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所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首先行大鼠MSCs的分离、纯化及扩增。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肝硬化组采用60%的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8周,然后肝硬化组再随机分成MSCs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及8周肝硬化组。MSCs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MSCs入大鼠肝内,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行肝功能检测、肝脏免疫组化检查和HE染色的病理检测。结果MSCs经门静脉移植肝硬化大鼠后,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明显下降及血清白蛋白(ALB)和胆固醇(CHO)含量明显升高。病理检查结果示MSCs移植组肝内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减轻,尽管假小叶仍然存在,但小叶周围和小叶内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小叶中还出现了较多形态正常的肝细胞。结论MSCs可能在肝硬化大鼠体内分化成为具有肝样细胞的功能,并改善了肝硬化大鼠的部分肝功能及肝脏的部分病理结构,为今后临床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探索最佳移植时期。方法应用贴壁培养法分离SD大鼠MSCs,分别于肝硬化造模第6周,10周经尾静脉注射1×106MSCs。在移植4周后,评价移植组与对照组的生存状态,行肝功能检测(ALB,ALT,TBIL),肝脏HE染色。结果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大鼠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周移植组较10周移植组效果更佳。结论MSCs移植可以改善大鼠外周血液的血生化特性和肝的组织学结构,且在肝纤维化早期进行移植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
张慧  张瑶 《黑龙江医学》2011,35(5):338-340,34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心衰大鼠模型,获取大鼠骨髓,随机分为两组:细胞移植组心肌内注射MSCs,培养液组心肌内注射细胞培养液,另取正常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对3组大鼠移植前及移植后4周进行心功能测定。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4周后,细胞移植组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内可见MSCs,与培养液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明显改善。结论 MSCs移植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为改善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Y染色体检测雄性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到雌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存活情况。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雄性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移植细胞,选取80只雌性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其中45只成功建立模型。成模后2周按以下分组进行细胞移植: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心外膜直接注射MSCs组(A组,n=15)、经静脉移植MSCs组(B组,n=15)和经静脉注射等量DMEM培养液组(C组,n=15),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特有的SRY基因,观察移植后1d、1周、2周及3周时MSCs在梗死心肌的存活情况。结果 经心外膜直接注射组和经静脉移植组通过PCR均可检测出SRY基因的存在,移植后两组的心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 MSCs经心外膜和静脉移植均可分布于心肌梗死周围区域,对梗死后大鼠的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阿霉素慢性肾病大鼠肾脏内的表达变化以及移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SDF-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缺氧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CXCR4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MSCs。SD大鼠左侧肾切除后以2.5mg/kg剂量给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1次/周,连续2次,慢性肾病模型成功后,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阿霉素慢性肾病模型组(n=8)和MSCs移植组(n=8),另选8只正常大鼠行假手术做正常对照组。于MSCs移植后不同时间点(1,7,14,30d)处死动物,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SDF-1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情况,并观察MSCs在大鼠肾脏的分布情况以及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结果:阿霉素慢性肾病SD大鼠肾组织内SDF-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并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GFP标记的MSCs移植后1d发现分布在肾小管,之后逐渐增加,14d时最明显;经缺氧培养的异体骨髓MSCs移植后,SDF-1表达较阿霉素慢性肾病模型组降低,在14d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霉素慢性肾病大鼠肾组织内,SDF-1表达增加可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增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旭鹏  李晓飞 《重庆医学》2013,42(3):246-248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肝硬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及机制。方法 40%CCl4大豆油腹部皮下注射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生理盐水组(NS组)、移植组,每组8只,另设8只作为对照组。移植前、移植后3周分别用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和血清TGF-β1和HGF水平。同时于光镜下观察肝纤维化程度,计算肝纤维化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和血清TGF-β1明显升高,HGF明显降低(P<0.05);移植组较模型组TGF-β1明显降低,HGF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模型组肝组织破坏,假小叶形成;移植组,肝纤维化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组织学半定量计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移植组较模型组计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HUC-MSCs移植后可通过下调TGF-β1及上调HGF的表达,改善受损的肝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大鼠肝纤维化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重组腺病毒
Ad-人MMP-1(human MMP-1,hMMP-1)-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组(A组,n=10)、
空载体Ad-EGFP组(B组,n=10)、肝纤维化对照组(C组,n=15)及正常对照组(D组,n=15)。应用CCl4植物油溶液皮下
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10周后成模。经尾静脉将已转染的细胞注入大鼠体内,肝纤维化对照组和正常组注射
等量生理盐水。3周后处死大鼠,观察转染MMP-1的BMSCs对大鼠体质量、肝组织质量、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
肝组织病理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MP-1的BMSCs致大鼠体质量、肝组织质量和血清白蛋白显著增加
(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酶(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及III
型前胶原(procollagen III,PC III)显著下降(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可见平均视野下纤维化的程度显著改
善(P<0.05)。结论:转染hMMP-1能够增强BMSCs对肝纤维化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8.
