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2例临床小肠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效的总结,探讨小肠移植中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方案.方法 对2例小肠移植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术前采用肠外营养(PN)辅助肠内营养(EN)的营养支持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采用先给予全肠外营养(TPN),接着PN+EN,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TEN)的营养支持方案.观察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改善及术后小肠吸收功能恢复情况和患者体重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术前行营养支持治疗后体重均有所增加,营养状况改善,顺利进行手术;术后2例患者小肠吸收功能恢复良好,均从TPN顺利过渡到TEN,时间分别是术后20和24 d.结论 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是小肠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我国首例小肠移植的临床经过和围手术期处理。供体男性,28岁;受体女性,31岁,因慢性小肠结肠炎、反复肠梗阻、短肠综合征而接受小肠移植。移植肠长250cm,热缺血6min,冷缺血9h45min,行一期原位移植,末端回肠10cm旷置为观察窗。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A、雷公藤、甲强龙联合用药。患者术后经过顺利,已54天,移植肠功能在恢复中。文章结合本例的初步经验讨论了小肠移植的手术指征、免疫抑制、防治感染、器官保存和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前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液体输入,吸氧维持呼吸功能,行胃肠减压缓解腹胀,置尿管引流尿液,完善准备工作;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控制体温,做好胃、尿管的护理,控制院内感染及营养支持。结果4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因患儿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不够成熟,手术耐受力差,风险极大。因此,及时、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两例临床小肠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效的总结,探讨小肠移植中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方案。方法 对两例小肠移植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术前采用PN辅助EN的营养支持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采用先给予TPN,接着PN+EN,逐渐过渡到TEN的营养支持方案。观察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改善及术后小肠吸收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体重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例患者术前行营养支持治疗后体重均有所增加,营养状况改善,顺利进行手术;术后两例患者小肠吸收功能恢复良好,均从TPN顺利过渡到TEN,时间分别是术后20天和24天。结论 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是小肠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36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探讨其治疗及在手术中监测的手段和策略,降低围数期的死亡率。方法 分析术中可能诱发加重房颤病人的各种可能原因,并采取术中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的麻醉方式,控制心率,维持循环稳定。结果 36例均安全度过手术麻醉期。结论 加强术前、术中的麻醉监测,并采取有效的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的麻醉方式及用药,积极观察并消除围术期中各种诱发加重房颤病人诱因,是可以使病人安全地渡过围术期的。  相似文献   

6.
徐慧  邵雪泉 《浙江医学》2006,28(1):68-70
利用胶体液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立止血是围术期常用的血液保护方法之一。围术期采用血液保护可以减少患者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从而减少输血或不输血。我院自2003年以来对直肠肿瘤患者围术期行胶体液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立止血(巴曲酶),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风心病瓣膜置换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川芎嗪对其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川芎嗪实验组和对照组,监测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均发生改变。实验组指标改善明显。结论 川芎嗪对风心病瓣膜病变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性有改善作用,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围术期不输库血。方法选择术前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的心脏病患者,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采用微创切口,术中认真止血,血液进行稀释,转机。结果31例围术期患者未输库血,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小肠移植术后严重的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对于小肠移植成功至关重要 ,1999- 0 5 - 2 0我院施行了国内首例临床活体小肠移植 ,现已术后 8m o,经周密的抗感染治疗至今未发生严重感染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18岁 ,因肠扭转坏死切除了大部小肠 ,仅残余空肠 40 cm,每日腹泻 10余次 ,均为未消化的食物 ,依赖静脉营养维持生命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 .供体 ,男 ,44岁 ,为患者的父亲 .术前 HSV,CMV等感染性标志物均为阴性 .供、受体血型均为 O型 ,HL A及 DR配型均为半相符 .1999- 0 5 - 2 0行活体小…  相似文献   

10.
对节段性同种异体异位小肠移植及原位还纳手术的实验猪,分别于旷置术后6日(Ⅰ期);异体异位移植术后2周(Ⅱ期)、4周(Ⅲ期)及原位还纳术后3周(Ⅳ期),测定移植肠对14C葡萄糖、15N亮氨酸、3H棕榈酸的吸收情况,并取同期肠粘膜行形态学测量并测定粘膜中DNA,RNA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移植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可在移植后短期内恢复;肠粘膜细胞代偿性肥大,功能亢进加速了吸收功能的恢复;而移植小肠对三大营养素吸收功能的恢复过程是不同步的,其中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提示在肠移植后,口服氨基酸、单糖与中链甘油三酯组成的制剂可被吸收  相似文献   

