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97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3月219例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43例,年龄31~89岁(60.7±12.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轴性疼痛,分为轴性疼痛组和无轴性疼痛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诊断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颈椎稳定性、颈椎序列分型、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颈后伸肌群面积、门轴愈合情况、关节突关节完整性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63例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疼痛,156例患者无轴性疼痛,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肩疼痛、术后颈椎稳定性、术后颈椎序列分型、术后颈椎曲度变化、术后颈椎活动度变化、关节突关节破坏等指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可能相关(P0.1),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P=0.047)和关节突关节破坏(P=0.041)与术后轴性疼痛的发生相关。结论:颈椎活动度减少和微型钢板固定螺钉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术中应注意保护关节突关节,减少对颈后肌群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以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5月,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以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8~76岁,平均35.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14个月。单纯臀部疼痛2例,臀部疼痛伴大腿疼痛6例,伴同侧下肢疼痛28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34例(L4、5 15例,L5、S1 19例),L4、5合并L5、S1 2例。术前臀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1±1.3)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臀部疼痛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7~91 min,平均51 min。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及椎管内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为3~8 d,平均5.3 d。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术后3个月腰椎MRI检查示手术节段神经根和硬膜囊无明显压迫。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臀部VAS评分分别为(1.1±0.6)、(0.9±0.3)、(1.0±0.3)、(0.9±0.4)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4%。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以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创伤小,可获得良好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计算机术前辅助设计在芦山地震严重多发骨折伤员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对震后2周内收治的46例严重多发骨折伤员进行CT三维重建,先调取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机术前辅助设计后再进行手术,术后行影像学检查并与术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 结果 所有伤员术后骨折复位满意率采用Matta标准评估达95%,手术结果与术前设计方案符合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都明显减少. 结论 计算机术前辅助设计的应用提高了术者和助手对骨折诊断以及移位方向的认识,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系统(CAOS)在芦山地震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日至5月3日芦山地震中应用CAOS引导下手术治疗的6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20 ~54岁,平均39.7岁.骨折按Tile分类:B型2例,C型4例.合并伤:双侧胫骨开放性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3例,腰椎骨折2例,髌骨、肱骨骨折各1例,皮肤挫裂伤5例.6例患者于伤后3~10d(平均6d)均在CAOS引导下行手术治疗.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并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6例患者共置入空心钉11枚,其中骶髂螺钉6枚(S15枚,S2l枚),耻骨支螺钉5枚(顺行2枚,逆行3枚).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无明显神经及血管损伤,术中置入每枚螺钉的平均出血量约为20 mL,术中平均总出血量为110 mL,术中平均置入每枚螺钉的透视时间为10 s,平均手术时间为110 min,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示骨折均复位满意,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CAOS引导下手术由于其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准确度高、术中透视时间短、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可有效进行严重骨盆损伤、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控制,可早期固定骨折,是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颈椎前路Vectra-T动态钢板加钛网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44个节段)行颈椎前路椎体切除减压、钛网植骨、Vectra-T钢板内固定术的颈椎病患者。疗效考核采用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植骨融合和钛网下沉情况等指标,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结果纳入的2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患者JOA评分在术前为7.68±1.66分,术后为10.91±1.97分,末次随访时为12.74±1.27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术后无钢板、螺钉断裂或松动现象发生;术后融合节段前曲度、颈椎整体前曲度较术前均有改善。44个融合节段中,43个节段6个月内融合,1个节段延迟至术后12个月时方融合。3术后3月融合节段钛网下沉平均为2.7±2.7 mm,术后6月钛网下沉为3.6±1.0 mm,术后12月钛网下沉为3.9±1.2 mm,末次随访时钛网下沉为4.0±1.2 mm。钛网下沉主要集中在术后6月内,6月后钛网下沉不再明显。结论应用Vectra-T动态钢板可有效改善颈椎矢状位的曲度,防止后凸畸形,降低植骨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避免静态钢板造成的应力遮挡,促进颈椎椎体间的融合。但其远期疗效仍待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行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男3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5岁。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三维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使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高度及融合节段后凸角,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平均50(42~64)个月,至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7.8%。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伤椎上下椎间高度分别为94.3mm、108.0mm、106.9mm、106.2mm;平均后凸角分别为18.2°、5.7°、6.0°、6.3°。患者术后1周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至末次随访时支撑体下沉平均为1.7mm。患者神经功能术前:A级3例、B级6例、C级16例、D级19例、E级2例;至末次随访: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14例、E级26例,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n—HA/PA66支撑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段植骨材料。使用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