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明确原因原发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如何选择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无明确原因原发不孕患者行IVF-ET 321周期,按不孕年限分为A组≥5年共165周期,B组不孕年限<5年共156周期,各组中又按受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IVF)、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ICSI),部分ICSI组,以同时期输卵管因素行常规IVF受精周期和男性因素ICSI受精周期作为对照。分析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受精低下发生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 A组1VF受精率低于ICSI与部分ICSI受精率(分别为67.5%,82.0%和77.7%,P<0.05),且低于同期IVF对照组(76.3%);A组IVF受精低下发生率明显高于ICSI与部分ICSI(33.3%,8.3%与15.8%,P0.05);A组IVF临床妊娠率21.1%,低于同期1VF对照组与同组ICSI与部分ICSI受精方式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43.3%与40.0%,P<0.05),且低于B组1VF妊娠率(50.0%,P<0.05)。结论无明确病因原发不孕患者行ICSI可改善受精率,对于不孕年限长患者,存在受精障碍的可能性高,行halfICSI或全部ICSI可以改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和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
对受精效果、胚胎发育潜能及助孕结局的影响,为明确ICSI指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220
个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将其分为IVF组(151例)和ICSI组(6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过程中
卵巢反应性指标、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
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完全受精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但IVF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呈
增高趋势;完全受精失败率呈降低趋势。结论ICSI即无法改善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患者的受精情况,对提高其胚
胎发育潜能及改善最终妊娠结局也无益处,不建议对该部分患者常规行ICSI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5年1月的77例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性ICSI的患者与该中心同期3295个直
接ICSI的患者正常受精率、优胚率、妊娠率的对比。整理其中17例第一周期常规IVF受精失败联合早期ICSI补救未妊娠的患
者与该患者重复周期直接ICSI的临床数据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中心接受IVF治疗3295个
周期,其中受精完全失败77个周期,发生率为2.3%,839个成熟MII卵子行早期补救性ICSI,2PN率69%、优胚率89.2%、临床妊
娠率48%。对其中短时受精联合早期ICSI补救移植胚胎未妊娠的17例患者与该患者重复周期直接行ICSI的临床结局进行分
析:257个成熟MII卵子行ICSI,2PN率73%、优胚率68%、临床妊娠率55%。结论短时受精失败后行补救性ICSI,可以减低取
消周期数目,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和优胚率,但是其临床妊娠率仍低于本中心同期ICSI的临床妊娠率;相同患者重复周期直接
ICSI的2PN率、优胚率均较短时联合早期补救ICSI高,17例患者中3例获得临床妊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失败患者后续性治疗时行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以及ICSI治疗的结局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l2月在我中心进行辅助生殖技术,选取前次IVF受精失败(包括完全受精失败和受精低下,即受精率为0和低于25%),在随后周期中行Half-ICSI治疗的8个周期作为研究组,简称后续性half-ICSI组,同时因前次IVF受精失败在随后治疗周期采取全部卵行ICSI方法受精的16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治疗结局作为对照组。 结果: 后续性half-ICSI组总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后续性ICSI组(51.79% vs 67.81%,P<0.01),后续性half-ICSI组卵裂率,优胚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与后续性ICSI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妊娠率两组分别为50%,25.0%,流产率分别为0,6.2%。后续Half-ICSI组中IVF受精率显著低于ICSI的受精率(29.82% vs 74.55%) (P<0.001)。结论: IVF受精失败将影响后续性IVF治疗的受精率,但是IVF受精失败并不是ICSI治疗的绝对指征,考虑到安全性,Half-ICSI治疗优于ICSI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109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行部分ICSI受精情况的分析,探讨对于潜在受精障碍患者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行部分ICSI的成熟卵母细胞共1850个,按可能存在受精障碍的原因分为5组:A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共17个周期;B组少弱精患者,受精前前向运动精子密度(3~5)×106/ml,共28个周期;C组畸精症患者,畸形精子百分率大于95%,共8个周期;D组无明确病因原发不孕患者,共31个周期;E组无明确病因继发不孕患者,共25个周期.比较各组中IVF与ICSI受精方式受精率的差异.结果 A组与D组ICSI受精率分别为(72.2±34.1)%和(82.7±21.4)%,均高于相应的IVF受精率[分别为(53.1±38.8)%,(58.8±31.6)%](P<0.05);B组、C组与E组ICSI与IVF受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D组与E组ICSI正常受精率均高于IVF(P<0.05),C组ICSI与IVF正常受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与无明确病因原发不孕患者行部分ICSI可改善IVF受精率,而少弱精、畸精症及无明确病因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ICSI未能改善IVF受精率,提示对于以上患者行ICSI受精是否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非男性因素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受精情况及临床结局,探讨这类患者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获卵数≤4个周期共103个,按受精方式分为常规IVF组(46周期)与ICSI组(57周期),分析比较两组间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受精失败发生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IVF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78.7 %、72.6%和95.1 %,ICSI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72.0 %、66.4 %和96.8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VF组受精失败发生率为15.56%,高于ICSI组的1.75%(P<0.05);IVF组获卵周期妊娠率为27.27%,移植周期妊娠率为33.33%,均高于ICSI组的9.09%与11.11%(P<0.05)。 