11.
小肠移植术后肠内营养因素对FK506血药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目的 探讨小肠移植术后FK506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少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肠内营养等因素对FK506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肠内营养南重量、移植肠造口排出量与FK506血浓度关系密切。结论 小肠移植术后应常规性的监测FK506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共合理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肝肠联合整体移植模型,并研究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肝肠联合移植在切取移植物后,利用供体胸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建立一袖套,并安置套管.受体手术时,将此门静咏侧壁袖套与受体门静脉残端套管法吻合.供体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吻合.免疫保护作用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估.结果本法使受体手术无肝期与Kamada双套管法肝移植无肝期相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肝肠联合移植组排斥反应程度较小肠移植组轻.结论用本方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肝肠联合移植时肝对小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小肠移植膀胱后对不同剂量 N-丁基 - N- (4-羟基丁基 )亚硝胺 (N- butyl- N- (4- hydroxybutyl)nitrosam ine,BBN)诱发大鼠膀胱肿瘤的影响。方法 :空肠移植膀胱 (空肠组 ) ,回肠移植膀胱组 (回肠组 ) ,未手术组(对照组 )进行不同剂量 BBN诱发膀胱肿瘤实验。低剂量 BBN给药群共 9只 ,其中回肠组 5只 ,对照组 4只 ;高剂量BBN给药群共 17只 ,其中空肠组 5只 ,回肠组 6只 ,对照组 6只。结果 :所有移植到膀胱上的小肠段除空肠组 1只外 ,均未发生肿瘤 ;所有大鼠膀胱组织均有肿瘤发生 ,但手术组肿瘤分化程度较好。结论 :小肠与膀胱组合后对 BBN诱发大鼠膀胱肿瘤有抑制倾向 ,这种倾向在高、低剂量 BBN群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猪小肠移植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医学领域的发展,人体器官移植在许多领域已获得成功,并已常规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感染、排斥反应和外科技术等原因,小肠移植一直没有作为标准的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猪小肠移植的外科技术及其自身特点进行阐述,以便对今后临床小肠移植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鼠小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肠型放射病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整装分层铺片和恒冷箱冰冻切片)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对大鼠小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分布特征及其在肠型放射病时的变化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小肠各层均有丰富的CGRP-免疫反应性(CGRP-Ⅰ)神经,以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和粘膜神经丛密度为高,小肠壁内小血管及肠腺周围也较丰富,在肌间和粘膜下神经丛中见有一些CGRP-Ⅰ神经细胞。肠型放射病时,小肠CGPR水平有一双相改变,24h下降,48和72h升高。 以上结果提示,CGRP可能与胃肠道运动,吸收,分泌,感觉和局部血流的调节有关,CGRP在AIRS时可能有一应激性释放,并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影响局部血流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参与AIRS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1例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回顾对小肠移植术后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AVR)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方法 小肠移植术前进行组织交叉配型、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免疫抑制方案采用阿来佐单体诱导,术后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方案.移植肠末端腹壁造口黏膜色泽暗紫是AVR典型表现,但需排除外科技术并发症.AVR病理诊断为小血管内炎症细胞边集、血管内纤维素和血小板样沉积,管腔内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动脉壁纤维蛋白样坏死,C4d染色阳性.根据血管损伤严重程度,小肠移植AVR可分为0级和1-3级.结果 淋巴细胞毒试验及PRA均阴性,术后40h发现移植造口发暗,B超显示移植肠血管通畅,术后44h造口液转为血性,行剖腹探查术发现移植肠已失去生机,遂切除移植肠.病理诊断重度血管性排斥反应(3级),C4d染色阳性.结论 黏膜色泽暗紫是AVR典型临床表现,但需排除外科技术并发症.对于轻度的AVR,早期、及时的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挽救移植肠,但重度AVR移植肠的切除率非常高.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小肠肿瘤67例诊治分析@尹幼农$吉安县固江中心卫生院!江西吉安343100~~~~~~  相似文献   

18.
采用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观察对移植肠ATPase、AKP和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肝小肠联合移植与单纯小肠移植相比①前者能延长受体动物的存活期,并对移植小肠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的减轻和延迟作用;②肝小肠联合移植的移植物内ATPase、AKP和AChE活性反应较好。结果表明上述3种酶活性的改变能相应地反映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受体动物的生存状态,并可以作为器官移植后临床监测中的一种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国龙  张平 《重庆医学》2008,37(15):1725-1726
目的 探讨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及其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受伤机制、早期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7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掌握手术探查指征、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术中仔细探查.  相似文献   

20.
显微镜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传统的小肠移植(SBT)模型基础上建立一个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稳定和实用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方法供、受体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切取供肠的范围包括全小肠、门静脉(PV)及其带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腹主动脉(AO)袖。动脉吻合采用供体带SMA的AO袖与受体的AO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体的PV与受体的下腔静脉(IVC)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结扎远端造瘘。结果在大量预实验的基础上共进行正式实验33次,手术成功率为84.8%,供体手术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受体手术时问控制在100min以内。结论完全在显微镜下建立大鼠SBT模型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操作定位准确、局部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存活率高、模型稳定和实用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