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联合抗肿瘤药物在预防后发性白内障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实验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及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仅注入甲基纤维素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所有实验的新西兰白兔前房使用高粘的粘弹剂爱维维持前房。5分钟后用灌注液置换前房及晶状体囊袋内的粘弹剂。部分新西兰白兔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对动物进行1~12月临床观察并记录,对不同阶段进行晶状体囊膜组织和人工晶体病理学检查、晶状体囊膜组织平片检查及人工晶体电镜扫描。临床观察显示,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后2周出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和部分术眼有人工晶体前膜形成,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CO明显加重;对照组在术后1月发生不同程度PCO,而实验组临床观察12月,未见PCO发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实验组手术后1月出现前囊中央3mm直径外晶状体上皮细胞(1ens epithelialcells,LEC)、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性,核固缩,甚至细胞溶解,2个月后,LEC基本消失;空白对照组手术后1月开始出现LEC增生,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形成明显的soemeting环、晶状体后囊膜纤维化和囊袋皱缩;对照组手术后1月开始出现LEC和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性,核固缩,部分细胞溶解,但2个月后LEC开始增生,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晶状体后囊膜开始纤维化。晶状体囊膜组织平片检查表明,实验组晶状体囊膜光滑,染色均匀,未发现细胞及纤维化,而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晶状体囊膜欠光滑,污浊,表面可见LEC增生和纤维样组织形成。人工晶体电镜扫描显示,实验组人工晶体表面光滑,而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人工晶体表面可见巨噬样细胞和纤维附着,表面污浊。本结果表明,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杀伤LEC、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较单一抗肿瘤药物更可靠预防PCO的发生,晶状体囊膜组织平片技术不失为实验性评价PCO的有效方法之一。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可能为解决预防人类PCO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袋内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本科室收治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18例(651眼),术中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晶状体囊袋内分别注入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抗代谢药物的甲基纤维素溶液0.5 mL.所有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实验组155例(157眼)注入含有0.2 mg/mL丝裂霉素C(MMC)、12.5 mg/mL 5-氟尿嘧啶(5-FU)的甲基纤维素溶液;空白对照组173例(194眼)仅注入甲基纤维素溶液;MMC对照组145例(151眼)注入含有0.2mg/mL MMC的甲基纤维素溶液;5-FU对照组145例(149眼)注入含有12.5 mg/mL 5-Fu的甲基纤维素溶液.5 min后用灌注液置换晶状体囊袋内的药物并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术眼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生长情况,眼内压变化及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情况,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情况无明显差异,术前后眼内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6个月及以上的患者中,实验组、空白对照组、MMC对照组、5-FU对照组患者晶状体前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11.83%(11/93)、57.65%(49/85)、50.60%(42/83)、52.63%(40/76),晶状体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3.23%(3/93)、20.00%(17/85)、10.84%(9/83)、14.47%(11/76),与其他各组比较.实验组晶状体前、后囊混浊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晶状体囊袋内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从而预防后发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3.
三氧化二砷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研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入手,探讨术中水分离时应用三氧化二砷对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 在兔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用1ml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2 μmol/L、4 μmol/L、8 μmol/L)在晶状体囊袋内进行水分离,使其直接短暂作用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术后随访12周,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观察眼内压变化及角膜内皮细胞差异,检测术后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对三氧化二砷抑制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2周用药组兔眼未出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eation,PCO).术后4周用药组兔眼的PCO明显比对照组眼轻,且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减轻.中、低浓度组兔眼的术后炎症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元明显差异;高浓度组兔眼术后早期出现轻微的毒性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对照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较用药组明显.结论 ①在活体兔中,三氧化二砷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可延缓和防止PCO的形成;②三氧化二砷对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③兔晶状体囊袋内应用2~8 μmol/L的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剂量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兔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时的配合和术前,术后的处理。方法:采用健康兔30只,随机取 只眼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手怵中的乳化功、时间、负压等参数进行统计,结果:30只兔眼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乳化平均功率22%,平均时间2分08秒,瓶高140cm,负压250mmHg,吸皮质负压550mmHg,瓶高60cm,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20D,结论:兔眼可以作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向超声乳化吸出术过渡以及研究后发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但该手术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5.
