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配对盒基因家族PAX1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高分辨率溶解(HRM)技术,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正常宫颈脱落细胞、宫颈炎脱落细胞、CIN Ⅰ脱落细胞、CINⅡ~Ⅲ脱落细胞及宫颈癌脱落细胞中的PAX1基因启动子进行甲基化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两种方法宫颈癌脱落细胞组与正常+宫颈炎脱落细胞组以及CINI,CINII~III宫颈脱落细胞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P法和HRM法检测PA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筛查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55%,89.66%,66.67%,83.87%和72.73%,87.93%,69.57%,89.47%.结论 PA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于宫颈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HRM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脑胶质瘤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MGM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MGMT基因变异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的方法检测49例脑胶质瘤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胶质瘤MGMT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49例脑胶质瘤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53.06%(26/49);脑胶质瘤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在脑胶质瘤WHOⅡ、Ⅲ、Ⅳ级中分别为45.45%、50.0%和72.72%,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在不同性别、年龄之间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MGMT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5.10%(27/49),其中29.62%(8/27)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为阳性;而22例MGMT蛋白表达阴性的组织中,81.81%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18/22).MGMT蛋白表达与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呈负相关(r=-0.520,P<0.05 ),不同性别、年龄及病理学分级之间MGMT蛋白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MGMT蛋白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检测组织中MGMT 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可以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的一项指标;MSP是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灵敏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结直肠癌(CRC)筛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收治的55例CRC患者为观察组,55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分别取观察组CRC组织、术前血标本、术前粪便标本以及对照组正常结直肠组织、外周血样本、粪便标本,使用QIAGEN试剂盒提取结直肠组织基因组DNA以及血液、粪便中脱落细胞DNA,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以上4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RT-PCR法检测mRN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水平;进而比较两组受检者以上4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共提取组织、血液、粪便脱落细胞DNA110例,最终验证存在人基因组DNA并完成MSP110例。观察组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9.1%、63.6%、54.5%和56.4%,4种基因总甲基化阳性率为90.9%;对照组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0.0%、1.8%、0.0%和1.8%,4种基因总甲基化阳性率为3.6%。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21例Ⅰ~Ⅱ期CRC的发现率分别为80.9%,71.4%,57.1%和57.1%,联合检测4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Ⅰ~Ⅱ期CRC的发现率为90.5%。CRC患者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性别、年龄、远处转移、肿瘤部位、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未见相关(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结直肠组织、血标本、粪便标本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受检者结直肠组织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后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有所下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电脉图差异明显。结论MSP法检测结直肠组织、血液及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CRC早期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颈部肿瘤中Dnmt-1(DNA甲基化转移酶-1)表达和P16/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MS—PCR.(Methylation Specific—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Dnmt-1蛋白和P16/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117例子宫颈部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意义。结果 Dnmt-1在浸润性鳞状上皮癌和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P16/MGMT基因启动区在慢性宫颈炎中全部表现为非甲基化,而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浸润性鳞状上皮癌和腺癌中则表现为很高的异常甲基化水平。在子宫颈腺癌中,P16/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在Dnmt-1表达阳性组明显高于Dnmt-1表达阴性组。结论 Dnmt-1蛋白表达和P16/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宫颈癌进展过程中的早期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Dnmt-1蛋白表达和P16/MGMT甲基化检测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Ras凋亡家族1A(RASSF1A)、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NSCLC患者作为肺癌组,选取同期1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PCR(qMSP)法检测外周血DNA中MGMT、RASSF1A和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MGMT、RASSF1A、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MGMT、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其临床分期有关(P<0.05)。NSCLC患者MGMT、RASSF1A、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联合检测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性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MGMT、RASSF1A和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对早期诊断NSCLC及鉴别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散发性大肠癌中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过甲基化状况、K-ras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30份病理证实的散发性大肠癌患者癌组织MGMT基因过甲基化状况、K-ras的表达及它们的相关性.结果 在130例散发性大肠癌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35%,K-ras的阳性表达率47%,呈正相关(r=0.765,P<0.01).在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肥胖、P-TNM分期皿~Ⅳ期的患者中,MGMT基因过甲基化率较高,K-ras的阳性表达率亦高.另外K-ras的阳性表达在腺癌中高于非腺癌类型.结论 在散发性大肠癌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导致K-ras基因的激活,共同参与散发性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樊霞  安冬  李琰  康山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2948-2951
