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0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证组35例,肝郁脾虚证组38例,脾胃虚弱证组30例,正常对照组10例。运用放射免疫同批测定血浆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组患者血浆MO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个证型组间比较,脾胃虚弱证组MOT水平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1)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3个证型组血浆S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其中肝郁气滞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上述胃肠激素存在不同的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脾虚、脾虚痰湿证血浆及胃粘膜胃肠激素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虚与脾虚痰湿证等不同证候状态下血浆,胃粘膜胃泌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皮生长因子(EG),含量的变化及相互调节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及胃粘膜Gas,CGRP,EGF含量。结果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是由虚证向虚实夹杂证转变的两个证候状态,体内胃肠激素Gas,CGRP和EGF的调节表现为不同模式。使如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湿热证患者胃粘膜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痰湿证患者胃粘膜CGRP水平比脾虚证,脾虚湿热证明显升高等。结论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胃粘膜胃肠激素的改变,反映了中医证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阎蔚  刘敏  徐光华 《新中医》2006,38(6):42-4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脂肪肝对患者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及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脂肪肝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5型,分别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滋阴清肝法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BMI、WHR、血脂水平、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P2BG)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在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脾虚痰湿型最多(占47.9%),其次为湿热蕴结型(21.9%)、肝郁气结型(16.7%),最少为阴虚肝郁型(5.2%)。治疗前脾虚痰湿型除HDL—C、FBG外,LDL—C、TC、TG、P2BG、BMI、WHR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除各型LDL—C、TC外,肝郁气结型、阴虚肝郁型TG,湿热蕴结型、脾虚痰湿型TG、BMI、WHR,脾虚痰湿型P2BG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脂肪肝以脾虚痰湿型最为多见,其血脂水平、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及餐后2小时血糖最高,但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QOL)。方法采用SF-36量表,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进行QOL测量与评价。结果湿热蕴脾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组比较QOL总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得分最低,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脾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以BP,GH,VT,SF,MH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除VT下降不甚明显外,其余得分均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理、心理、社会机能受到很大影响;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较轻微;肝郁脾虚证组虽然其与湿热蕴脾证组相比肝损害较轻,病情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却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查中医肝郁脾虚证甲状腺轴的变化及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方(简称柴疏四君汤)的作用。方法:大鼠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建立肝郁脾虚证模型,测定造模3周、自然恢复1周及柴疏四君汤治疗1周后大鼠血清TSH、T3、T4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第3周大鼠血清TSH显著降低(P〈0.01),T3显著降低(P〈0.05),T4显著升高(P〈0.01);自然恢复1周后模型大鼠血清TSH仍显著降低(P〈0.05),T3和T4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恢复组比较,柴疏四君汤组大鼠血清TSH、T3、T4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紊乱,柴疏四君汤具有纠正或调节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甲状腺轴功能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08年1月-2009年5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合格研究对象329例,观察其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等实验室指标。结果各证型的分布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证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当HBVDNA〈10^4 copies/mL时,湿热中阻证的频数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当10^4≤HBVDNA〈10^7 copies/mL时则相反。湿热中阻证三型前胶原(PCIII)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异常率及瘀血阻络证HA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证(P〈0.05);而肝郁脾虚证IV型胶原(CIV)的异常率与湿热中阻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各证型与转氨酶、HBVDNA、肝纤四项等实验室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脾康复方对大鼠实验性肝癌IG-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模型,设正常对照组,肝癌脾虚证模型组,肝癌湿热证模型组,肝癌脾虚证治疗组,肝癌湿热证治疗组。肝癌脾虚证治疗组和肝癌湿热证治疗组各鼠给予健脾康复方治疗。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IGF-ⅡmRNA表达,观察健脾康复方对IGF-Ⅱ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肝癌脾虚证和肝癌湿热证模型组IGF-Ⅱ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脾虚证治疗组IGF-ⅡmRNA表达显著低于肝癌脾虚证模型组(P〈0.05),肝癌湿热证治疗组IGF-Ⅱ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健脾康复方对大鼠实验性肝癌脾虚证IGF-Ⅱ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与黏附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动物模型,观察两种证候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62p(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及CD5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脾虚型模型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较肝郁脾虚型更为明显,两种模型大鼠的CD44、CD62p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脾虚组的CD54表达高于空白组,而肝郁脾虚组的CD54表达虽高于空白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肝郁脾虚组大鼠的CD44、CD62p表达均高于脾虚组(P〈0.05),CD54表达没有差异。结论:CD44、CD62p表达情况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和肝郁脾虚的客观化证本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在病程、年龄方面的分布特点,以及与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五型,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进行肝功能检测,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病程越长,中医证型多趋向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瘀血阻络型(P〈0.05)。ALT、AST在湿热中阻及肝郁脾虚型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5)。TBIL,DBIL值异常主要见于湿热中阻型,且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ALB,A/G明显高于其他三型,而GLO显著低于其他三型(P〈0.05)。结论:本研究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障碍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施治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8例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慢性肝病问卷(CLDQ)进行生存质量测评,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比例最高分别为36.9%和28.6%。(2)CLDQ问卷以肝郁脾虚、肝胆湿热两型评分最低(P0.05)。(3)中医各证型神经症评分比较,肝胆湿热证总积分最高、肝郁脾虚证次之(P0.05);且不同证型在症状积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或P0.05)。(4)SDS、SAS量表评分比较:SDS评分以肝郁脾虚最高(P0.01),SAS评分以肝胆湿热证最高(P0.01)。结论: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型心理障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病证结合观察十补丸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中药组45例,中西组20例,西药组25例。中药组用十补丸加减,西药组用盐酸二甲双胍片,中西组上述中西药同时同量应用。2周导入期,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均进行FBG、2hPG、HbA1c检测,并用中医症候评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88.88%,中西组总有效率95%,西药组总有效率68%;3组患者FBG、2hPG、HbA1c治疗前后比较P0.05或P0.01,中医症候方面,中药组与中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中西组与西药除性欲方面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补丸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2型糖尿病具有降低血糖、改善症状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疗效。方法:将108例CAG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健脾益胃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胃苏颗粒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并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和胃镜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脾虚湿热瘀血证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IL-8、IL-11、TNF-α和G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研究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胃镜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健脾益胃汤组方治疗CAG疗效显著,尤其适于基层医院推广营养。  相似文献   

14.
