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377-5p通过下调VEGF-C对结肠癌的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研究。方法该实验分为3组,miR-377-5p干扰组、miR-377-5p阴性对照组和miR-377-5p过表达组。采用实时荧光RT-PCR、Western blot、CCK-8、流式细胞、细胞划痕、Transwell、血管生成实验检测miR-377-5p m RNA和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结果与正常结肠组织对比,结肠癌组织中miR-377-5p m RNA和miR-377-5p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结肠组织(均P<0.05);与miR-377-5p干扰组相比,miR-377-5p阴性对照组和miR-377-5p过表达组中的m RNA及蛋白显著升高(均P<0.05),与miR-377-5p阴性对照组相比,miR-377-5p过表达组的m RNA及蛋白明显增加(P<0.05);与miR-377-5p干扰组相比,miR-377-5p阴性对照组和miR-377-5p过表达组的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与miR-377-5p阴性对照组相比,miR-377-5p过表达组的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与miR-377-5p干扰组相比,miR-377-5p阴性对照组和miR-377-5p过表达组的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明显升高(P<0.05),与miR-377-5p阴性对照组相比,miR-377-5p过表达组的结肠癌细胞凋亡能力显著升高(P<0.05);伤口愈合实验显示,miR-377-5p过表达组的结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低于miR-377-5p干扰组和miR-377-5p阴性对照组(P<0.05);miR-377-5p过表达组的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也明显低于miR-377-5p干扰组和miR-377-5p阴性对照组(P <0.05);miR-377-5p过表达组的VEGF-A、VEGF-C和P-Akt、VEGFR-3蛋白水平显著低于miR-377-5p干扰组和miR-377-5p阴性对照组(P<0.05);miR-377-5p过表达组的MVD(微血管密度)和LMVD(淋巴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miR-377-5p干扰组和miR-377-5p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miR-377-5p在结肠癌中低表达,抑制了结肠癌细胞的增殖、细胞迁移和侵袭,促进了结肠癌细胞的凋亡能力,并直接靶向VEGF-C抑制肿瘤的血管和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 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 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者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者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动态MRI联合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盆底动态MRI联合排粪造影技术研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盆底功能失调情况,评价其对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敏感性、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09例临床表现有排便频率改变和排便困难、盆部坠胀痛等的盆底功能失调的女性患者.对患者进行盆底MRI和排粪造影检查,评价盆底解剖结构.结果 盆底动态MRI共诊断膀胱膨出54例(49.6%)、直肠子宫陷窝疝11例(10.1%),会阴脱垂29例(26.6%)、直肠前膨出71例(65.2%),外括约肌萎缩19例(18.2%)、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32例(29.4%).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发现直肠前膨出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但排粪造影检出骶直分离征33例(30.3%)、直肠黏膜脱垂和(或)套叠41例(37.7%),盆底动态MRI未能显示直肠黏膜的脱垂和套叠.结论 盆底动态MRI能够较全面的评价盆底功能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其不足可通过排粪造影来弥补.  相似文献   
5.
痔的现代治疗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94年Loder等[1]提出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即其发生是由于固定肛垫的悬韧带Treitz肌和Park韧带发生损伤或断裂,导致肛垫的脱垂和下移引起.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发生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痔的治疗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2000年4月对痔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局部团块".  相似文献   
6.
围术期维持活体部分移植小肠血供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兰  王为忠  陈绍洋  吴国胜  宋维亮 《医学争鸣》2002,23(14):1335-1336
目的:探讨围术期维持移植小肠血液灌注的方法,方法:男,18岁,短肠综合征患者,全麻下接受其父亲供给末段回肠150cm,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主期维持出入量平衡,中度等容血液稀释,选用扩血管药,防止血管痉挛,以及抗凝治疗,结果:术的31d脱离肠外营养,至今已术后34mo,未发生移植小肠明显缺血性改变。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匀是维持围术期移植小肠血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作者观查比较了精氨酸增强TPN与常规TPN对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结果显示:常规TPN1周及2周后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肠源性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6和10/1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精氨酸增强TPN1周和2周后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率分别为3/16和4/1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与常规TPN2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细菌学分类埃希氏杆菌占58.3%;奇异变形杆菌占33.3%;念珠菌、假介膜杆菌及表皮样肠球菌等占8.4%,组间菌种分布无显著差异。常规TPN后肠道和脾脏淋巴细胞IL-2显著降低;而精氨酸增强TPN后淋巴细胞IL-2活性明显改善,二周后显著高于常规TPN组(P<0.05)。结果证明常规TPN肠道细菌易位增加,精氨酸具有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全肠外营养状态下肠道免疫功能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维亮  王俊义 《医学争鸣》1998,19(4):435-436,439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谷氨酰胺(GLN)对全肠外营养(TPN)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大鼠TPN模型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大鼠血浆及各组织GLN浓度;分离培养肠粘膜淋巴细胞测定IL-2活性,取肠系膜淋巴结做细菌培养。结果:常规TPN可导致血浆及各组织GLN明显下降,肠粘膜淋巴细胞IL-2活性明显下降,细菌易位增高,而在TPN过程中加用外源性GLN,可维持血浆及各组织的GL  相似文献   
9.
人活体小肠移植术后内镜监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内镜监测结果 ,讨论内镜监测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自末端回肠肠造口插入内镜 ,观察移植肠粘膜变化 ,并取检肠粘膜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结果 描述了术后不同时期移植肠粘膜的内镜下表现 ,及时诊断出肠道出血、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 .结论 内镜观察和肠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小肠移植术后最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 报告我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的移植肠处理体会。方法 为1例18岁男性超短肠综合征患放行了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肠来自患的父亲(44岁),切取供体回肠150cm,UW液灌洗血管,将移植肠动、静脉车受体腹主动及及下腔静脉而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体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子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管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感染和急性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