囊袋收缩综合征是白内障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囊袋植入手术后,晶状体前囊纤维化、囊袋收缩、撕囊区面积缩小的一种综合征,可引起人工晶体位置偏移[1-3]。本文报道一例因囊袋收缩综合征而导致的人工晶体脱位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右眼前有黑影飘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研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入手,探讨术中水分离时应用儿茶素对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用1m l不同浓度的儿茶素(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在晶状体囊袋内进行水分离,使其直接短暂作用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术后随访8周,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观察眼内压变化及角膜内皮细胞差异,检测术后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对儿茶素抑制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2周用药组兔眼未出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术后4周用药组兔眼的PCO明显比对照组眼轻,且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减轻。中、低浓度组兔眼的术后炎症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高浓度组兔眼术后早期出现轻微的毒性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对照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较用药组明显。结论:①在活体兔中,儿茶素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可延缓和防止PCO的形成;②儿茶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③兔晶状体囊袋内应用50-200μmol/L的儿茶素对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丝裂霉素C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及对兔眼的毒性作用,为临床上先天性白内障及青少年发育性白内障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以免艰为模型,取加只新西兰家兔在常规手术显微镜下行晶状体囊外摘除后分别注入0.02%丝裂霉素C0.15ml,然后观察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及晶状体后囊混浊变化.并结合观察术后病理学和电镜结构变化。结果10只兔眼注入丝裂霉素C后1周炎性反应比对照组稍重,有轻度的房水混浊,内皮无明显水肿;3—5周后房水清晰,后囊膜明显比对照组清晰。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时照组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而用药组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并且对角膜无明显毒性作用。丝裂霉素C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核固缩等.电镜观察发现用药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染色质靠边聚集、包膜完整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结论丝裂霉素C能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且对兔眼毒性小,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为以后开展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及青年性白内障时预防后发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目前已开始初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刘刚 《中原医刊》2007,34(8):27-28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TR)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12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连续环行撕囊后植入CTR,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若晶状体半脱位〉1/2需植入固定孔型CTR,将CTR固定孔上的聚丙烯线固定于悬韧带离断一侧板层巩膜壁上。结果所有植入的人工晶体均位于正位。术后随诊3~9个月,矫正视力0、1~0.4者4眼,0、5~0.8者5眼,〉0.8者3眼。结论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保持囊袋的完整,便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防止人工晶体的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黄洪强  陈保安  廖飞 《广西医学》2004,26(6):823-824
目的 比较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 2种不同的截囊方法的术中术后效果。方法 将 14 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72例 82眼 ,采用开罐式截囊白内障囊外摘除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B组 6 8例 74眼采用信封式截囊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 12~ 2 4月 ,比较 2组视力恢复情况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A组囊袋放射状撕裂 6 3眼 ,占A组的 76 % ,术中B组囊袋放射状撕裂 37眼 ,占B组的 5 0 % ,2组比较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A组后囊膜破裂6眼占 7 3% ;B组后囊膜破裂 4眼占 5 4 % ,2组比较P >0 0 5 ,无显著性差异。A组人工晶状体固定于囊袋内 5 9眼 ,占A组的72 % ,B组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 6 5眼 ,占B组的 88% ,2组囊袋内固定率比较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 1周视力无显著性差异 ;术后 12~ 2 4个月视力 :≥ 0 5者A组 5 1 2 2 % ;B组 85 14 % ,2组术后远期视力比较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信封式截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优于开罐式截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瘘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分为丝裂霉素C组、5-氟尿嘧啶组和对照组。丝裂霉素C组在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瘘术中局部应用0.4mg/ml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组在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瘘术中局部应用50mg/ml5-氟尿嘧啶;对照组仅行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瘘术,术中不用抗代谢药物;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泪道通畅情况,鼻内窥镜下测量造瘘口面积,检查鼻腔结构恢复情况。结果(1)丝裂霉素c组35例39眼,治愈38眼,治愈率97%;5-氟尿嘧啶组30例33眼,治愈30眼,治愈率87%;对照组30例34眼,治愈26眼,治愈率76%,用抗代谢药物组的治愈率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丝裂霉素c组与5-氟尿嘧啶组在术后造瘘口面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瘘术中局部应用抗代谢药物能有效减少术后造瘘口闭锁,提高手术治愈率,可作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应用丝裂霉素c效果优于5-氟尿嘧啶。  相似文献   

11.