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口服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和灸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通过对中医证候、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及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三个方面评估两组之间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脾胃虚弱型CAG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仁术健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气虚证大鼠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探讨仁术健胃颗粒预防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方法:大鼠(除正常组)采用自由饮用MNNG溶液,灌胃40%的酒精,饥饱失常,疲劳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复制CAG脾气虚证模型。然后将CAG脾气虚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相应各组。实验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ET和NOS水平。结果:CAG脾气虚证模型组大鼠ET和NOS水平与正常组比较都显著升高(P0.05);仁术健胃颗粒12g/kg可显著降低CAG大鼠ET水平(P0.05),6g/kg和3g/kg剂量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AG大鼠NOS的水平(P0.05)。结论:仁术健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与降低机体ET和NO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中风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及治疗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缺血性中风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及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18例 ,分为气虚血瘀证组、风阳上扰证组、风痰阻络证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 ,均采取西医常规治疗 ,同时中医分型各组按中医辨证加用中药治疗 ,疗程20天 ;于治疗前、后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胰岛素 (Ins)、血糖 (FBS) ,胰岛素抵抗用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反映。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但以气虚血瘀证型患者胰岛素抵抗较严重 ,与各组比较P<0.01或P<0.05,各证型胰岛素抵抗程度排列次序为 :气虚血瘀证>风阳上扰证>风痰阻络证 ;经治疗后 ,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各组胰岛素抵抗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同时 ,空腹血糖及胰岛素释放亦降低 ,与西药组比较P<0.01或P<0.05;且治疗前、后比较气虚血瘀证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气虚血瘀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最为密切 ,加用中医辨证施治有显著减轻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CKD)4~5期脾肾亏虚证的效果。方法:将CKD4~5期脾肾亏虚证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剔除1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合中药、骨化三醇及碳酸钙D3片治疗,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合中药、骨化三醇及益肾泄浊汤保留灌肠治疗,观察时间为4周。比较2组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 GFR)、尿素氮(BUN)、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i PTH)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87%(26/31),对照组为73.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cr、e GFR、BUN、血磷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血钙、i PTH、ALP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5期脾肾亏虚证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多数患者的证型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者较多。证候分层研究中,不同血红蛋白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脾肾虚衰虚实夹杂仍是透析患者的主要病机,贫血和不同程度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与中医证候有一定关系。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肺两虚证的疗效及对心肌损伤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慢性心力衰竭心肺两虚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西医标准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中药封包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衰主要中医证候评分、心肌损伤因子水平[B型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心室重构指标[等容舒张时间(IRT)、等容收缩时间(ICT)、射血时间(ET)、心肌功能指数(MPI)],记录心功能指标[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和NYHA心功能分级],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NP、cTnT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心肌损伤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RT、ICT、MP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ET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RT、ICT、MP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6MWT和NYHA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封包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肺两虚证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减轻心肌损伤,逆转心室重构并增强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皮肤镜在不同中医证候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皮损中的皮肤镜图像特征及在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确诊的且经中医辨证分别属肝肾不足证、血热风燥证及脾胃湿热证的雄激素性脱发患者120例,按证型分为3组,每组40例,每组拍摄120张皮肤镜图像,以毛周征、血管征、黄点征、蜂窝征为指标,观察3种证型患者图像的差异。结果:脾胃湿热组黄点征阳性率高于血热风燥组及肝肾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热风燥组血管征阳性率高于肝肾不足组及脾胃湿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脾胃湿热组高于肝肾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肝肾不足组蜂窝征阳性率高于血热风燥组及脾胃湿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肝肾不足组毛周征数量高于血热风燥组及脾胃湿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毛周征数量与病程正相关(r=0. 369,P 0. 05)。脾胃湿热组及肝肾不足组患者毛周征数量与病程呈正相关(r=0. 410,P 0. 05; r=0. 549,P 0. 05)。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的皮肤镜征象的阳性率及数量具有一定差异,皮肤镜可辅助应用于雄激素性脱发的中医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