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板蓝根的红细胞凝集活性成分。方法 对板蓝根药材进行系统化学部位分离,采用红细胞凝集活性检测法探讨各化学部位的抗病毒活性;针对活性最强的部位建立10批不同产地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生物测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 板蓝根正丁醇萃取部位对家兔红细胞的凝集作用最强;谱效相关性研究发现2号、11号共有峰(保留时间分别为7.23、43.00 min)的相对峰面积所占比例越大,样品的凝集作用也越强。结论 2号、11号峰可能为板蓝根抗病毒作用的特征峰,所建立的板蓝根HPLC特征图谱与药效作用的关系,可为建立“指纹图谱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黄连为对象探讨中药谱效关系研究新方法。方法 建立优化基于ATP生物发光的微量抑菌检测方法,与微量稀释法抑菌结果进行相关性考察。以所建立的抑菌检测方法检测黄连抑菌活性,整合黄连的化学与抑菌活性图谱,探讨黄连化学组分与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建立的基于ATP生物发光抑菌检测法与微量稀释法相关性良好,分别检测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得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998和0.957。黄连谱效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黄连中除主要有效成分黄连素外,还可能含有微量高效抑菌成分。结论 基于ATP生物发光的抑菌活性检测方法适用于中药抑菌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为中药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止痹痛巴布剂体内外透皮给药的相关性。方法 体外试验采用单室扩散池,HPLC法检测接受池中青藤碱的质量浓度;体内试验检测大鼠的血药水平,采用W-N法计算累积吸收质量浓度。对体外累积透过质量浓度与体内累积吸收质量浓度进行线性回归。结果 回归方程为Y=0.097 24 X+0.323 91,r=0.955 1,体内外相关性非常显著(α=0.001)。结论 此方法可用于评价透皮给药系统体内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虾青素 (astaxanthin, AST) 对碘海醇 (iohexol, I) 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 (NRK-52E) 分为空白对照组 (Control组)、溶剂对照组 (DMSO组)、碘海醇组 (I组)、虾青素预处理组 (AST组)、虾青素和尼克酰胺共处理组 (AST+NA组)、尼克酰胺 (nicotinamide,NA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 (MDA) 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 (ROS) 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SIRT1、PGC-1α和NRF1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碘海醇培养的NRK-52E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MDA和ROS水平升高,SIRT1、PGC-1α和NRF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 (P<0.05)。与I组比较,AST预处理组细胞增殖活性增加,MDA和ROS水平下降,SIRT1、PGC-1α和NRF1蛋白表达上调 (P<0.05)。在AST组基础上给予SIRT1抑制剂后,逆转了以上AST的保护作用。与AST+NA组比较,NA组细胞活性下降,MDA和ROS水平升高,SIRT1、PGC-1α和NRF1蛋白表达增加 (P<0.05)。结论 虾青素通过减少MDA和ROS水平,调控SIRT1/PGC-1α/NRF1信号通路缓解碘海醇诱导的NRK-52E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板蓝根Isatidis Radix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管碟法,以抑菌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检测板蓝根总提取物、总有机酸部位、总生物碱部位、总核苷部位、总蒽醌部位对大肠杆菌AG100A的抑制作用,确定抑菌活性最强部位后,建立10批不同产地板蓝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峰面积与抑菌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对大肠杆菌AG100A的抑菌作用最强,对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有共有峰21个,与抑菌作用关系密切的6个共有峰分别为2、10、16、18、20、21号,其中10、18号分别为水杨酸和苯甲酸。结论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苯甲酸、水杨酸等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星形胶质原性蛋白(S100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新生儿窒息(NA)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NA患儿的病历资料,按照不同窒息程度分成轻度窒息组92例与重度窒息组28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此外,对120例NA患儿进行头颅CT检查,按照头颅CT检查结果分成头颅CT正常组57例与头颅CT异常组63例,比较两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与NA后脑损伤的相关性。对所有NA患儿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将其按照随访结果分成预后良好组88例与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结果 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新生儿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P <0.05)。NA患儿头颅CT异常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高于头颅CT正常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6、HMGB1、S100B、NSE水平与NA后脑损伤均呈正相关(rs =0.428、0.442、0.385和0.430,均P <0.05)。NA后脑损伤预后不良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结论 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与NA程度及NA后脑损伤密切相关,可能作为NA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硫酸化人参皂苷(sGS)抗新城疫病毒的活性。方法 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sGS,红外光谱仪对sGS结构进行分析,MTT法检测硫酸化修饰前后人参皂苷(GS)预先给药、接种病毒后给药、与病毒同时给药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抗新城疫病毒活性。结果 硫酸化修饰后人参皂苷在1 144、807 cm?1有2个特征吸收峰,表明硫酸基已经和糖链结合成酯。预先给药或病毒接种后给药,加入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GS和sGS的CEF培养液的 A570值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且GS与sGS的抗病毒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GS和sGS与病毒同时给药,两药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A570值也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且sGS的最大病毒抑制率显著高于GS。结论 GS经硫酸化修饰后可提高其抗新城疫病毒活性,主要表现为提高其直接杀灭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板蓝根抗内毒素有效成分水杨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测定不同产地板蓝根药材中水杨酸的量。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 mm×4.5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22∶78);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7 nm;柱温为30 ℃。结果 水杨酸在0.081 2~0.975 4 μ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8 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1%,RSD为2.30%(n=9)。结论 本方法简便,重现性好,为评价板蓝根药材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不同产地的板蓝根药材水杨酸的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表达NKG2D、NKG2A及胞内颗粒酶B的水平,并且分析它们与疾病活动度(DAS28)的相关性。