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职业紧张因子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上海不同职业人群中抑郁症状现患状况,探讨不同职业紧张因子与抑郁症状间的关联。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选择教师、生产性外企员工、行政管理与研究人员、服务性外企员工、交通警察、社区卫生服务员工与物业管理人员共7种不同职业人群,运用简明职业紧张问卷和流行病学研究用抑郁量表进行调查,由调查对象自主完成问卷。运用Logistic回归与层次多元回归分析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301份,抑郁得分均分为16.83±8.63,抑郁症状阳性率为46.2%。不同年龄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间抑郁得分与抑郁症状阳性率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拥有个人业余爱好可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OR=0.63,95%CI=0.48~0.82)。高社会支持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子OR=0.38(95%CI=0.25~0.55);高内在投入和高付出回报失衡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子,OR分别为2.72(95%CI=1.76~4.21)和2.77(95%CI=1.09~7.05)。付出-回报失衡模式比工作要求-自主模式在预报抑郁症状具有更大的效能。结论付出回报失衡、高内在投入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与拥有业余爱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甘军  王伟  廖爱苗  张本忠 《职业与健康》2023,(8):1035-1039+1045
目的 了解某部文职人员付出-回报失衡及职业倦怠现状,探讨两者间关系,为应对文职人员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3—4月采用中文版付出-回报失衡量表(effort 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ERI)、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GS)对随机抽取的某部280名文职人员进行测评,发放调查问卷280份,有效问卷为270份,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付出-回报失衡模式下某部文职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48.15%文职人员处于付出-回报失衡状态,付出、回报和超负荷维度得分为(18.70±4.46)、(34.90±5.19)和(18.15±4.23)分,职业倦怠检出率为82.96%,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为(13.14±6.41)、(13.34±6.15)和(19.46±6.36)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付出维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维度呈正相关(r=0.073、0.328,均P<0.01);回报维度与情感耗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为促进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三家医院的1 545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应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职业倦怠通用量表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对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水平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以职业紧张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为中介,抑郁症状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1 545名医务人员平均年龄(34.2 ±8.8)岁,平均岗位工作时间(7.6 ±6.8)年。其职业紧张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3.0 ±0.8)分、(3.9 ±0.6)分、(2.5 ±0.8)分,付出-回报失衡指数平均得分为0.8 ±0.4,检出付出-回报失衡模式高职业紧张308人,检出率为19.9%;职业倦怠得分为(1.8 ±1.1)分,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工作成就感各维度得分分别为(2.2 ±1.6)分、(1.5 ±1.4)分、(4.4 ±1.5)分,检出有职业倦怠感133人,检出率为8.6%;抑郁症状得分为(7.8 ±4.5)分,检出有抑郁症状者391人,检出率为2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得分与职业紧张的付出、内在投入维度以及抑郁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rs=0.412、0.542、0.667,P < 0.01);抑郁症状得分与职业紧张的付出、内在投入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s=0.436、0.542,P < 0.01),与职业紧张的回报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s=-0.514,P < 0.01)。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显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对抑郁症状变化解释量分别为33.2%和13.9%。
  结论  广州市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对其抑郁症状具有直接作用;职业倦怠作为职业紧张的负面结果,在职业紧张影响抑郁症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减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情况,并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青浦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0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和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分别对社区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状况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 回收完整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96.95%。存在职业紧张的医务人员为54人(占12.14%),存在职业倦怠的医务人员为328名(占73.71%)。存在职业紧张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其情感衰竭、消极怠慢和专业低效能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无职业紧张状况者(P < 0.01)。MBI-GS问卷各维度(专业低效能感、情感衰竭、消极怠慢)和ERI问卷中的付出、内在付出维度以及职业紧张程度呈正相关(r=0.27~0.59,P < 0.01),和回报维度呈负相关(r=-0.47~-0.29,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高(OR=1.71,P < 0.01)、工龄短(OR=0.97,P < 0.01)、职业紧张程度高(OR=39.70,P < 0.01)和内在付出得分高(OR=1.16,P < 0.01)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
结论 青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较为严重,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应针对影响职业倦怠发生的人口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职业紧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制鞋工人职业应激与工作疲竭感的关系。[方法]以制鞋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职业应激调查问卷、工作疲竭感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评分高于男性;低工龄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工作疲竭感评分高于高工龄组;未婚组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和工作疲竭感评分高于其他组。职业紧张各因素与工作疲竭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工作疲竭感与技能、主管支持、同事支持呈负相关;工作疲竭感与决策权呈负相关;人格解体与主管支持呈负相关;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工作疲竭感与工作心理需求、外在付出、内在投入呈正相关;个人疲竭感与回报呈负相关。工作疲竭感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贡献因素为付出与回报比、内在投入;负面影响因素为工作自主和社会支持。[结论]职业应激对工作疲竭感具有一定影响,社会应关注农民工生存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职业应激所导致的工作疲竭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业倦怠和付出—回报失衡情况,为改善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芜湖市16所二级医院、5所三级医院50名专职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问卷(CMBI)和付出—回报失衡(ERI)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不同工作模式下职业倦怠3个维度得分的差异。