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66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93篇
内科学   138篇
皮肤病学   33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241篇
综合类   440篇
预防医学   120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325篇
中国医学   117篇
肿瘤学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传统的体表定位穿刺结合术中透视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技术是脊柱外科基础操作技术之一,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储备及开放手术经验基础。便捷、有效但存在较为陡峭的学习曲线是它的技术特征。术中需要不断的透视以取得合理的进针点,避免穿入椎管或椎间孔造成神经损伤的风险,术者需接受超额的射线暴露,或需佩戴沉重的防护装备。同时,该术式对于透视技师的要求极高,需根据每位患者的生理曲度和椎体旋转情况个性化调整合适的透视机位,十分繁琐。同时,我国基层医院大型相关辅助手术定位设备及辐射暴露保护装置均尚未得到普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Fast-fix 360全关节内缝合技术修补半月板Ramp区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足踝与运动医学中心使用Fast-fix 360缝合技术修补经镜下确诊为内侧半月板Ramp区损伤病人15例,其中男14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23.6岁,病人均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均予以一期行ACL自体腘绳肌单束重建,6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亦同期处理。术后行膝关节标准化功能康复。收集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术后半年、1年分别复查患膝关节MRI,评估Ramp区损伤修复情况。结果病人随访13~26个月(平均17.8个月)。手术时间为(90.8±21.4)min,术中出血量为(50.5±10.6)ml。术后2例病人移植肌腱供区伤口浅表感染,经延长换药后均愈合;无伤口深部感染及膝关节感染;未出现腘窝血管神经损伤情况。术后半年及1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半年MRI评估Ramp区的愈合率为73.3%,术后1年其愈合率提高至86.7%。结论使用Fast-fix 360全关节内缝合技术修补半月板Ramp区损伤,同时一期重建ACL,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可作为半月板Ramp区损伤的一种常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乳糜性腹水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乳糜性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乳糜性腹水的病因、临床表现、腹水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的情况。结果共收集29例乳糜性腹水患者,其中男14例(48.3%),女15例(51.7%)。年龄1个月~78岁,中位年龄36岁。乳糜性腹水患者的病因依次为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9例(31.0%),恶性肿瘤5例(17.3%),腹部结核5例(17.3%),肝硬化4例(13.8%),腹部手术后3例(10.3%),糖尿病肾病1例(3.4%),不明原因2例(6.9%)。临床表现除腹胀、腹痛、乏力、纳差等常见症状外,不同病因有原发病的自身症状。针对性治疗后,乳糜性腹水缓解或消失22例(75.9%),无明显效果7例(24.1%)。结论乳糜性腹水病因相对复杂,以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恶性肿瘤、腹部结核、肝硬化、腹部手术多见。不同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各异,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玫瑰花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为揭示玫瑰花抗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玫瑰花的所有化学成分,并筛选玫瑰花的活性化学成分;然后通过TCMSP 数据库和BATMAN-TCM数据库,查找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使用 Cytoscape3.6.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复杂网络关系图;运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其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共检索出121个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作为活性化合物;共检索出197个作用靶点;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评价筛选出45个潜在作用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筛选出66个生物过程和18条信号通路参与玫瑰花抗炎的作用。而与玫瑰花抗炎最为密切的信号通路包括NF-kB、TNF、MAPK等,同时其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通路的正调控、NF-kappaB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依赖TRIF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玫瑰花抗炎的潜在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发现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对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 sion,PLIF)病例,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第1天在腰围保护下离床活动,同时拔除尿管,更改引流为常压引流袋,在康复师指导下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维持负压引流,拔除引流管后进行自行功能锻炼。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围手术期并发症、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3例单节段PLIF病例,其中2017年6月前手术患者均行传统康复措施,纳入对照组,之后手术患者均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并纳入早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52例,女性占61.5%(32例),患者平均年龄52.4±15.9岁(23~78岁)。对照组61例,患者平均年龄55.0±11.2岁(21~76岁),女性患者占54.1%(33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18.79min vs术中出血量(306.56ml vs 307.73ml,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拔管时间(3.00d vs 3.15d)及总引流量(390.77ml vs 374.75ml)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ODI和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康复组出现1例再手术,1例术后腹胀便秘,对照组出现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泌尿系感染,4例腹胀便秘,两组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8%vs 13.1%,P0.05)及平均住院时间(8.7±3.2d vs 10.2±2.7d,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离床活动及主动功能锻炼可降低围手术期卧床相关并发症风险,减少住院时间,但对总引流量、拔管时间、临床疗效及疼痛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用自制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联合术后加速康复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足踝与运动医学中心收治的跟腱断裂患者63例,男性55例,女性8例;年龄14~61岁,平均38.5岁;其中借助自制的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速组(20例)和常规组(18例).两组采取不同的术后方案:加速组术后短腿支具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背屈0°),术后3d即开始膝关节屈曲90°进行主动踝关节屈伸练习(踝背屈限制在0°),术后2~4周去除短腿支具,主动踝关节全范围屈伸练习,可穿戴行走靴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常规组短腿支具固定踝关节于跖屈30°,术后3d开始练习屈伸膝关节;术后4周~3个月开始膝关节屈曲90°位主动踝关节屈伸练习,穿戴行走靴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采用美国足与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询问恢复到伤前体育活动水平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跟腱再断裂、切口深部感染、皮瓣坏死等.加速组切口浅表感染2例,腓肠神经损伤1例;常规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无腓肠神经损伤病例.术后1年AOFAS评分:加速组85~100分,平均94.3分;常规组83~95分,平均92.6分.重返运动情况:加速组15例(88.2%)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重返运动时间20~24周,平均21.0周;常规组11例(73.3%)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重返运动时间22~27周,平均23.4周.结论 借助自制的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同时联合术后早期加速功能康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可缩短患者重返运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年5月-2017年8月,采用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38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5~52岁,平均32.5岁。骨折AO分型:A3型23例、A4型15例。骨折节段:T114例、T129例、L111例、L210例、L33例、L4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4.5 d。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腰背痛程度;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评估伤椎高度及骨折区局部后凸恢复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硬膜囊、神经根、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6.2±3.7)min,术中出血量(42.3±3.5)mL。切口无红肿、渗出,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3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迟发性后凸畸形。术后各时间点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操作简便,可以较好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避免远期后凸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