经静脉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MI)早期经静脉途径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Ⅰ组(MI+MSCs,n=10)、Ⅱ组(MI+PBS缓冲液,n=8)和Ⅲ组(假手术组,n=8),通过 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培养扩增,标记并通过尾静脉于MI后1d移植入 体内。分别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血流动力学测定评价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MSCs移植3周后,Ⅰ组大 鼠心功能较Ⅱ组明显改善(P<0.05),其中Ⅰ组大鼠心功能较移植前也有明显改善(P<0.001),但Ⅱ组心功能则较移植 前进一步降低(P<0.001);免疫组化分析表明部分MSCs迁移至梗死心肌周围并存活下来,分化为心肌细胞。结论: 心肌梗死后1d,经静脉移植的MSCs可归巢至梗死心肌处,并分化为心肌细胞,从而改善损伤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大鼠HIBD的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6周龄SD大鼠骨髓MSCs。采用新生7日龄SD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低氧暴露2.5h制作HIBD模型。24h 后,MSCs移植组(n=20)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MSCs,PBS对照组(n=20)尾静脉注射PBS(0.01ml /g),HIBD手术组(n=20)和正常对照组(n=20)不作注射。采用大鼠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及ELISA法分别检测移植后1、3、7、14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内GDNF含量。结果 MSCs移植后7、14d,MSCs移植组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和HIE手术组(P<0.05)。制模后,所有HIBD大鼠的GDNF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PBS对照组和HIE手术组比较,MSCs移植组在各个时间点的GDNF含量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 MSCs移植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促进脑内GDNF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发挥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2-dimensional strain echocardiography,2DSE)观察心肌梗死大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后局部心肌功能改善情况,探讨2DSE在心肌梗死大鼠干细胞移植研究中心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n=14)、MSCs治疗组(n=16)和对照组(n=10),心肌梗死组与MSCs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只进行假手术。MSCs组在梗死区心肌局部注射DAPI标记的MSCs,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只注射DMEM培养基。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周、术后4周用2DSE观察左心室乳头肌水平短轴局部室壁运动情况。术后4周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梗死区移植细胞分布,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细胞的肌钙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术后4周,MSCs治疗组局部室壁的径向应变和应变率高于心肌梗死组(P<0.01);MSCs组心肌梗死区可见DAPI标记阳性的细胞,该区肌钙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2DSE可以检测出心肌梗死大鼠在MSCs移植后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善,可成为干细胞移植研究中可选择的敏感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羊水干细胞(hAFSC)移植对CCl4诱导性肝硬化大鼠的改善。方法使用贴壁法分离培养羊水干细胞,Western blot法鉴定。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肝硬化组(n=16),肝硬化组采用60%的CCl4植物油皮下注射7周,制造肝硬化模型,再随机分成肝硬化模型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n=8)、hAFSC移植组(n=8)。直接经肝内注射hAFSC,3周后处死所有大鼠,肝组织石蜡切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分离的羊水干细胞均表达特异性标记物Oct-4、SSEA-4。与大鼠肝硬化模型组比较。肝硬化程度明显减轻,假小叶附近脂肪化细胞和肝组织中胶原纤维的量明显减少。结论 hAFSC肝内移植可减轻大鼠肝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肾移植大鼠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内源性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成年近交系Lewis雄性大鼠40只行异体肾移植,实验鼠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肾移植组(RT组),肾移植 丙泊酚组(RT P组).术中分别记录实验鼠的左肾肾静脉血流速度,不同时间进行比较;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d-2,Bax,caspase 3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 结果 ①肾静脉血流速度:RT组和RT P组组内比较供肾在受体均比在供体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RT P组供肾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②凋亡相关蛋白:RT组移植肾与对照组相比Bcl.2表达减弱,Bax,caspase 3,细胞色素C表达增强;RT P组移植肾与RT组相比Bcl-2表达增强,而Bax,细胞色素C,caspase 3表达降低. 结论 丙泊酚可降低肾移植大鼠移植肾的肾静脉血流速度;丙泊酚抑制大鼠移植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内源性线粒体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起到肾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人脐带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UCBSCs)经尾静脉移植后,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腹腔注射CCl4加酒精溶液法制备失代偿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从大鼠尾静脉注射UCBSCs和DMEM/F-12,治疗后每周分别取血测定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所有死亡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检测大鼠肝细胞组织损伤和纤维化情况。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大鼠治疗后ALT的含量逐周下降且每周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PCⅢ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治疗后肝脏切片HE和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病理组织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大鼠进行生存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鼠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259)。结论 UCBSCs移植可以改善失代偿性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为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对照组、BMSCs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缺血2 h再灌注72 h后,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海马CA1区PKH-26标记的移植BMSCs分布,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IL-10含量变化。结果:PKH-26标记的BMSCs在海马CA1区有表达;BMSCs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低于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P〈0.05);与尼莫地平组和模型组比较,BMSCs组能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和IL-6含量(P〈0.05),升高血清中IL-10含量(P〈0.05)。