结果发放调查问卷50份,有效回收46份(3人未及时给予回复,1份问卷不合格),有效回收率为92.00%。芜湖市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为91.30%,中、重度职业倦怠者占43.48%;有89.13%的专职人员处于付出—回报失衡模式(ERI指数1),69.57%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不同学历、从事医院感染年限的专职人员情感耗竭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婚姻状况、学历、医院级别、月收入水平的专职人员人格解体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医院级别的专职人员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付出—回报失衡、超负荷工作状态的专职人员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维度得分均高于付出—回报平衡者和非超负荷者(均P0.05)。结论芜湖市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队伍职业倦怠、付出—回报失衡情况较严重,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职业人群中工作疲竭感的影响因素。方法以456名教师与外企员工为研究对象,问卷评估工作疲竭感,同时运用工作要求-自主模式与付出-回报失衡模式问卷评估职业应激程度。运用层次多元回归分析工作疲竭感与个体拓征和职业应激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工作疲竭感3个维度情感耗竭得分为19.70±8.92,人格解体得分为11.95±4.45,个体成就感降低得分为28.10±10.08。职业应激对工作疲竭感的3个维度影响不同。工作要求、工作付出、内在驱动均对情感耗竭呈正向作用,而工作自主性对情感耗竭呈负向作用。人格解体受个体的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明显影响;同时工作自主程度、工作回报及内在驱动影响人格解体得分。个人成就感得分与受教育程度及社会支持关系密切。结论工作疲竭感的预防需要降低职业应激程度,同时关注个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业倦怠和付出-回报失衡情况,为改善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芜湖市16所二级医院、5所三级医院50名专职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问卷(CMBI)和付出-回报失衡(ERI)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不同工作模式下职业倦怠3个维度得分的差异。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50份,有效回收46份(3人未及时给予回复,1份问卷不合格),有效回收率为92.00%。芜湖市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为91.30%,中、重度职业倦怠者占43.48%;有89.13%的专职人员处于付出-回报失衡模式(ERI指数>1),69.57%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不同学历、从事医院感染年限的专职人员情感耗竭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婚姻状况、学历、医院级别、月收入水平的专职人员人格解体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医院级别的专职人员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付出-回报失衡、超负荷工作状态的专职人员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维度得分均高于付出-回报平衡者和非超负荷者(均P<0.05)。结论 芜湖市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队伍职业倦怠、付出-回报失衡情况较严重,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高原作业是否为钻探人员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为降低高原作业者职业紧张情况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调查某钻井公司76名高原作业钻探人员和118名非高原作业钻探人员,利用t检验和χ2分析比较两组间基线数据的差异,用卡方分析确定混杂因素,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衡量高原作业因素的影响。结果 高原作业组ERI问卷平均得分为(1.31±0.21),高原作业组中有73.68%员工处于职业紧张状态;对照组员工ERI问卷平均得分为(1.18±0.37),有66.95%的员工处于职业紧张状态。两组间ERI得分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原作业”对职业紧张影响所对应的OR值为2.029(95%CI:1.481~3.248),职业紧张的其他影响因素为“工龄”(OR = 0.917,95%CI: 0.867~0.969)、“学历”(OR = 1.227,95%CI: 1.149~1.785)与“运动习惯”(OR = 0.724,95%CI: 0.510~1.078)。结论 高原作业组职业紧张程度高于对照组,高原作业是钻探作业人员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影响因素设置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降低职业倦怠提供参考。方法 付出-回报失衡(ERI)量表及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对南通市5家二级以上医院和3家乡镇卫生院525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层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52.00%的医务人员处于付出-回报失衡工作模式(ERI>1),40.19%处于超负荷状态;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为(2.34±0.82)分,其中情绪衰竭维度为(2.36±1.19)分,情感疏远维度为(2.00±1.23)分,成就感维度为(2.64±1.31)分,14.29%的人没有职业倦怠,77.90%的人有轻中度职业倦怠,7.81%的人有重度职业倦怠。多因素分层回归分析表明,付出回报失衡增加了情绪衰竭(β = 0.28)和情感疏远(β = 0.28);超负荷工作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情绪衰竭(β = 0.33)和情感疏远(β = 0.14),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成就感(β = -0.18)。结论 付出-回报失衡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医院应设计科学的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佛山市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665名女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紧张量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患者健康问卷对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水平进行调查。结果女工付出-回报失衡(ERI)指数中位数(M)为0.80,ERI模式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28.6%;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得分M分别为35.0和8.0分,职业倦怠感检出率为7.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2.8%。偏相关分析显示,女工职业倦怠得分与职业紧张的付出、内在投入维度以及抑郁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职业紧张的回报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1)。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对抑郁症状变化解释量分别为7.4%和7.7%。结论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之间具有某些中介作用,降低其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水平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城市男性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对其身心健康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职业倦怠在其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某城市中心城区随机抽取30~65岁的1133名男性职工进行横断面调查,用哥本哈根社会心理问卷(COPSOQ)、哥本哈根倦怠问卷(CBI)、以及SF-8分别测试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健康功能,运用中介分析研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工作压力的增加与男性职业人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下降有显著性关联(P〈0.01),并可见明显的剂量一反应关系;职业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下降分别起到了15.08%和23.84%的间接效应。结论工作压力对男性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不利影响,职业倦怠部分中介了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13.
