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性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针对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将其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142例与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9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检出142例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颈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59.41%。具有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OR=2.685,P=0.003;高血压史:OR=3.958,P=0.001;糖尿病史:OR=2.957,P=0.001;LDL-C:OR=1.936,P<0.001)。结论: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具有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及早实施临床早期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EH患者为EH组,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单纯EH组(n=40)与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n=42),选取血压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测EH组与正常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强度。结果:EH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越严重,斑块面积越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高(P<0.05);单纯EH组的颈动脉斑块大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内-中膜厚度小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EH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血压正常者,且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的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0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IMT及有无粥样斑块形成,并与15例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粥样斑块检出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1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直观了解颈动脉继样硬化程度,对临床诊治、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岳虹 《西部医学》2017,29(4):494-498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数量、形态及血流参数;选取同期72例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检出率为3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9%(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1.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6.1%(2=37.707,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80例,其中43例为单发斑块,37例为多发斑块。缺血性脑卒中面积越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越高(2=12.145,P<0.05);且颈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低于对照组(t=21.181,P<0.05),而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t=3.718, 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较高,颈动脉超声的血流参数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 强度曲线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联合Essen 卒中风险评分(ESRS) 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能。方法 选取2017 年8 月—2018 年12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第1 次缺血 性脑卒中发作患者134 例。对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时间- 强度曲线分析及Essen 评分。随访1 年, 以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反映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显影分级、增强强度值及联 合Essen 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复发组≥ 70 岁患者占比、ESRS 评分较未复发组高 (P <0.05)。两组斑块超声造影显影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斑块超声造影的峰值 强度及强度增强值较未复发组高(P <0.05)。显影分级[Ol ^ R=2.490(95% CI :0.897,6.913)]、强度增强值 [Ol ^ R=22.740(95% CI :6.673,77.487)] 和ESRS 评分[Ol ^ R=5.173(95% CI :1.677,15.953)] 是影响缺血性 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因素。Essen 评分、显影分级及强度增强值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AUC 为0.910,敏 感性为82.2%(95% CI :0.695,0.899),特异性为93.9%(95% CI :0.841,0.976)。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 强度 曲线联合ESRS 评分能够提高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在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1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组患者在发病1周内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按年龄和性别匹配1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所有对照组患者经CT或MRI排除缺血性卒中,并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超声评价包括斑块的大小、部位、回声、质地及其表面是否规则;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价包括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及斑块评价。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IMT分别为(0.946±0.185) mm和(0.863±0.1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动脉斑块参数中,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参数有斑块回声、斑块质地以及表面是否规则,而与斑块大小、斑块部位无相关性;病例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评分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和2,对照组分别为1和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参数中,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相关的指标是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而与斑块数量无相关性。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和4,对照组分别为2和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T、颈动脉斑块数量、颈动脉斑块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对诊断缺血性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9、0.677、0.704和0.805(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准确性最高。结论: 颈动脉斑块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客观指标,且后者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本院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85例,首先根据平板运动负荷试验的结果将资料分为有无心肌缺血2组,与其影响因素间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然后再分析其与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Crouse评分、室间隔及左室壁的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建立ROC曲线评估颈总动脉的IMT及斑块的Crouse评分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价值。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被发现是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OR=4.982,P=0.004),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动脉无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χ2=9.317,P=0.002);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室间隔及左室壁的厚度呈正相关(r=0.362,P=0.001;r=0.298,P=0.009),颈总动脉的IMT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r=0.231,P=0.045);以Crouse评分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肌有无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6±0.061,P=0.001;IM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2±0.061,P=0.006。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超声检查颈部血管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7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及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检者83例(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以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为研究组,以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或TIA患者96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两组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内一中膜(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评价斑块的位置、形态、回声、数量及大小。超声诊断两组颈动脉是否有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数量。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增厚、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球部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研究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累及66条,对照组累及20条,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累及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狭窄的血管数目比较无差异,累及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数日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回声、形状、部位、是否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的程度与数量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能更快、更准确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 n=30)和非复发组( n=70),探究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收缩压≥140mmHg、脑血管狭窄≥90%、斑块性质不稳定、积极降压治疗、无扩容治疗、无植入支架的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脑血管狭窄≥90%( OR=5.960,95%CI=1.985~12.896)、斑块性质不稳定( OR=4.614,95%CI=1.415~11.043)、积极降压治疗( OR=3.377,95%CI=1.303~8.754)是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狭窄≥90%、斑块性质不稳定、积极降压治疗是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50例脑梗死患者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结果27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斑块组CC+CT基因型频率为47.1%,稳定斑块组为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2.034,95%CI(1.204~3.436)];易损斑块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25.3%,稳定斑块组则为1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1.682,95%CI(1.087~2.603)]。TT基因型和CC+TT基因型CCA的IMT分别为(1.06±0.08)mm和(1.13±0.08)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44,P<0.05)。结论PDE4D基因SNP8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浙江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斑块易损和CCA IMT增厚的遗传易患性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明文剑 《中国医药导报》2012,(31):104-105,11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分为两组,9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DM组和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DM+EH组;另选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硬化斑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狭窄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DM+EH组及DM组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DM+EH组颈动脉IMT均高于DM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DM+EH组、DM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DM+EH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③DM+EH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的检出率DM+EH组及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的早期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胆红素和尿酸的关系。方法:177例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分析两组间胆红素和尿酸的差异。结果:斑块组血尿酸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尿酸均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大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动脉粥样斑块的定义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mm。分组情况:①以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②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结果:①55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与140例无斑块者相比,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年龄、SBP、DBP、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122,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546,P=0.015)、C-FPWV(OR=1.074,P=0.03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前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增高,而大动脉弹性则明显降低。结论:①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动脉弹性减低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②高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大动脉弹性降低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独立作用。③高血压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大动脉弹性下降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组,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组(斑块组)9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增厚组(增厚组)61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63例,对照组61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浆中IL-17浓度,比较血浆IL-17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结果(1)血浆IL-17水平在斑块组为(401.850±111.137)pg/ml、增厚组为(272.018±82.373)pg/ml、正常组为(195.864±64.001)pg/ml和对照组为(25.509±7.721)pg/ml,血浆IL-17水平依次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0,P〈0.001);(2)相关分析显示血浆IL-17水平与IMT呈正直线相关(r=0.732,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IL-17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100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EH组)、脑梗死组(CI组)各50例,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分析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功能等变化。结果CI组表现为老年性高血压,舒张压降低明显,脉压增大;空腹血糖较对照组升高明显,但与EH组尚无显著差异;TG显著升高;CI组IMT显著增厚,斑块数及发生率显著增高,FMD下降明显。三组IMT与FMD均呈显著负相关,FMD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增加,推测脉压增大、高TG是导致CI组患者斑块数增加引发脑梗死的直接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肱动脉FMD下降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相关性,IMT与FMD检查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并且对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分级、血浆Hcy水平、脉压及斑块稳定性分组。结果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P〈0.05),高脉压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脉压组(P〈0.05)。血浆Hcy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血浆Hcy与IMT及24hP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IMT与24hPP呈直线正相关(P〈0.05)。血浆Hcy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Hcy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24hPP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及血清中的ICAM-1(sICAM-1)对其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例高血压患者和106例对照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K469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中sICAM-1水平检测。结果:高血压组ICAM-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血压患者中KK基因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比E基因携带者高血压患者的厚。高血压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及IMT较对照组增加,并且血清中sICAM-1水平随着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而增加。结论:在高血压人群中,ICAM-1 K469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E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硬化遗传易感性基因,而且sICAM-1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