结论:对于无明确男性因素的卵巢低反应IVF周期,行ICSI并不能提高其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 【关键词】IVF-ET;卵巢反应不良;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子DNA完整率、精子顶体完整率及反应率对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
析我院生殖中心行常规试管受精(IVF)失败需行补救ICSI的97对不孕不育夫妇,根据妊娠情况分为妊娠组(41例)及未妊娠组
(56例),分析两组患者精子DNA完整率(用精子DNA断裂指数DFI表示)、精子顶体完整率及反应率对ICSI结局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男方年龄、睾酮值、睾丸体积、FSH值、女方年龄、获卵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育年限未妊娠组长于妊娠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补救ICSI时受精率及卵裂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优胚率妊娠组高于未妊娠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精子DNA完整率(DFI)、顶体反应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顶体完整率妊娠组高于未妊娠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DNA完整率、顶体完整率、顶体反应率分别与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
0.05)。补救ICSI临床妊娠率为42.3%,双胎率为10.3%,单胎率为32.0%。结论补救ICSI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精失败后有
效的补救方案,精子顶体完整率与其妊娠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half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half-ICSI)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共139个周期,按体外授精(IVF)受精率≤50% 和>50%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情况;分析IVF受精失败12周期的相关情况.结果 IVF受精率≤50%组的女方年龄较大,男方因素比例高,ICSI受精率低,获卵数及冷冻胚胎均少于受精率>50%组(P<0.05).IVF受精失败的12周期与IVF受精率>50%组比较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 对于继发不孕患者,女方年龄大,男方精液为临界值,若为原发不育者,行half-ICSI可能帮助其减少受精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半ⅣF/ICSI(half-ICSI)在有受精失败风险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8月于我科行half-ICSI共36周期,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比较不同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并与同期接受常规IVF的连续312个周期作为对照.结果 Half-ICSI周期中ICSI受精率(81.38%)明显高于IVF受精率(41.28%),IVF完全受精失败率(19.44%)及受精低下率(27.78%)明显高于ICSI完全受精失败率(0)及受精低下率(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和ICSI的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alf-ICSI周期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同常规IVF周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存在受精失败风险患者应用half-ICS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受精率,减少取消移植的风险,增加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疑体外受精(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在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体外助孕的符合指征107对夫妇,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每周期获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IVF与ICSI(half-ICSI)治疗。结果 half-ICSI中ICSI受精率(88.3%)明显高于IVF受精率(52.1%)(P<0.01),IVF完全受精失败率(24.3%)及受精低下率(6.5%)明显高于ICSI完全受精失败率(0%)及受精低下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Ⅰ级优胚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IVF和ICSI组的卵裂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可疑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选择half-ICSI是必要的,可提高受精率,获得足够的优质胚胎,增加妊娠机会;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获卵数少的患者采用不同受精方式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个周期获卵数少于6个的患者,采用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术(ICSI),比较两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取消周期率以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获成熟卵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取消率、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SI组较IVF组受精率、冷冻周期率明显高(P〈0.05);两组按精液情况分层,男方精液正常的患者ICSI组比IVF组受精率明显升高(P〈0.05),但在多精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冷冻周期率、取消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单个取卵周期累计妊娠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方临界精液质量组的患者ICSI组可移植胚胎、冷冻周期率、取卵周期累计妊娠率较IVF组显著增加(P〈0.05),周期取消率明显降低(P〈0.05),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均高于IVF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方临界精液质量组获卵少患者采用ICSI可提高卵子的利用率及累计妊娠率,男方精液正常获卵少患者行ICSI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熊露  林德伟  谢妍  于妍  郭新宇  张金玉 《广东医学》2012,33(14):2074-2076
