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1%(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及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0%(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2%(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运动负荷试验结束后第3min收缩压恢复率(3rd M-SBPRR)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对左主干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560个在3个月内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和运动负荷试验的EH患者按3rd M-SBPRR水平分为4个百分位数组,对各组问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百分率进行χ2检验.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分析3rdM-SBPRR预测左主干狭窄的临床意义.结果 按照3rdM-SBPRR水平将患者分为4个百分位教组,P16~P100(1.13~1.42)组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比率显著高于P1~P25(0.73~0.86)组、P25~P50(0.87~0.99)组和P51~P75(1.00~1.12)组,而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比率显著低于上述3组;Gensini积分随着3rdM-SBPRR水平的升高而增高,且P76~P100(1.13~1.42)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示3rdM-SBPRR用于判断左主干狭窄有显著意义(P=0.000),3rdM-SBPRR水平越高则左主干狭窄的可能性越大;3rdM-SBPRR水平为1.12时,其预测左主干狭窄的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78.1%.结论 在EH患者其3rdM-SBPRR水平越高,则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3rdM-SBPRR可作为预测EH患者左主干狭窄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向泡沫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脂酰CoA胆固醇酯酰转移酶-1(ACAT-1)表达及活性的变化。方法复苏、培养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与乙酸肉豆蔻佛波酯(PMA)、PM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共孵育1~4 d,RT-PCR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ACAT-1 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ACAT-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单核细胞复苏后加入PMA诱导48 h后,分化为巨噬细胞。经PMA+ox-LDL诱导24 h后分化为泡沫细胞。(2)与无血清培养单核细胞对照组比较,在PMA诱导单核细胞株THP-1向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ACAT-1 mRNA、蛋白表达及酶活性水平明显增高(P<0.05),呈时间依赖效应。(3)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分化过程中,ACAT-1 mRNA、蛋白表达及酶活性水平增高,呈时间依赖效应。但和无血清培养巨噬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核细胞株THP-1经PMA,PMA/ox-LDL诱导后,可分化为巨噬细胞、泡沫细胞。ACAT-1的表达及活性增高在单核细胞向泡沫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移植部位大量肌纤维母细胞的聚集有关,但至今仍缺少证据来证实聚集的肌纤维母细胞足由骨髓间允质干细胞还是由成纤维细胞转化而来?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心肌梗死微环境对人鼠骨髓间充质下细胞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转化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组分为3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单培养组,以及两种细胞共培养组,加入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心肌匀浆干预7~28 d,并设市不加心肌匀浆的空白对照组,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不同干预组间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及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数量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加用心肌梗死第14天梗死周边区域心肌匀浆干预的共培养组,检测到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的阳性率最高.提示心肌梗死后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诱导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而心肌梗死后14 d的心肌梗死微环境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的最佳微环境.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外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两种主要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全骨髓贴壁法,前者步骤较复杂,后者简单易操作,但纯化效果不理想.目的:在全骨髓贴壁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上,并用差速传代消化法,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方法.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并差速消化传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间充质干细胞在消化传代过程中较其他骨髓细胞消化悬浮速度快,以及贴壁快的特点,代替密度梯度离心操作来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并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比较两种分离培养法的细胞生长增殖情况;观察碱性磷酸酶及油红染色情况,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验证免疫特性及检测其纯度.结果与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并差速传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鉴定、成骨成脂肪培养结果显示其细胞免疫特性、纯度、分化能力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无显著差异,但细胞活力,增殖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以及心肌梗死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提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纯化扩增。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建立的模型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血管,n=8);2)PBS溶液注射组(n=8);3)干细胞移植组(n=8)。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心外膜分4点注射到梗死周边部位。4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随后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测定核因子KB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4周后,假手术组大鼠死亡率20%(2/10),治疗阴性对照组大鼠死亡率33.3%(4/12),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20%(2/10),3组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646);2)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抑制大鼠梗死心肌核因子kB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同时可调节大鼠梗死心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的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HRV)的变化。方法: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计算窦性HRT的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值(TS)以及HRV的SDNN、pNN50和LF/HF,比较ISH组(85例)、普通高血压组(80例),正常对照组(58例)3组之间的差别,分析HRT和HR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SH组、普通高血压组的HRT和HRV与正常对照组的HRT和HR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SH组的TS和LF/HF较普通高血压组明显降低(P<0.05);HRV的各项指标和HRT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pNN50与HRT相关系数最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的HRT减弱及HRV的异常,其中ISH患者较普通高血压患者更加明显,且HRT与HRV的密切相关,表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对于高血压的发生及预后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变时性与心率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变时性(CR)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65例、普通高血压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40例,行运动平板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3组之间CR和HRV的差别,并分析CR和HR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按正常对照组、普通高血压组及ISH组3组排序,峰值静息心率差值进行性下降[(66.5±10.3)vs(61.2±10.1)vs(51.2±6.9)次/min],变时性指数进行性减少[(1.0±0.2)vs(0.8±0.1)vs(0.8±0.1)],SDNN进行性降低[(124.3±25.1)vs(99.4±23.0)vs(90.3±27.2)ms],相邻心动周期差>50ms的次数占所有窦性心动周期的百分数(PNN50)也进行性减少[(9.6±3.5)%vs(7.7±2.8)%vs(6.6±2.7)%],而低频与高频峰值比(LF/HF)进行性升高[(2.4±1.1)vs(3.5±1.4)vs(4.3±1.1)],且ISH组的峰值静息心率差值和LF/HF较普通高血压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的峰值心率/预计心率<0.85,分别为12.5%,30.0%和38.0%(P<0.05),而变时性指数<0.8人数分别为17.5%、35.0%和43.0%(P<0.05);CR和HRV的各项指标间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SDNN与CR指标相关性最好(P<0.01),与变时性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6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的CR及HRV的异常,其中ISH较普通的高血压患者更加明显;提示高血压病人特别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心脏自主神经有明显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负荷量治疗对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6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量组和负荷量组.常规量组入院后30分钟内及术后每晚服阿托伐他汀10 mg,负荷量组入院后30分钟内服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连续3天服80 mg,后改为每晚10 mg,共观察14天.两组术前、术后3天、7天、14天分别抽血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 第14天时阿托伐他汀负荷量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常规量组,两组分别是hs-CRP(3.37±0.12)mg/L vs(5.54±0.10)mg/L、IL-6(2.96±0.18)ng/L vs(5.28±0.24)ng/L和PAI-1(6.57±0.24)ng/L vs(7.33±0.57)ng/L,均P<0.05.起始3天负荷量较常规量对血脂水平无更大影响.结论 阿托伐他汀负荷量较常规量能更显著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hs-CRP、IL-6、PAI-和P选择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