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见习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本文结合医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及临床见习教学的经验,分析出医患沟通的障碍主要来自于患者、临床医生和医学生以及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并提出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临床教师队伍的素质,鼓励医学生多参加临床实践,注意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开设有关人际交流方面的专业辅导课程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与分析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状况,探讨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措施.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了我院914名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等.结果 96.6%的医学生认为医患沟通非常重要,62.7%的医学生缺乏医患沟通的能力与技巧,56.4%的医学生采集病史重点不突出,62.3%的医学生采集病史缺乏系统性等;几乎所有的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中注意或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结论 医患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前提.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亟待改善的现状下,增设相关课程、改革培养方法、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医患沟通能力的情况,并对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的必要性及传授方式进行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1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6.19%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满意,见习过与没有见习过对当前医患&关系满意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力,78.6%的医学生认为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是必须的,80.5%医学生认为应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讲解<医患沟通>课程.结论:有必要增加在校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同时应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传授,更快更好的提高在校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医患关系紧张对临床医学教学的影响,指出培养医患沟通技能在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从临床见习教学、案例教学、“健康教育志愿者”活动以及同伴教育等培养途径,加强对医学生通技能的培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在外科学见习教学阶段,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引入医患沟通能力培训之中,并结合平时讨论课的随堂评价、出科面试和病例分析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了医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兴趣和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在外科学见习教学阶段,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引入医患沟通能力培训之中,并结合平时讨论课的随堂评价、出科面试和病例分析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了医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兴趣和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儿科见习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开展对临床思维、创新能力、临床技能操作、医患沟通能力及科研思维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妇科学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学习妇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的重要阶段.为提高妇科学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本文综合运用系统授课、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模拟教学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妇科学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临床见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转折。在血液科的见习教学中,通过课前带教教师及学生的充分准备、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课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等措施,能使血液科的见习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阐述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开设相关课程、活跃第二课堂、重视临床带教、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医患沟通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医患沟通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本文探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与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医患沟通课程设置、医患沟通培养教学方法、医患沟通临床实践和医患沟通教育评价体系,对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浅析八年制医学生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新起点,临床见习是医学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笔者结合八年制医学生自身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合理的医患沟通能力培训体系以及在临床见习具体教学环节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潜质、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医学生《医患沟通学》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沟通技能的提高。方法:甄选临床沟通案例,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讨论式的见习带教方法。结果: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均得到了提高。结论:案例教学法对于巩固《医患沟通学》知识、培养医学生沟通技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临床学习阶段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沟通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生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医患沟通教育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把医患沟通学作为专门课程很有必要,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不必拘泥于课堂,注重实践教育,如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SP教学等。另外要注意门诊教学与床边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的建设,使医学生成为既有高超医术、又有高尚医德,受患者信任的出色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急诊环境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医患沟通专项培训是否能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方法 随机选择60名三年级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0人)和培训组(30人)。对照组学生给予医患沟通基本知识培训及同伴角色扮演教学;培训组学生除对照组学生所学内容外,还额外增加了网络医疗平台案例讨论和临床见习项目。培训前后,利用自我测评量表和马斯特里赫特综合评价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自评和专家评价。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量表信度分析及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 培训前两组学生沟通能力无显著差异,经过培训后对照组学生沟通能力无明显提升;相反,培训组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认可度以及专家评价中整体沟通能力和三个单项能力(探索患者需求、情感支持及移情)都明显提高。接受培训组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整体沟通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F(time×course)=5.38, P<0.05, Partial η2=0.133]。结论 通过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医患沟通专项培训能激发医学生学习热情,显著提高其急诊环境下医患沟通能力。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是医患沟通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内科见习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学科,急诊科是培养学生应急能力、急救技术和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科室,文章探讨了急诊开放式教学引入内科见习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医患沟通能力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建议在我国八年制医学生教学目标中增设相关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并结合国情完善评估体系,旨在培养临床技能与沟通交流技能并重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临床交流和沟通技术培养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临床教学中应该加强医患交流与沟通技能的教育。本文通过阐述儿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总结目前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高儿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循环内科学的教学现状及教学特点,探讨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及医疗工作的实际需要。方法选取100名2008级临床专业本科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传统方法教学与在传统方法教学基础上注重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比较研究,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患沟通能力学习效果的评估。结果实验组在沟通准备与对照组得分基本持平,在收集信息和结束沟通两方面得分略高于对照组,在建立关系、解释病情、达成共识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传统方法教学基础上注重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对于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为了提高临床见习质量,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制定科学的见习计划、端正教与学态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医学基础知识和查体技巧训练、注意选择典型病例及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等是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