目的探讨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half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half-ICSI)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共139个周期,按体外授精(IVF)受精率≤50%和>50%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情况;分析IVF受精失败12周期的相关情况。结果 IVF受精率≤50%组的女方年龄较大,男方因素比例高,ICSI受精率低,获卵数及冷冻胚胎均少于受精率>50%组(P<0.05)。IVF受精失败的12周期与IVF受精率>50%组比较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对于继发不孕患者,女方年龄大,男方精液为临界值,若为原发不育者,行half-ICSI可能帮助其减少受精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孕类型和年限与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 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4 年3 月-2016 年10 月常规体外受精周期1 128 个。根据不孕类型分为原发 不孕组和继发不孕组,比较两组间不孕年限不同时间段的受精结局。结果 ①原发不孕组与继发不孕组在受 精率(69.36% vs 72.99%)、正常受精率(60.48% vs 62.00%)、卵裂率(94.96% vs 95.84%)、早期补救卵胞浆 内单精子注射(ICSI)率(8.96% vs 2.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75、4.085、4.494 和22.775, P =0.000、0.043、0.043 和0.000);②两组不孕年限不同时间段比较,原发不孕组中不孕年限4 ~ 6 年及大于 6 年的受精失败率高于继发不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8 和4.580,P =0.034 和0.049)。结论 行常 规IVF 受精时,原发不孕及不孕年限长的患者存在受精失败的风险较高,建议行短时受精并及时进行早期补 救ICS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对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
析南方医院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61个IVF/ICSI周期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164例单纯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对两
组的一般情况、控制性促排卵过程中的卵巢反应性、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
新鲜周期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与
GnRHa降调节的长方案相比,GnRH拮抗剂方案对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均有不利影响(25.0% vs 45.0%,P=0.184;66.7% vs
27.8%,P=0.247),但无统计学差异,而活产率显著低于长方案组患者(0% vs 30.8%,P=0.025)。结论子宫腺肌病降低不孕患者
IVF/ICSI-ET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且增加流产率,GnRH拮抗剂方案对子宫腺肌病患者IVF/ICSI-ET的临床结局
有负面影响,GnRHa长方案能够增加IVF/ICSI-ET的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15.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原发性不孕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输卵管因素与不明原因原发不孕患者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时的受精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及临床妊娠率,评估常规体外授精方式的效果。方法将213例原发不孕患者分为输卵管因素组188例,不明原因组25例,行IVF—ET,比较二组的受精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不明原因纽受精率明显低于输卵管因素组(P〈0.01),而完全受精失败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二者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不孕输卵管因素患者最好选择IVF;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可以采用部分IVF部分ICSI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IVF)失败患者后续性治疗时行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以及 ICSI 治疗的结局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进行辅助生殖技术,选取前次 IVF受精失败(包括完全受精失败和受精低下即受精率为 0 和低于 25%),在随后周期中行 half- ICSI 治疗的 8 个周期作为研究组(后续性 half-ICSI组),同时因前次 IVF 受精失败在随后治疗周期采取全部卵行 ICSI 方法受精的16个周期(后续性 ICSI 组)的治疗结局作为对照组.结果 后续性 half-ICSI 组总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后续性 ICSI 组(51.79% vs 67.81%,P<0.01),后续性half-ICSI 组卵裂率、优胚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与后续性 ICSI 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率两组分别为 50%、25.0%,流产率分别为0、6.2%.后续 half-ICSI 组中 IVF 受精率显著低于 ICSI 的受精率(29.82% vs 74.55%)(P<0.001).结论 IVF 受精失败将影响后续性 IVF 治疗的受精率,但是 IVF受精失败并不是 ICSI 治疗的绝对指征,考虑到安全性,half-ICSI 治疗优于ICSI 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常规体外受精(IVF)完全受精失败和低受精随后周期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的临床结果。