髓室核固位体的烤瓷冠修复磨牙牙体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利用髓室核固位体修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金属烤瓷冠的五年临床治疗效果,确定该种修复方法的适应范围及探讨常见的失败原因.方法:选择牙冠大面积破坏并经完善牙髓治疗的磨牙108例,利用磨牙的髓室作为主要的固位型,制作核,在此基础上制作金属烤瓷全冠,分别在6月、5年定期观察.结果:108例磨牙残冠利用髓室核固位进行全冠修复,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良好,仅7例出现修复体脱落.结论:髓室核固位可以满足临床上磨牙大面积缺损的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从而大大减低了临床操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对于医院图书馆而言,传统医院图书馆不会消失且会长期存在下去;数字图书馆作为传统医院图书馆的补充,两者将共存互补,共同发展;医院图书馆将以复合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特点,以及与老年人AMI的不同之处.方法 对126例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青年人AMI 46例;老年人AMI 80例.收集病史资料,包括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心血管家族史,入院后记录血生化(血糖、血脂)、血压以及并发症(心功能、心律失常),急诊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青年组男性发病率为93.48%,明显高于女性的6.52%,吸烟率为95.65%,冠心病家族史为19.57%,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80.0%及6.25%;老年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病率为65.0%及46.25%,明显高于青年组的45.65%及23.91%;青年组心功能Ⅰ级者占58.7%,明显高于老年组的22.5%,而Ⅲ级者青年组占6.52%,明显低于老年组的30.0%;青年组单支病变发生率为54.35%,明显比老年组的12.50%增多,三支病变少于老年组的57.50%;冠脉痉挛青年组为10.87%,高于老年组的1.25%.结论 青年AMI男性高发,有吸烟史、高脂血症史易发生,尤其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单支病变较多,并发症少,预后较老年组好.  相似文献   

18.
叶敏英 《中国病案》2006,7(2):23-24
随着我国病案管理事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管理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必须清楚的看到管理人员素质,工作环境,硬件设备,组织管理行政结构均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提出些看法与建议,以便提高病案信息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时行阑尾根部结扎的两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我科213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资料,分为推结器结扎组101例,直接结扎组112例,分别使用推结器与直接使用可吸收线结扎阑尾根部,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213例全部顺利完成,无需中转开腹。推结器组与直接结扎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2.73±5.68)min和(46.09±7.12)min(P〈0.01),平均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或者排气时间分别为(26.74±3.77)h和(26.59±3.70)h(P〉0.0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3.83±0.93)d和(3.88±0.85)d(P〉0.05),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平均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或者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使用推结器结扎阑尾根部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与使用可吸收线直接结扎同样安全。  相似文献   

20.
王战胜 《中原医刊》2006,33(11):27-29
目的分析豫东地区儿童死亡原因及变化,以加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2月2863例死亡儿的临床资料及死亡因素。结果婴儿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数的74.4%,新生儿占总死亡数的51.9%。男女之比为1.21:1。死亡病因中新生儿疾病占总死亡的51.9%,其中早产、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感染性疾病占总死亡的25.9%,其中肺炎、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见;其他类疾病占总死亡的22.2%,其中意外、先天畸形、肿瘤多见。早产、意外、肿瘤死亡率逐渐上升,败血症、肺炎死亡率却呈下降趋势。结论新生儿疾病近年已成为豫东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加强新生儿疾病的防治是降低豫东地区儿童死亡率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