结论:BMSC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1β、IL-6含量,上调IL-10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24)、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24)和MSCs组(n=24).模型组、PBS组和MSCs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尼龙线外,其余步骤相同.PBS组和MSCs组分别于建模成功后24 h分别经颈动脉注入等体积的PBS液和已制备好的同种异体MSCs悬液.每组于脑缺血2 h再灌注2 d、4 d、6 d、8 d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灌注固定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检测脑组织Bcl-2、Bax蛋白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结果:假手术组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无神经功能缺损,未见细胞凋亡,未见Bcl-2和Bax表达.与模型组和PBS组比较,脑缺血2 h再灌注4 d开始,MSCs组神经细胞凋亡数、Bax蛋白表达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Bcl-2蛋白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改善脑损伤大鼠的功能;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SCs)转化神经元移植对颞叶癫痫大鼠癫痫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移植组(n=15)、移植对照组(n=15)、生理盐水对照组(n=10),依据大鼠左侧海马CA3区坐标,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ADSCs转化神经元用微量注射器注入移植组大鼠海马;对比手术前后实验大鼠的行为学、皮层及海马脑电改变情况。结果移植后2周,癫痫大鼠的发作频率与移植前2周比较明显减少,海马及大脑皮层可记录到少量的癫痫波;2个月内绝大多数大鼠癫痫发作逐渐停止,活动逐渐恢复正常;2个月时,癫痫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记录到的脑电图,与生理盐水组大鼠脑电图差别较小。结论ADSCs转化神经元移植可减轻大鼠颞叶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具有多种分化和增殖功能,其可以诱导分化成肝样细胞,从而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复苏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6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取22只,不做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余44只采用白酒灌胃30 d的方式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建模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尾静脉注射1 m L PBS),h AMSCs组(经尾静脉注入1 m L h AMSCs(2×106个),每组各22只。于移植后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同时检测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丙二醛(MDA)、IL-4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h AMSCs分布情况,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组大鼠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ALT、AST、TBIL、Tp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中ALT、AST、TBIL、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ALB含量明显下降,而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中ALB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SOD、GSH-PX、CAT含量均显著增高,MDA、IL-4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SOD、GSH-PX、CAT含量均降低,MDA、IL-4含量均升高(P0.05);移植组可见移植的PKH-26标记阳性的h AMSCs细胞分布于肝脏组织内,其余各组未见此类细胞分布(P0.05);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可见凋亡细胞数,模型组最多(34.27±5.71),h AMSCs移植组次之(18.42±3.95),正常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大鼠肝硬化的血生化指标水平,h AMSCs移植后可以减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肝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移植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 incontinence,SUI)大鼠尿道括约肌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作用。方法采用反复阴道扩张的方法模拟产道损伤建立雌性SD大鼠SUI模型。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拟组10只、实验组30只(移植组15只,实验对照组15只)。羟乙基淀粉沉淀加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制备HCMNCs,并以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在移植组近端尿道注射已标记HCMNCs 2×106个,对照组注射相同质量PBS液。检测尿动力学指标后获取近端尿道组织,观察荧光细胞的形态和分布以及尿道括约肌的变化。结果通过反复阴道扩张可建立SUI大鼠模型,HCMNCs可在受损尿道括约肌内存活、分布,移植组比较对照组尿道括约肌得以较好修复,SUI大鼠控尿能力明显改善。结论 HCMNCs可成功移植到SUI大鼠尿道括约肌,改善控尿,促进尿道括约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肝硬化大鼠及其全胃肠外营养时脂代谢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 3组 :正常组 8只 ,肝硬化对照组 6只 ,肝硬化TPN组 7只。TPN进行 7d。测定血脂水平和肝脂含量。结果 :肝硬化大鼠血清TG和CHO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肝TG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肝硬化TPN时 ,血清TG水平、肝TG、CHO含量进一步升高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TPN存在脂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经创缘皮下和小腿肌肉移植对大鼠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s)的治疗效果。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雄性Wistar大鼠BM-MSCs至第3代,经4, 6-联脒-2-苯基吲哚(4,6-diam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组(BM-MSCs创缘皮下移植组,n=12)、B组(BM-MSCs小腿肌肉移植组,n=12)、C组(正常大鼠对照组,n=12)和D组(DFUs对照组,n=12)。大鼠糖尿病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在其双后足背切取一3 mm×7 mm矩形全层皮肤制成大鼠DFUs模型。于移植后第2,5,8,11天评估各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冰冻切片观察DAPI标记的BM-MSCs在创伤组织中的示踪,肉芽组织的厚度采用HE染色法检测,CD31和Ki-67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创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结果: C组的创面愈合最快(P<0.05),第11天B组的创面愈合率大于A组(P<0.05)。第2天和第5天的冰冻切片观察发现B组的荧光强度及区域均大于A组。HE染色显示第5天B组的肉芽厚于A组。CD31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第5天和第8天B组的小血管数目多于A组(P<0.05),而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两组无差异(P>0.05)。ELISA和RT-PCR的结果均显示第8天和第11天B组的VEGF表达水平高于A组(分别P<0.05,P<0.01)。结论: 两种移植方式均促进了大鼠DFUs的愈合,但在愈合的后期,小腿肌肉内的移植方式体现出更好的持续性及高表达的VEGF,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