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5月,30例IVF完全不受精和12例IVF低受精不育夫妇分别在随后周期采取38个周期(A组)和17个周期(B组)ICSI治疗,同期因男性因素行第1周期ICSI治疗的281个周期作为对照(C组),比较三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三组间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A组的胚胎种植率为14.3%,明显低于B组和C组(29.5%和26.0%,P均〈0.05)。结论:IVF低受精患者在随后周期改行ICSI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IVF完全受精失败患者随后周期改行ICSI的胚胎种植率较低,表明其完全受精失败至少部分原因是由于卵子异常而导致胚胎发育潜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放大系统对不育男性患者的精子进行形态选择性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MSI),观察IMSI技术能否改善
因男性精液问题而不孕不育夫妇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82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将
行TESA(经皮睾丸穿刺抽吸精子术)获得的睾丸精子通过放大系统(×6600)挑选后行卵母细胞注射(IMSI组),2013 年1 月~
2014年11月共91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经TESA取精术后行常规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组);2014年1月~11月共44
例畸精子症患者行形态选择性包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IMSI组),2014年1月~11月共71例畸精子症患者行常规ICSI治疗(ICSI
组)。统计分析ICSI组和IMSI组患者的实验室结局和临床结局。结果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正常受精率IMSI组显著高于
ICSI 组(84.3% vs 77.0%)(P<0.05);ICSI 组的卵裂率95.5%,优胚率28.2%,囊胚形成率54.8%,种植率26.4%,临床妊娠率
47.3%,流产率14%,梗阻性无精子症IMSI组患者的卵裂率96.7%,优胚率29.2%,囊胚形成率54.3%,种植率32.3%,临床妊娠率
50.0%,流产率7.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畸精子症患者的正常受精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 组(68% vs 75.5%)(P<
0.05),囊胚形成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组(54.6% vs 67.9%)(P<0.05),ICSI组的卵裂率96.2%,优胚率27.6%,种植率28.2%,
临床妊娠率43.7%,流产率9.7%;IMSI组患者的卵裂率95.2%,优胚率27.1%,种植率30.7%,临床妊娠率43.2%,流产率10.5%,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精子经放大系统选择后行ICSI,正常受精率较传统ICSI有显著
性提高;畸精子症患者射出的精液标本经放大系统挑选后行ICSI,正常受精率、囊胚形成率较传统ICSI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短时体外受精(IVF)或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与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两种授精方式在首次助孕周期对预防IVF受精率低下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初次助孕周期中因存在精卵结合障碍高危因素而接受短时IVF(或短时IVF联合联合早期补救ICSI)或half-ICSI预防IVF受精率低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授精方式分为短时IVF助孕组(A组,n=192)和half-ICSI助孕组(B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受精情况、胚胎发育以及接受新鲜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为进一步分析受精情况,筛选A、B两组中IVF受精率低下周期(受精率≤30%)的患者,分别设为A1组(n=20)和B1组(n=9),比较A1、31两组的卵子受精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不存在过度ICSI(0.0% vs89.8%,x2=479.888,P<0.01).A组正常受精率低于B组(73.3% vs 79.6%,x2=14.780,P<0.01),但两组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以及接受新鲜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VF受精率低下周期中,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ICSI可提高正常受精率(A1组77.9%,B1组49.4%,x2=28.833,P<0.01).结论 相比half-ICSI,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ICSI可避免过度ICSI、提高IVF受精率低下周期的正常受精率,预防IVF受精率低下更加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time-lapse(延迟摄像)和传统形态学方法筛选IVF/ICSI胚胎的临床结局,评价time-lapse用于早期胚胎
观察和筛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个IVF/ICSI 周期的资料,根据胚胎的筛选方法,分为time-lapse monitoring 组(TLM
组)(n=68)和对照组(n=71),比较两组间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并根据女方年龄、受精方式进行亚组分
析。结果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66.2%、61.8%、47.1%;对照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
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7.9%、43.7%、30.3%;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相较于年龄≤30岁的患者,年龄31~35岁的患者利用time-lapse更能明显改善临床结局;利用
time-lapse能明显提高IVF周期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但对于ICSI和TESA周期,效果则不理想。结论使
用time-lapse动态监测胚胎并根据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对胚胎进行评价和筛选,与传统方法相比,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年
龄较大的(>30岁)或者是进行IVF周期的患者更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