椎体13例,L2椎体2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8个月。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87.4±5.3)%和(96.4±2.8)%;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86.7±6.5)%和(96.7±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75.0±18.1min、140.0±40.7ml及85.0±25.2m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93.0±15.7min、230.0±35.5ml及160.0±43.5ml,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后1、2、3周时的疼痛VAS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3.6±0.5、2.9±0.5及1.5±0.4分,后中入路组分别为4.9±0.6、4.1±0.6及2.8±0.4分,术后1周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3周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在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8~62岁.3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40%,脊柱后凸角(Cobb角)25°,椎管正中矢状径55%,神经功能按ASIA评定标准:A级3例,B级6例,C级8例,D级7例,E级6例.结果 术后随访6~30个月,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5%,脊柱后凸角(Cobb角)为50°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0%,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18例.术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 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提供脊柱的长期稳定,减少内固定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4例采取改良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62例采取常规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进行比较。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统计椎体高度丢失率、脊柱矢状面Cobb角,以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36(18.0±8.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术后1个月脊柱矢状面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椎体高度丢失率、脊柱矢状面Cobb角、VAS评分和OD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的优点,并能有效重建骨折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胸或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55.2±11.9)岁,受伤时间(5.8±4.3)d。骨折节段:T103例,T116例,T1213例,L19例,L27例,L34例。骨折Denis分型:A型9例,B型21例,C型5例,D型5例,E型2例。所有患者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手术前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95.23±3.18)%,术后1年(94.15±2.7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单节段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5d,平均3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2例,爆裂型骨折9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骨折部位:T5骨折l例,马骨折2例,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5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内固定失败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2.9±1.5、93.8±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可提高骨折椎体复位效果和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弥散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为18~63岁,平均年龄43岁.手术治疗病例均为Denis分型为压缩型骨折、爆裂型骨折和屈曲过伸骨折且不需后路减压的患者.其中T12椎体骨折10例,L1椎体骨...  相似文献   

15.
孙观荣  韩雷 《中国骨伤》2014,27(2):97-100
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骨折患者18例(24个椎体),男11倒,女7例;年龄52-76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h~7d,平均4.2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12例,爆裂型6例。骨折部位:T12 6椎,L1 9椎,L2 6椎,L3 3椎。对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index,SI)、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5个月。手术时间80~13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100-180ml,平均为145ml。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0.9±1.5、88.6±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SI分别为52.3±93.8、89.2±5.2、86.4±4.5。术后3d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神经功能损伤、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发生。结论: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同时可有效恢复伤椎前中柱的力学强度,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3年4月5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植骨术,随机分为观察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对照组(后正中入路)各2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植骨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张管辅助下Wiltse入路小关节融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06采用扩张管辅助后路经Wiltse入路小关节融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2例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比较手术前后椎体楔形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横断面积、腰痛VAS评分。结果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术后2例合并尿道相关泌尿系感染,1例合并伤口皮缘坏死,未出现伤口感染、血管及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椎体楔形角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横断面积、腰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管辅助下Wiltse入路小关节融合短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有良好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2~56(42.4±8.6)岁。2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化充气复位仪体外复位,然后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价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22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82±0.85,3.09±0.92,1.05±0.72;ODI评分为84.2±11.2,46.3±9.0,12.2±4.3;后凸Cobb角为(16.3±5.4)°,(3.7±2.2)°,(5.5±2.6)°;椎体前缘高度为(59.5±7.8)%,(86.9±6.0)%,(83.5±5.5)%。VAS评分和ODI评分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两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复位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椎旁肌功能的重视,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 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2.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但随访时均有丢失(P〈0.05)。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矫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两组后凸角矫形丢失及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置钉容易,同时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明显减少了手术时间、手术创伤与出血,减轻了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