Burnout and occupational stress in nur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psychosocial work environment of health care workers, since they are both at high risk of burnout, role conflict and job dissatifaction. Burnout, as a type of prolonged response to chronic job-related stress,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health care settings, where staff experience both psychological--emotional and physical stress. OBJECTIVES: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a sample of 120 nurses employed in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and the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of two major hospitals in Messina, Italy. METHODS: Three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administered: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to estimate the job stress level, 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to measure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the Comrey Personality Scale to identify majo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erence regarding the burnout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under study, with a higher burnout level in the Medical Oncology staff with respect to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taff. The latter group also showed a higher occupational stress compared to the second group, with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regarding "stress sources", coping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cerning the CPS results, som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for burnout syndrome, were found in the Medical Oncology staff. CONCLUSIONS: The study result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psychosocial 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burnout,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psychosomatic health in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reduce a burnout risk, the Authors suggest improving the psychosocial work environment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社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1年10月—2022年1月,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潍坊市384名社区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职业倦怠量表(MBI)、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社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分别为:(45.86±18.12)、(27.07±6.43)、(13.44±3.04);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 = - 0.29,P<0.05)(r = - 0.30,P<0.05)。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 = 0.93,P<0.05);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社区医护人员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总效应值为 - 0.313。结论 在自我效能感作用下,社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职业倦怠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社区医护人员的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在社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事业单位管理者和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事业单位管理者和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管理者、高校教师等1250名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性的人格解体和职业倦怠得分均高于女性;不同民族职业倦怠得分无明显差异;年轻人、工作早期、低收入、低学历和未婚者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内控、积极应对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职业应激、外控、心理控制、消极应对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影响职业人群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学特征(低年龄、低工龄、低收入、低学历和未婚)、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应激,其中职业应激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职业应激可以直接导致职业倦怠,同时又受到心理控制等调节变量的影响对职业倦怠产生间接作用.结论 职业倦怠随着职业人群人口学特征的不同而有差异,同时受到心理控制等变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750名女工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65份,有效回收率为88.67%。采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调查其职业倦怠水平,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紧张量表》评估其职业紧张水平。组间比较用Mann-W...  相似文献   

17.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examine dimensions of job satisfaction,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general health of a sample of 123 mental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psychiatric nurses and nursing assistants, and smaller professional groups such as social workers, occup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and psychologists) employed at a large Canadian psychiatric hospital. Psychiatric nursing assistants exhibit mor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job-related stress (less job satisfaction, greater occupational burnout, greater incidence of negativ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stress) relative to the other professional groups in the sample. This may be linked with their position within the hospital organization (having less authority and professional autonomy relative to the other groups), affecting their ability to cope with job-related problems and stresses experienced by all direct care workers. We examine attitudes of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towards organized support groups at the hospital, which could provide one forum for the open discussion (and potential resolution) of job-related stresses and problems experienced in hospit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煤矿接尘工人生存质量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相互关系。方法调查山西省7个煤矿2 058名煤矿接尘工人,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价其生存质量,职业倦怠量表评价倦怠感,职业紧张量表评价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度以及应对情况,运用SPSS 13.0和AMO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描述各变量间相关程度,路径分析构建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倦怠和个体应对均与生存质量有直接作用(P<0.001),随着煤矿工人职业任务的加重,个体紧张增强,倦怠感加重,使得生存质量降低(b=-0.38;b=-1.31;b=-0.68);同时个体应对增强又能够使得生存质量得以提高(b=0.97)。个体紧张、倦怠和个体应对又是职业任务与生存质量的中间调节作用。职业任务的加重,使得个体紧张度增加(b=0.25)、倦怠感增强(b=0.09),从而降低生存质量;个体紧张的增加同时也使得倦怠感增强(b=0.32);而个体应对能力强则可以降低个体紧张度(b=-0.15)与倦怠感(b=-0.28),从而提高生存质量。结论煤矿接尘工人职业任务、个体紧张、个体应对以及职业倦怠均与其生存质量有密切关系。关注煤矿接尘工人,积极改进作业环境,降低工作强度,增加人文关怀,提升应对能力,有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95.9%的卫生人员都感到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有明显的工作倦怠感的占相当比例(83.8%);工作满意度调查中有超过半数(58.1%)的卫生人员为"基本满意"。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结论卫生人员的工作压力需要一定缓解;卫生人员的工作倦怠需要有效干预;卫生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