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结合病例并文献复习,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饮酒后摔伤头部入院,头颅CT示右侧额颞部大量硬膜下血肿、右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左侧颞部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在全麻下行右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术中因脑压偏高,有脑膨出倾向,未能打开外侧裂探查,术后头颅CTA发现前交通动脉瘤,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同期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及颅骨修补术。结果术后DSA检查提示动脉瘤夹闭满意无显影,载瘤动脉通畅。随访1年余,患者无任何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颅脑损伤后出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考虑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头颅CTA或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确诊伴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颅脑损伤患者,主张尽早及时处理,以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6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出血类型与头部损伤的关系,提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咏瘤诊断的可能性。结果6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分别行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动脉瘤夹闭(2例)治疗,无再出血,全部治愈。结论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合并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底池或侧裂池出血者。积极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CT血管造影指导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手术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目的研究单一依靠CT血管造影(CTA)资料,在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共有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其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并对57例患者单一依靠CTA资料急诊行超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结果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7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有57例行超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7例超早期开颅手术动脉瘤患者,多发动脉瘤4例,共61个动脉瘤,术中夹闭动脉瘤60个,动脉瘤包裹1个。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同载瘤动脉及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了足够的有用信息。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超早期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破裂、再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作出诊断,并行动脉瘤夹闭术至关重要[1].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对65例自发性SAH,行320排CTA检查后,急诊行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脑疝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脑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中,血肿位于侧裂6例、颞叶5例、额叶2例、额颞叶3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9例术前头部CTA检查发现动脉瘤8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4例。16例均行血肿清除术,术中探查明确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共夹闭动脉瘤18个,位于M1段2个、M1分叉14个、M2段2个;术中发现并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个。术后随访6~12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死亡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脑疝急诊显微手术治疗,能够清除颅内血肿,夹闭动脉瘤,疗效良好,即使Ⅳ~Ⅴ级动脉瘤,积极治疗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患者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形成患者入院经CT检查后直接急诊开颅探查,术中先清除部分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后行动脉瘤探查并夹闭;对探查过程中再次破裂出血者及时控制出血并夹闭动脉瘤。术后3月按GOS分级标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按GOS评价预后,恢复良好2例,中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者病情危重,需要急诊手术;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即使在探查中动脉瘤再次出血,也能很好地控制出血并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漏诊、误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收治的11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基底节区出血中,4例穿刺引流术发现新鲜出血,CT示血肿扩大,急诊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CTA检查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行夹闭术,1例放弃治疗。5例外伤中,1例突发口鼻出血,DSA示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破裂,行动脉瘤栓塞;2例突发颅内出血、脑疝导致死亡;另2例复查头颅CT+CTA时发现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床突段各1例),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另1例家属拒绝手术保守观察。4例治愈,3例好转但遗留不同程度偏瘫及失语;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7例术后随访1~10年,未发生再次出血。结论 不典型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易被误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外伤时更易漏诊,诊治时需注意鉴别,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8例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4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7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3例,1例行血管内治疗,2例行开颅夹闭;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结果 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后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破裂,疏松填塞,术后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弹簧圈逸出,后行开颅夹闭,恢复好;其余病例预后均良好.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中眼动脉瘤以支架辅助弹簧圈疏松栓塞治疗为宜,开颅夹闭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微小动脉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囊肾合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多囊肾合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有多囊肾、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患者DSA检查为前交通动脉瘤,经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肾功能异常无进一步发展。结论对于有多囊肾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的患者需完善动脉瘤的筛查,如发现颅内动脉瘤,需根据肾功能情况积极予以合适的治疗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CT血管造影诊断破裂脑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运用CTA诊断破裂脑动脉瘤。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40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 Tomoscan AVP1螺旋CT机,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40例病人共检出25例2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瘤2例。20例脑动脉瘤做了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5例单纯根据CTA检查结果手术,术中证实诊断。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脑动脉瘤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虽然不属于脑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但发病隐匿的特点使其成为颅脑损伤患者延期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在伤后2~3周内破裂风险极高,可能在外伤后突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鼻、眼部大出血,所以怀疑创伤性动脉瘤的外伤患者需早期行颅内血管检查。