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守正  张健  辛国臣 《河北医学》2009,15(6):641-644
目的:评价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的术后疗效,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颈前路手术患者35例(随访33例),平均随访18月。35例患者中15例行多节段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接骨板内固定术;20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长条植骨颈前路接骨板内固定术。获得随访患者予JOA评分,比较术后JOA评分改善情况及手术前后的颈椎MR,比较其脊髓矢状径以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失访2例,33例患者得到最终随访。33例术前JOA评分2~14分,平均8.88±0.64分,术后最终随访时8~16分,平均14.1±0.39分,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优良13例(40%),好转21例(64%),无效1例(3%),加重1例(3%)。术后改善率10%~93%,平均61%。术前脊髓矢状径为3.3~8.1 mm(5.2±1.1mm),术后脊髓矢状径为7.4~13.4 mm(9.7±1.7mm),P〈0.01。结论:颈前路手术效果明显,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张智  汪凡栋  郑佳状  蔡奇霖  陈宇 《西部医学》2014,26(11):1542-1544
目的 评价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结合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24个节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12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仍保留了术前的部分活动范围,保持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影像学复查见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及手术节段的骨桥连接现象.结论 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维持颈椎的动态稳定,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早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21例,术前圴为不全损伤,JOA评分平均9.2分,均无骨折脱位。单节段9例,两节段11例,三个节段1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钛钢板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8分,平均术后改善率为71.8%。结论: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疗效确切,早期手术脊髓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3年7月间,该院应用颈前路DCI治疗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X线片上测量相应颈椎的运动范围(range ofmotion,ROM)。结果16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2.21±3.21)%,其中优13例,良3例,有效率为100%。动力位X线片显示术前C2-7的ROM为(48.12±7.23)°,术后为(29.32±1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节段术前的ROM为(9.21±5.13)°,术后ROM为(7.21±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节段邻近节段术前的ROM为(8.23±3.20)°,术后为(9.11±4.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同时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高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槽式减压植骨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颈前路槽式减压,椎间撑开植入自体髂骨,应用钛钢板内固定,观察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愈合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9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螺钉误入椎间隙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术后早期生理曲度均恢复满意,动态X线检测即刻稳定性达100%,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4.8%(91/96),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分上升至术后14.6分。随访87例,时间6个月~5年,平均16个月,相邻椎间隙退变椎间盘突出1例,余86例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发现植骨块或钢板移位,植骨愈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JOA评分由术后14.6分上升至15.2分。结论:槽式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远、近期效果满意,是治疗颈髓前方压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随访评价颈椎动态稳定器非融合颈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采用JOA评分及PSI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疗效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根据颈椎x线片观察患者术前、术后DCI植入节段及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 13例病例获6个月随访.术前JOA评分7.8~11分,平均(8.82±0.78)分,术后6个月评分12.3~16分,平均(15.13±0.52)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平均PSI为1.6分;术前邻近节段的平均活动范围为(8.38±4.62)°,术后为(7.72±3.62)°,与术前相比,平均减少了(0.66±0.36)°,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疗效评定:优10例,良3例,手术有效率为100%.结论 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非融合颈椎,在非融合的情况下提供颈椎动态稳定性,同时未明显改变手术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8例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植骨融合、手术前后颈椎融合节段曲度高度变化情况等;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无死亡病例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9.1分,术后3个月平均14.4分,平均提高5.3分,术后改善率为83.8%,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及其他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症状加重、钛网脱出及钢板螺钉折断等.术后6个月,钛网植骨融合率达95.6%.结论 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时,合理应用外科技术可避免取骨区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桥型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加Cage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行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ROI-C组(A组)23例,传统钛板加Cage组(B组)31例,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及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7±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颈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节段椎融合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伴邻近节段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颈椎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邻近一个节段不稳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所有病例均为颈椎双节病变,临床表现为脊髓受压伴交感神经症状,病变在C4/5、C5/6节段10例,C3/4,C4/5节段3例,C5/6,C6/7节段5例。对病变双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对影像学上表现为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邻近不稳定节段只做间盘切除处理,不干扰后纵韧带;评估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随访记录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根据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8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神经和血管损伤,脑脊液漏。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8个月,平均为12个月。JOA评分术前8.8±2.0分,术后1周12.6±2.2分,末次随访13.0±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8.8±2.3分,术后1周1.8±2.0分,末次随访时2.0±1.8分,患者主观满意率84%;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植骨全部融合,颈椎内固定无脱落、断裂,椎间高度维持良好。结论:颈椎前路双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伴邻近节段不稳定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成员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后纵韧带切除,对照组成员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且两组都加上颈椎间盘摘除,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改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后纵韧带切除手术治疗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显著,此种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前路间隙减压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间隙减压,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术后稳定性良好,置换节段存在活动度(ROM),神经受压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5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7±1.5)分,术后12个月为(15.6±1.2)分;术后12个月Odom评级为优14例,良1例.术后12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ROM平均为4.9°,左右侧屈ROM分别为平均3.4°和3.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获得前路减压一样的近期疗效,同时维持了颈椎的正常ROM.  相似文献   

14.
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3节段或者>3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临床症状.对于该病的手术治疗存在一定争议[1].本科自2000年6月-2007年10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进行减压,同时取自体髂骨植骨配合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前路手术已成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直接切除脊髓椎管前方的致压物,彻底减压;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减少长期卧床的痛苦.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在护理上要求较高.2000~2004年,我科应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5例,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2例颈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环钻减压+髂骨植骨融合手术,术后观察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改变、影像学改变及其并发症,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9.6%)。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术后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好,融合时间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3±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7.0±0.3)分(P〈0.05)。结论颈前路环钻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并探讨颈椎前路零切迹+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滑脱合并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例外伤性颈椎滑脱合并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融合+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摄X线片观察颈椎复位效果及内固定稳定情况,分别在术后复查颈椎X片,6个月时观察颈椎复位情况、颈椎活动及内固定稳定情况,并以JOA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16.2±2.5)分明显高于手术前JOA评分(7.8±2.1)分,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零切迹+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为前后路联合短节段固定,固定可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治疗外伤性颈椎滑脱合并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22个节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24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早期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长期随访示恢复了术前的活动范围,保持了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和异位骨化现象。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但可以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还可重建颈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60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60例行保守治疗。2组患者发现病变时进行随访,在手术组患者发现病变后60个月及手术组患者术后60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估(Miyazaki分级)。结果:107例患者获得随访,55例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9.7个月,52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8.8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后ASIA、VAS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ASIA、VAS和JOA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相邻节段上一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下一邻近节段(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保守疗法;颈椎前路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远期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上一邻近节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治疗26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手术,单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多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均结合ZEPHIR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26例.结果:23例获3~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分,各型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全部患者融合节段获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脱、断裂、下沉,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无丢失.结论: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是治疗单节段或多节段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