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及82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6.47%,对照组为26.8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塞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分别为(7.41±0.08)mm、(7.49±0.61)mm,与对照组(7.76±0.09)mm、(7.98±0.74)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小于0.05);斑块部位与脑梗塞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塞组甘油三脂(2.05±0.19)mmol/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38±0.18)mmol/L(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发生有密切关系,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郑凯  史庭慧  张苏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3):3586-3588,3591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发病特点及作用。方法对47例住院的脑梗死(CI组)老年患者和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NCI组)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cI组中3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68.1%),明显高于NCI组(17.5%)(P〈0.01),而且CI组中斑块性质为软斑和溃疡斑的总比例高于NC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组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又处(BIF)。CI患者LDL明显高于NCI组(P〈0.05),HDL明显低于NCI组(P〈0.01),且CI患者血脂异常者明显高于NC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预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评估患者的预后,为开展颈动脉外科手术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要加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非脑血管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20例)、心绞痛组(20例)和心肌梗死组(20例)。冠心病依据心电图、肌钙蛋白、运动试验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结果:对照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90%(36/40)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颈动脉血流速〉0.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信号。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以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为研究组,以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或TIA患者96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两组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内一中膜(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评价斑块的位置、形态、回声、数量及大小。超声诊断两组颈动脉是否有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数量。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增厚、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球部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研究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累及66条,对照组累及20条,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累及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狭窄的血管数目比较无差异,累及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数日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回声、形状、部位、是否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的程度与数量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能更快、更准确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特征。  相似文献   

6.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斑块发生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44.22%,特异性为96.8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总动脉IMT和斑块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展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方道顺 《吉林医学》2009,30(1):46-4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异常检出率为78.0%,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3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掺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100例,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主干、颈内动脉起始部;左右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血TC、T G及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脑梗死组的TC、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01—2012—01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109例,行颈部超声和血液检测。根据颈部超声分为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结果:选取109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92例,其中稳定性斑块37例,不稳定性斑块55例,劲动脉无斑块患者17例。血生化检查提示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P〈0.05),而两组冠心病、吸烟的比例和血脂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1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复发组60例,首发组50例,分别以超声多普勒探测双侧颈动脉,观察各组间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的情况。结果:复发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88.3%,首发组70.0%,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组斑块检出率75.0%,首发组32.0%,二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复发组斑块中软斑占77.8%,首发组软斑占31.2%,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复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②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高于颈总动脉内中膜正常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用血压超声测量仪测量ABI值,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狭窄程度等。根据ABI值分为ABI异常组与正常组,分析异常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ABI的相关性。结果ABI异常组的颈内动脉内径小于ABI正常组(P〈0.05);ABI异常组IMT〈0.9mm检出率低于正常组,IMT〉1.2mm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均〈0.05),两组IMT为0.9~1.2mm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ABI异常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概率大。ABI值与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ABI值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ABI有助于临床初步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0例脑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观察组)和70例脑CT或MRI正常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及Crouse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4%,内膜粗糙发生率为30%,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者占25%,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3%,Crouse积分460.3;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5.7%,内膜粗糙发生率为1.4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者占1.43%,无颈动脉狭窄,Crouse积分142.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白质疏松症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白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探头对216例脑梗死患者和96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数量、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72.69%,明显高于对照组(31.25%),两组间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斑块最易发生的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性质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9.4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16%),两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HP彩色超声检查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98例,阳性率81.7%;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9例,阳性率19.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三组:脑梗塞组、腔隙性脑梗塞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IMT,三组比较,脑梗塞组与TI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塞与脑梗塞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塞与TI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梗塞组和TIA组患者比腔隙性脑梗塞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49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下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加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总动脉内径值及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其梗死部位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3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入院1周内检测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梗死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非梗死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非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梗死的部位与受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无关;而与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老年脑梗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0例脑梗塞患者的颈A内膜厚度(TMT)斑块形态、斑块类型进行检测并与20位身体健康、无高血压、无糖尿病、无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塞组发现21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0%,患病组颈八内膜厚度IMT1.20±0.35mm,对照组IMTO.65±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梗塞患者颈AIMrr比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性为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发现颈A粥样硬化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