创伤性颅内动脉瘤以假性动脉瘤为主,缺少完整的血管壁与瘤颈,其临床处理也与自发性动脉瘤有所不同。除了开颅手术治疗之外,单纯弹簧圈填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等技术手段都已被学者应用于治疗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本文针对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类及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做一综述,同时分享2例创伤性与医源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D-DSA/CT三维影像融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后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1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将10例病人出血后6 h内首次头颅CT与3D-DSA的数据经Dicom接口输入Siemens System Syngo X-WP工作站进行CT/3D-DSA影像融合,获得CT/3D-DSA融合影像。根据融合影像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10例中,开颅夹闭术治疗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一期成功处理责任动脉瘤后,二期行开颅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治疗非责任动脉瘤。10例术后3~6个月DSA、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 3D-DSA/CT三维影像融技术对判断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责任动脉瘤具有客观、精准价值,具有科学性、开创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6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共38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个动脉瘤在前循环,2例病人分别有1个动脉瘤在后循环。根据Hunt—Hess评分,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5例病人一次性将所有动脉瘤栓塞,1例仅栓塞责任动脉瘤,未能栓塞的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无死亡病例,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无再出血;预后按GOS评分,良好11例,轻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责任动脉瘤;然后再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原则,选择性栓塞其它未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手术证实不宜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直接手术探讨某些形态特殊、破裂口变异及血管分支异常的颅内动脉瘤能否栓塞治疗。方法回顾总结直接开颅夹闭的174例颅内动脉瘤,发现其中15例(8.6%)形态特殊,术中均仔细观察动脉瘤形状是否分叶,测量破口大小、位置、瘤壁厚度、与载瘤动脉及重要分支关系等,并进行局部高倍镜下照相,然后与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寻找这些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破口较大或瘤壁菲薄“潜在性”破口6例,其中2例先行栓塞导致弹簧圈漏出破口,1例栓塞成功后6d再次破裂出血,后经手术取出弹簧圈,夹闭治愈;呈分叶状6例;载瘤动脉重要分支从瘤壁附近不规则发出2例;双侧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膨大形成动脉瘤2例;1例后交通动脉瘤开颅后所见载瘤动脉及瘤壁、瘤颈菲薄无法夹闭而孤立载瘤动脉。结论某些具有一定造影特征的动脉瘤不适宜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簧圈栓塞术后行颅骨钻孔血肿腔引流术治疗的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头颅CT均表现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内血肿;DSA发现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2段分叉部1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前交通动脉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引流术后3~4 d血肿大部分引流干净,无再出血、感染及脑梗死。术后6个月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3例。结论 对合并脑内血肿的自发性SAH,首先应考虑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需尽早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复合手术对于部分未发生脑疝又合并脑内血肿的破裂动脉瘤是可行的,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Traumatic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re rare, comprising 1% or less of all cerebral aneurysms. The majority of these aneurysms arise at the skull base or in the distal anterior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 or their branches following direct mural injury or acceleration-induced shearing force. We present a 50-year-old patient in who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was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traumatic aneurysm rupture after a closed craniofacial injury. Through careful evalu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ie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trau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runk aneurysm is correlated with a hit injury by the bony protuberances o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es. This traumatic aneurysm was successfully obliterated with clipping and wrapping technique. The possibility of a traumatic intracranial aneurysm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patient with SAH demonstrates bony protuberances on the clinoid process as a traumatic aneurysm may result from mechanical injury by the sharp bony edg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夹闭术治疗的10例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结果 10例动脉瘤夹闭完全,其中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术中全部或部分去除,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术后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10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8例,4分1例,3分1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GOS评分5分9例,4分1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造成脑梗死);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复发。结论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夹闭术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通过手术所发现的特殊形态、破口变异及瘤壁异常的颅内动脉瘤某些特征.方法 回顾总结直接开颅夹闭的174例颅内动脉瘤,发现其中15例(8.6%)形态特殊,术中将瘤周围血肿及组织清除干净后仔细观察动脉瘤形状,是否分叶,测量破口大小、位置,瘤壁的厚薄等,并进行局部高倍镜下三维照相,与术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寻找这些动脉瘤的某些特征.结果 发现破口较大或"潜在性"破口6例,其中2例先栓塞导致弹簧圈漏出破口,后经过手术取出治愈;呈分叶状6例;1例栓塞成功后6d再次破裂出血,手术发现瘤壁菲薄致弹簧圈漏出;双侧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膨大形成动脉瘤1例;1例后交通动脉瘤开颅后所见载瘤动脉及瘤壁、瘤颈菲薄无法夹闭而孤立载瘤动脉.结论 某些特殊形态动脉瘤治疗需谨慎,术前准备应充分,术前造影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15例在起病后2 d内首次CT或MRI上表现为脑内出血(ICH),和(或)脑室内出血(IVH)、硬脑膜下血肿(SDH)和壁间出血(IMH)而无SAH的破裂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 、治疗方法 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首次CT或MRI检查表现为ICH者3例、IVH合并ICH者6例、SDH者1例、IVH者1例、IMH者3例和等高混合密度者1例.其中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4例、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和小脑后下动脉1例.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13例,血管内栓塞2例.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8例、中残3例、重残3例和植物生存1例.本组15例占同期破裂脑动脉瘤的3.8%.结论 破裂脑动脉瘤首次CT扫描可表现为单纯ICH,和(或)IVH、SDH、IMH而无SAH,与CT扫描时间、动脉瘤的部位和指向以及出血量有关.早期控制颅内高压、及时诊断和有效处理破裂动脉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