目的 探讨E-钙黏蛋白基因(CDH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诊治的50例经手术确诊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50例由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行子宫切除或子宫探查的对照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异位内膜组)和对照妇女子宫内膜组织(对照子宫内膜组)CDH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H1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组织(甲基化阳性组)和甲基化阴性组织(甲基化阴性组)CDH1 mRNA、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 在位内膜组CDH1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为26.0%(13/50)、异位内膜组CDH1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为32.0%(16/50)、对照子宫内膜组为8.0%(4/50),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CDH1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子宫内膜组(P=0.017、0.003)。甲基化阳性组CDH1 mRNA、E-cadherin表达水平〔(0.4±0.2)、(129.0±17.5)〕明显低于甲基化阴性组〔(0.6±0.1)、(158.0±51.0)〕(P=0.023、0.035)。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异位内膜组织存在着CDH1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甲基化阳性、阴性组织中CDH1 mRNA和E-cadherin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提示CDH1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可能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宫颈癌性别决定基因9(SOX9)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并探讨其在宫颈癌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48例宫颈癌脱落细胞标本(宫颈癌组)和48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正常宫颈组)中SOX9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及其与宫颈癌组各病理分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的平均甲基化分值高于正常宫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宫颈鳞癌SOX9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分值高于腺癌,G3高于G1~G2,有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X9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指导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宫颈癌性别决定基因9(SOX9)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并探讨其在宫颈癌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48例宫颈癌脱落细胞标本(宫颈癌组)和48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正常宫颈组)中SOX9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及其与宫颈癌组各病理分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的平均甲基化分值高于正常宫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宫颈鳞癌SOX9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分值高于腺癌,G3高于G1~G2,有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X9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指导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RNA(hTERC)基因在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正常宫颈20例,CINI 11例,CINⅡ11例,CINⅢ8例,鳞癌30例,腺癌20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比较其在不同病变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情况。结果:hTERC基因在正常宫颈脱落细胞、CINI、CINⅡ、CINⅢ及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18.18%、63.63%、100.00%、100.00%,CINⅡ组显著高于CINI组,CINⅢ、宫颈癌组显著高于CINI、CIN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显著增高,且异常细胞数和异常核型的复杂性均显著增多。结论:hTERC基因扩增表达水平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高而增加,能很好地预测宫颈病变的发展趋势,有望成为宫颈癌筛查、治疗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60例宫颈癌、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ykmRNA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正常宫颈组织和CINⅠ组织中均有Syk基因表达,CINⅡ-Ⅲ组织56%(18/32)、宫颈癌组织35%(21/60)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表达比例为1/13,无淋巴结转移者为43%(20/47)。宫颈癌组织中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57%(34/60),明显高于CIN组织[18%(9/50),X^2值为7.13,P〈0.01],正常宫颈组织和CINⅠ组织中均无Syk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比例为11/13;Syk基因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及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Syk基因表达缺失明显相关(P〈0.05)。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导致Syk基因失活的原因之一,可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锯齿状病变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表达,探讨临床病理意义和在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同时探讨MGMT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状况。方法应用Taqman探针q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北京军区总医院2007~2013年的225例锯齿状病变[包括96例增生性息肉(HP)、61例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68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SA)]、54例管状腺瘤(TA)、69例结直肠癌(CRC)和4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GMT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通过测序法验证扩增的目的片段甲基化状态,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116例锯齿状病变(包括52例HP、41例SSA/P、23例TSA)、20例TA、24例CRC和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GM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异常阳性程度在锯齿状病变和对照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呈负相关;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不同年龄层段相关性比较中两者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可能诱导其蛋白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在结直肠"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癌"的锯齿状癌变通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HFR(checkpoint with FHA and ring finger)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42例宫颈癌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HFR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宫颈癌组织及CIN中CHFR基因异常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33.3%(14/42)和6.7%(2/30),正常宫颈组织中未检出CHFR基因甲基化;三组间CHFR基因异常甲基化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P=0.005);CHFR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与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R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其甲基化的检测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宫颈鳞癌及其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及其作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9例宫颈鳞癌直接手术组、30例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组治疗前后、4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及10例对照组的宫颈组织标本中bFGF的表达。结果CINⅢ组、宫颈鳞癌组bF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bFGF的表达在宫颈鳞癌间质浸润深度≥1/2、〈1/2及宫颈鳞癌病灶直径≥4cm、〈4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3例(10%),部分缓解21例(70%),总有效率为80%。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组治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bFGF的表达在临床缓解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而临床稳定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宫颈鳞癌组织bFGF的表达与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有一定的关系,且宫颈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可能成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of und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 或以上患者的组织病理,提高基层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宫颈癌的水平,预防宫颈浸润癌.方法 2014 年1 月 至2015 年6 月,贵州黔南地区在黔南州人民医院妇女宫颈癌筛查中,共检查4 579例.用 TBS 分类法(The bethesda system)报告宫颈/阴道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为 ASCUS 或以上的病例164例,在阴道镜下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64例中75例为宫颈上皮内瘤变二级(CINII)以上,占45.73%.39岁及以下者ASCUS 63例,CINII以上16例,占25.40%;40岁及以上者ASCUS 101例,CINII以上者59例,占58.41%.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阳性的患者中,40岁以上患者风险更高.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分为5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1,呈完全正相关,P<0.0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级别越高,患宫颈癌的风险越大.结论 采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诊断率,有效预防普查所在地农村妇女宫颈浸润癌.  相似文献   

16.
