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龄老年人白内障术后不良视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致8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术后不良视力的原因。方法 收集并分析了58例80岁以上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视力〈0.3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寻找其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眼病。结果 本组视力不良病例中,20例是老年性黄斑变性,26例为视神经萎缩,黄斑囊样水肿5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种,黄斑裂孔2例,高度近视1例。结论 视神经萎缩与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引起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白内障术后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白内障的术后视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着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大部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均可获得满意视力。然而,不同年龄组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视力存在差别,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往往欠佳,本文统计分析我科1200例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 05 6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术中51例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4.8%,全部行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5例囊袋内固定植入,42例睫状沟固定植入和4例DGR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法植入.术后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3者46例(90.2%);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05,低于0.3者4例(7.8%);矫正视力低于0.05者1例(2.0%).结论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抗代谢药物在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PCO)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实验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及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仪注入甲基纤维素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部分动物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对动物进行1~12个月临床观察,对不同阶段进行晶状体囊膜组织和人工晶体病理学检查、晶状体囊膜平片检查及人工晶体电镜扫描。结果 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后2周出现后囊膜混浊,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CO明显加重;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发生不同程度PCO,而实验组观察12个月,未见PCO发生。结论 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杀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较单一抗肿瘤药物更可靠预防PCO的发生。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可能为解决预防人类PCO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中置可拆除缝线的临床疗效和拆线时机的选择。方法 :2 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 ,部分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术中均以Shin法置可拆除缝线 ,观察记录术后视力、眼压、滤泡、前房和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 15例形成功能性滤泡 ,占 6 8 18% ,接近一般小梁切除术。共 8眼出现不同程度的浅前房 ,未作治疗均在 3周内恢复至正常深度 ,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三联手术中应用可拆除缝线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上方与颞侧切口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不同部位切口的疗效和技术。方法 :对老年性白内障 76眼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采用上方与颞侧巩膜隧道切口 ,行 7.0mm弦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 6 .5mm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颞侧切口组 37眼术后 35眼 (94 .6 % )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上方切口组 39眼中 34眼(87.2 % )产生逆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即全部病例中 90 .8%出现逆切口的角膜散光变化。上方切口组早期角膜散光绝对值大于颞侧切口组 (P <0 .0 5 )。随术口愈合散光度数逐渐减少 ,两组间的角膜散光差异也减少 ,术后 3月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两组间的各期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的上方与颞侧的切口在视力和角膜散光控制上远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对大鼠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昆明山海棠中提取生物碱,并制备3种浓度的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将实验性葡萄膜炎Lewis大鼠80只随机分为A(生理盐水治疗组)、B(0.012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组)、C(0.02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组)、D(0.0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和E(典必殊滴眼液组)5组,每组16只大鼠,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3种不同浓度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及典必殊滴眼液点眼。各组于免疫后第9 d开始每天使用滴眼液点眼,于免疫后3、6、9、12、15、18、21、24 d每组各处死 2只大鼠,取4只眼球(n=4)行常规组织切片及HE染色;根据病理切片的炎症反应程度分为5级并按炎症反应程度给予相应评分;将各组评分结果进行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将各组大鼠炎症病理反应评分相比较,A组、B组和C组在各个时点均无显著差异;D组和E组自免疫后第15 d开始与前3组之间差异显著;D组和E组在各个时点的炎症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0.0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可有效抑制Lewis大鼠实验性葡萄膜炎眼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陈文俐 《重庆医学》2001,30(6):494-494
鼻出血在五官科占急诊量的相当大比例 ,对轻症患者易于有效治疗 ,对重症患者有时按常规的局部鼻腔填塞 ,全身用止血剂等 ,仍有阵发性渗血。我院自 1 992年以来 ,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小剂量氯丙嗪肌注患者 3 2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重症患者 ,凡出血量总计大于1 0 0ml者 ,1d内反复出血 3次以上已有 3d发作者 ,检查见患者疲乏 ,神经紧张 ,脉搏 >90次 /min ,收缩压高于正常 4kPa或高血压患者。年龄 1 6~ 70岁 ,男 2 0例 ,女 1 2例。取对照组 2 9例 ,年龄 1 7~ 65岁 ,男 1 8例 ,女 1 1例 ,相同病…  相似文献   
9.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型急性前葡萄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型急性前葡萄膜炎(DAAU)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我科在1999年1月至2003年3月进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I)组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I)组发生59例迟发型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PI组的DAAU发生率明显低于EI组(χ2=20.9,P<0.005);发病时间一般在术后3周左右;女性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糖尿病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或二期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发生率较高;眼前部检查发现晶体赤道皮质残留检出率在PI组明显低于EI组(χ2=7.92,P<0.005);治疗以局部及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部分患者辅助中药火把化根片治疗,甚至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患者1~2周内炎症完全消失,视力恢复良好,极少数患者病情迁延数月,甚至需行手术治疗。结论:白内障术后DAAU可能由自身晶体蛋白抗原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显著降低DAAU发生率。早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结合局部激素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顽固性、迁延性DAAU患者辅助中药火把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眼科住院行老年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力康复结果.方法收集近5年来3 850例眼科5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术后最终随访矫正视力,并按年龄分为4个组,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老年人白内障术后视力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年龄越大,其术后视力康复欠佳,大于80岁以上者,多数人的视力康复不太理想.结论老年人白内障术后视力康复的差异,可能与老年人眼底神经细胞的自然凋亡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