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RA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NK细胞、NKG2D+NK细胞、NKG2A+NK细胞以及颗粒酶B+NK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它们与DAS28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6);NKG2D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2),且NKG2D的表达水平与DAS28评分呈负相关(P<0.05);NKG2A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7),且与DAS28评分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34),但与DAS28评分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活化性受体NKG2D以及胞内颗粒酶B表达的异常降低可能导致NK细胞杀伤活性的损伤,不能有效杀伤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促进了RA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位于非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 β-synthase,CBS)区域的PRKAG2基因G100S突变对小鼠心肌细胞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源PRKAG2(G100S)转基因小鼠模型,分别随机选取N4代4周龄、12周龄的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各6只,用磷酸化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心肌细胞中AMPK活性,比较转基因小鼠与同窝野生型小鼠AMPK活性的差异,并观察随着周龄的增长转基因小鼠AMPK活性的变化。结果 4周龄和12周龄的转基因小鼠心肌细胞中AMPK活性均低于同窝野生型小鼠(0.042±0.013 vs 0.063±0.013,0.032±0.008 vs 0.062±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04)。12周龄和4周龄的转基因小鼠心肌细胞中AMPK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结论 PRKAG2基因G100S突变可导致转基因小鼠心肌细胞AMPK活性下降,而且AMPK活性并不随着转基因小鼠周龄的增长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质板蓝根和大青叶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研究板蓝根和大青叶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方法:选用鸡胚法分别考察各15个种质的板蓝根和大青叶对甲型流感病毒(A1京防86-1)的抑制作用。结果:血凝滴度实验表明,在对甲型流奇形怪状现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3方面大多数板蓝板和大青叶有效,但各种质药样品抗病毒活性的有无及强度有明显差异。结论:在保证药材来源可靠的前提下,证明了板蓝根和大青叶确具抗病毒作用,并为药材种质的优选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客观有效的评价黄芩内在质量的新模式。方法 广泛收集代表性黄芩样品,制备各样品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HPLC色谱指纹图谱及抑菌效果,并用数学方法将指纹图谱数据与抑菌率关联。结果 由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20批黄芩验证样品的抑菌率值与实验测得值的偏差率全部在10%以内,其中15批样品的偏差率在5%以内。结论 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基本能够实现通过指纹图谱数据对黄芩药材抑菌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黄芪提取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实时反映药效成分的溶出信息。方法 利用远程光纤流通池在线采集黄芪提取过程中提取液的近红外光谱,同时采集提取液样品,利用HPLC-MS方法测得提取液中黄芪皂苷II、异黄芪皂苷II、黄芪皂苷I和黄芪甲苷4种成分的质量浓度作为对照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4种成分及黄芪总皂苷的定量分析模型,将所建的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分析,实时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果 黄芪提取液中4种皂苷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7 6、0.964 0、0.857 1、0.981 6,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3 2,校正均方差(RMSEC)为5.94,内部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为0.976 6,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11.1。将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3个批次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论 利用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以黄芪总皂苷为检测指标,对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为黄芪提取过程的终点判断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归-红花药物组合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配比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物质基础与效应的相关性,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 利用中医方剂数据库归纳分析当归-红花配伍比例,并以此设计方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味药材煎液中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绿原酸、香豆酸量的变化。采用凝血时间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药效指标评价当归-红花配伍的药理效应。结果 获得应用频率前10位的当归-红花不同配比;HPLC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配伍红花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与同等生药量的单味药相比,当归配伍红花能延长凝血时间,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论 当归配伍红花具有合理性,有利于两味药材中芳香酸类成分的溶出,这与配伍后凝血时间延长、DPP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羌活种子。方法 在4 000~400 cm?1内测定羌活种子光谱吸收峰,应用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鉴别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种子。结果 运用系统聚类法,当聚类距离为15时,两种羌活可明显分为2类;运用SIMCA模式识别法,所建模型对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种子识别率分别达96%和97%,拒绝率均为100%,两者盲样检测准确率也在90%以上,所建模型可用于样品检测。结论 应用红外光谱法结合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鉴别羌活种子,该方法为鉴别羌活种子的来源及真伪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综合比较不同种植区九寨刀党质量,为九寨刀党种植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来源于九寨沟县不同种植区的38份九寨刀党样品的主要性状及化学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特征根累计贡献率达到85.604%的5个主成分;以主成分分析确定的主成分值为指标,采用组内连接聚类法对不同种植区九寨刀党质量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38份样品划分为4类。结论 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对不同种植区九寨刀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此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九寨沟县不同种植区九寨刀党质量差异较大,需要加快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葛根芩连汤中葛根和甘草对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在大鼠肝微粒体代谢的影响,探讨该复方配伍机制。方法 采用在体诱导-体外肝微粒体温孵方法,分别考察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甘草对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量。结果 温孵时间黄芩苷在0~90 min,汉黄芩苷在0~60 min,黄芩素在0~10 min,汉黄芩素在0~40 min呈线性消除。对照组各成分代谢速率大小顺序为: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苷。与对照组相比,葛根对汉黄芩苷、黄芩素的代谢具有抑制作用,对黄芩苷及汉黄芩素的代谢具有诱导作用;甘草对汉黄芩素的代谢具抑制作用,对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的代谢则呈现诱导作用。结论 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可以被大鼠肝微粒体代谢,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甘草对黄芩有效成分的代谢过程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