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易患因素及术后早期预测PVT的可能.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27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的患者,与同期住院的未发生PVT的3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与对比.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有关的因素有4个,即术后术前PLT比值、术后D二聚体、术后全血黏度、术后门静脉流速.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7.3%.结论 患者术后术前PLT比值、术后D二聚体、术后全血黏度增高、术后门静脉流速减缓是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 28例患者中,肝功能为Child A级18例,Child B级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和脾功能亢进.8例采用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肿瘤,20例采用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肿瘤,其中采用左或右半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左肝和(或)右肝不规则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结果: 术后6例于半年内死亡,12例于3年内死亡,8例仍在随访中,1年后失访2例,术后随访病例中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脾功能亢进得到改善.结论: 术前充分改善肝脏功能,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预防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到3个月.对照组累计PVT发生率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脾静脉置管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 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预防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对4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95.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1例死于腹水感染及呼吸衰竭,1例死于肝昏迷。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1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导管测压并留置导管,其中3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设为对照组)术中增加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早期经导管滴注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或发生血栓后滴注尿激酶溶栓,出院后口服华法林,使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效果分别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于1.5~2.0和2.0~3.0,并直至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结果 术后2周内发生PVST共132例(100%),血栓分布:残余脾静脉血栓132例(100%),门静脉血栓(PVT)39例(29.5%)。在39例PVT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3例,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其中15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14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4例为完全性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相连,2例存在门静脉分支血栓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与脾静脉血栓相连。39例PVT中,门静脉左支血栓21例,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PVT 2处及以上者25例。在试验组36例脾静脉近端结扎的患者中,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2.8%);在对照组未采用脾静脉近端结扎的96例中发生PVT 38例(39.6%),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39例PVT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33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栓消失、机化再通和海绵样变各23例、7例和3例。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是发生术后PVT的主要原因。脾静脉近端结扎的预防效果显著,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滴注肝素盐水和溶栓剂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口服华法林效果确切但需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原位脾脏切除在择期脾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位脾脏切除在择期脾脏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对2003年9月至2004年11月间实施的原位脾脏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原位脾脏切除采用保持脾原位状态下离断胃短血管和脾门血管.结果: 无术中及术后死亡,仅1例发生脾窝感染和胸腔积液,无胃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原位脾脏切除在择期脾脏手术特别是门静脉高压合并巨脾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组)54例和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P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切除前、后两组间门静脉自由静脉压(F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断流后FPP均较断流前有所升高,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观察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门脉血流速度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显著降低门脉高压症术后PVT发生率,合理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可改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且手术简便易行,是外科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对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中36例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24±5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96±209)ml,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门静脉高压脾亢患者选择性地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对4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先在手助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术,再改为完全腹腔镜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全组患者均完成改良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 154±3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5±7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2±1.6)d.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3例,腹水4例,胰漏1例,伤口裂开1例.无围手术死亡.结论 改良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性好,操作方便,术中出血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二级脾蒂离断法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3月至2005年10月间,对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患者行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其中13例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切除脾脏。结果13例在完全腹腔镜下成功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32±47)min,术中失血(480±232)ml。全组均于术后24-72 h内恢复胃肠蠕动,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6-14 d,平均8.7 d。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左膈下脓肿1例,B超引导穿刺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不仅安全可行,而且节省费用,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部位及发生率的关系,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脾切除+断流手术25例,选择性断流术15例,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32例,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①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问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0.05)。②术后有无血栓形成的两组间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均较正常值为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行断流术的25例患者,在术后2周和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可达100%,主要为脾静脉血栓,其中12例(48%)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④选择性断流术后以脾静脉血栓为主,部分可向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蔓延,将胃冠状静脉一食管旁静脉闭塞;部分患者仅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门静脉主干、分支及脾静脉均闭塞。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最高(75%),至6个月时下降至41%,为3组中最低(P〈0.01)。主要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除1例外,肠系膜上静脐-脾静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改变无明显关系。无论何种手术,术后门静脉系统均有血栓形成可能,术式不同其血栓发生的部位可不同,血栓形成主要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联合手术后,虽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可有血栓形成,但吻合口通畅,基本上无术后再出血,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易被处理,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 30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PVT形成情况,并对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PVT发生率为30.15%(392/1 300);PVT形成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D-二聚体、脾脏大小、是否抗凝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结论:年龄、肝脏功能、门静脉压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糖尿病、巨脾等是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P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同一外科小组行脾切除和断流术的连续4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术前1 d门静脉直径、流速以及术后7 d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同时计算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术后测量去脾脏血液后的脾脏重量,检测术前1 d、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高速组与低速组,分别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3例(28.9%),血栓组(n=13)术前门静脉流速为(19.5±5.3)cm/s,其中12例低于25 cm/s[平均(18.4±3.8)cm/s],1例为32.3 cm/s;非血栓组(n=32)术前门静脉流速为(29.6±8.0)c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速组(n=17)和高速组(n=28)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0.6%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比较两种分组的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脾脏重量、手术前后PT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cm/s作为指标预测术后血栓形成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70.6%.结论 术前门静脉直径增加及血流速度降低是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当门静脉流速降低(<25 cm/s)时,断流术后血栓发生率将显著增高.门静脉直径与血流速度存在负相关系,可根据门静脉流速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的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价值。方法 自2002 年1月~2004年3月,我院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共治疗门静脉高压症47例,以104例经典 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作为对照组。测量病人手术前、切脾后、手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入院时、手术 后2周的门静脉血流量,观察术后复发出血、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腹水、食管胃底静 脉曲张改善程度以及成活情况。结果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病人复发性出血、门静脉高压 性胃病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腹水、食管胃底曲张程度改善(P<0.05),自由门静脉压和门静脉 血流量明显下降(P<0.01),但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P>0.05)。结论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术保留了机体自发性的分流,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是一种较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保留食管旁静脉)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门静脉高压症97例,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50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47例),比较病人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术后6个月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评价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效果中的价值。 方法  1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分别在术前 1周、术后 2周采用Siemens 1 5T磁共振仪测定门静脉直径、侧支循环、曲张静脉和门静脉主干流速及流量的改变。 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 2周门静脉主干直径明显变小 ,胃底曲张静脉、食管曲张静脉和食管支、高位食管支术后复查均消失或明显改善 ;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比术前降低 ;15例患者中 9例患者术后胃体显影强度增加。 结论 磁共振血管造影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门静脉系统显影良好 ,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的客观评价 ,在无创性评价手术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中有重要的价值 ;术后胃体静脉性充血增加可能是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和34例单纯脾破裂患者的脾静脉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定量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并发生玻璃样变,内膜增厚。站静脉高压组和脾破裂组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脾破裂组术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8例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血管病变及其内皮细胞ICAM-1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肾静脉分流(简称联合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从(37±8)cmH_2O降至(30±4)cmH_2O,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入肝血流量从(1098±338)ml/min减至(99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从(605±288)ml/min增至(73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93%)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其中1例死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未发现脾静脉血栓形成,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为理想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9.
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为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脾腔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的110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及接受断流术的92例病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以及继发消化道再出血情况,并比较两种术式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联合手术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10.O%,再出血率3.6%,低于断流组的22.8%(P<0.05)和10.8%(P<0.05).结论 脾腔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是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理想术式,术后早期抗凝治疗对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