陈文殊  吕杰强  徐峰  薛海燕  沈旭娜  冯泽蛟 《浙江医学》2010,32(8):1177-1179,1283
目的探讨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ERK和TGF-β1蛋白在宫颈癌(宫颈癌组,n=5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n=25)和正常宫颈组织(正常宫颈组,n=25)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ERK和TGF-β1的相关性。结果P—ERK蛋白在宫颈癌组、CIN组和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48%、20%,宫颈癌组与CIN组、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O.01),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TGF-β1蛋白在宫颈癌组、CIN组和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4%、12%,宫颈癌组与CIN组、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ERK和TGF-β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57,P〈0.01)。结论P—ERK、TGF-β1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汤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4,(8):101-103,107
目的探讨Survivin、HPV16-E7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宫颈鳞癌、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其中CINⅠ、CINⅡ、CINⅢ各为30例)中Survivin、HPV16-E7蛋白及VEGF的表达,另取正常宫颈者20例为对照组。结果 Survivin、HPV16-E7蛋白及VEGF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INⅢ)中的表达均随宫颈病变而呈递增趋势(P<0.05);Survivin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PV16-E7蛋白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Survivin与HPV16-E7蛋白和VEGF的表达间存在正相关(r=0.417,P<0.01;r=0.378,P<0.01)。结论 Survivin、HPV16-E7蛋白及VEGF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与人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正常宫颈、10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CINII、CINIII)、46例宫颈癌等不同组织中PTEN与hMSH2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宫颈、CIN和宫颈癌各组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其中宫颈癌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与正常宫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III组与CIN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H2在正常宫颈、CIN和宫颈癌各组组织中阳性表达逐渐增高,宫颈癌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与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III组与CIN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PTEN和hMSH2蛋白表达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TEN和hMSH2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查可以作为宫颈癌筛查、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The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16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the physical status of HPV-16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lesions,and the role of HPV-16 integration in cervi-cal carcinogenesis were investigated.HPV genotyping was performed by using PCR approach with the primer GP5+/GP6+ and type-specific primer on biopsy specimens taken operatively from 198 women.Multiple PCR was done to detect physical status of HPV-16 in a series of cervical liquid-based cytology samples and biopsy specimen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cervical lesions with HPV-16 infection,includ-ing 112 specimens with cervical cancer,151 specimens with CINⅠ,246 specimens with CINⅡ and 120 specimens with CINⅢ.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12 cervical cancer samples (56.57% of total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ith HPV-16 infection.The frequency of HPV-16 pure integration was 65.18% (73/112),56.57% (47/120),23.58% (58/246) and 7.95% (12/151) in cervical cancer,CINⅢ,CINⅡand CINⅠ patients respectively.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performed on some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of CINⅡ,CINⅢ and cervical cancer to verify the physical status of HPV-16 infecti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cervical cancer and CINⅠ,CINⅡ,CINⅢ in the frequency of HPV-16 integration (P<0.01).It is suggested that HPV-16 is the most prevalent typ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In the case of HPV-16 infection there are clos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cervical lesions and the frequency of HPV-16 integration.The application of testing HPV genotyping and physical status based on detection of HC-Ⅱ HPV DNA would be in favor of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cervical precancerosis and enhancing the screening accuracy of cervical cancer.  相似文献   

20.
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与喉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蛋白表达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喉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Runx3DNA的表达,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55例喉癌组织标本中Runx3基因蛋白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无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喉癌组织中有32例(58.2%)检测到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Runx3蛋白的表达与性别、临床分型及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0.05);喉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Runx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092,P〈0.01)。结论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其基因失活的可能机制之一,在喉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