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明胶微球的制备,探讨其用于牙周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制备TGF-β1的明胶缓释微球。体外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s),并将不同浓度(1、5、10mg/m1)的载药明胶微球作用于hPDLCs,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微球大小均匀,分散度好,平均粒径为(10.28±2.24)μm,药物包封率为78.5%,微球中TGF-β1载药量为785ng/g。体外7d内药物累积释放94%,TGF-β1明胶微球可明显促进hPDLCs的生长。结论:TGF-β1明胶微球能较长时间持续释放TGF-β1,促进hPDLCs持续增殖。该种药物剂型有望用于治疗牙周病。  相似文献   

2.
IGF-Ⅰ联合TGF-β1促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rhlGF-Ⅰ)和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rhTGF-β1)联合应用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①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株MG-63,分组以不同浓度的IGF-β(0.1、1.0、10.0和100.0 ng/mL)或TGF-β 1(0.01、0.1、1.0和10.0 ng/mL)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得到IGF-Ⅰ与TGF-β单独作用的最适浓度.②选用最适浓度的IGF-Ⅰ,TGF-Ⅰ单独或联合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LP试剂盒检测细胞分化,分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时,在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①IGF-Ⅰ与TGF-β对成骨细胞MG-63均有一定的促增殖和促分化作用.促增殖作用以10 ng/mL的IGF-Ⅰ在第3天,1 ng/mL的TGF-β1在第5天最为显著.②在上述浓度联合刺激条件下,促增殖和促分化效果均优于单一的IGF-Ⅰ或TGF-β1单独应用组.结论 IGF-Ⅰ与TGF-β1均有一定的促MG-63细胞增殖和分化效应,两者联合应用时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成骨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兔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细胞培养技术进行兔成骨细胞分离培养,取第2代成骨细胞分别与0.1ng/ml,1ng/ml,10ng/ml,20ng/mlIGF-1培养,培养24、36小时后行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IGF-1与成骨细胞培养24、36小时,经MTT法检测,不同浓度IGF-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IGF-1浓度为0.1、1、10ng/ml,各组之间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GF-1对成骨细胞有明显促进增殖作用,在0.1-10ng/ml范围,存在浓度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淫羊藿甙对大鼠成骨细胞功能及Osteri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淫羊藿甙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功能及Osterix(Osx)表达的影响,探讨淫羊藿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酶消化法获得新生SD大鼠成骨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淫羊藿甙,观察成骨细胞的增殖功能和分化功能。用RT—PCR法测定成骨细胞OsxmRNA表达。结果增殖率测定淫羊藿甙从1ng/ml起光密度值均较对照组增加,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但仅有浓度为100ng/ml时差异才有显著意义(P〈0.01);碱性磷酸酶活性从1ng/ml起均较对照组增加,也呈剂量依赖关系,且浓度≥10ng/ml差异有显著意义;1ng/ml,10ng/ml,100ng/ml淫羊藿甙均可促进OsxmRNA表达(P〈0,05),以10ng/ml组作用最显著。结论淫羊藿甙能通过影响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提高成骨细胞Osx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促进骨形成,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金土  杨晓红  余土根  曹毅 《浙江医学》2009,31(3):292-294,297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促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TGF—β^1及雷公藤甲素作用下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情况以及10^-7mol/L雷公藤甲素对25ng/mlTGF—β^1引起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10^7mol/L的雷公藤甲素和25ng/ml的TGF—β^1、作用下皮肤成纤维细胞ERK1/2的磷酸化情况。结果TGF—β^1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而雷公藤甲素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也呈浓度依赖性;10^-8mol/L的雷公藤甲素即可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P〈0.01),10^-7mol/L的雷公藤甲素基本达到最大的效应(P〈0.01)。10^-7mol/L雷公藤甲素可以显著抑制25ng/ml的TGF-β^1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对ERK1/2促磷酸化作用。结论雷公藤甲素能够抑制TGF—β^1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6.
丹参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丹参对SD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的SD大鼠头盖骨,胶原酶法培养成骨细胞,用MTT法来测定不同浓度丹参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在24、48、72h不同时段的促细胞增殖作用;采用碱性磷酸(ALP)活性观察上述药物的促细胞分化作用。结果:0.05%、0.10%、0.15%的丹参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率提高(P〈0.05);不同浓度丹参可使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增强(P〈0.05)。结论:丹参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立坤  邓江  黄文良  叶鹏  田仁元  吕雪峰 《重庆医学》2015,(8):1022-1024,1028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聚乳酸(PLA)缓释微球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相容性。方法通过复乳干燥法制备rhBMP‐2‐PLA缓释微球,并与兔BMSCs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rhBMP‐2‐PLA缓释微球对细胞的毒性及增殖,并通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评价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 rhBM P‐2‐PLA缓释微球各浓度浸提液与BM‐SCs培养得出对细胞无毒性。实验组与对照组4个不同时间细胞增殖光密度(OD)值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时间之间 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实验组与对照组 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实验组 OD值高于对照组,时间与组数有显著交互效应,二者变化趋势明显不同( P=0.006)。倒置显微镜观察材料组细胞增殖正常,扫描电镜发现接种7 d后细胞周边有rhBMP‐2‐PLA缓释微球,细胞生长良好,增殖分裂活跃。结论 rhBMP‐2‐PLA缓释微球对BMSCs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大黄酸-雌酮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酸-雌酮(LC-1)对原代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SD乳鼠颅盖骨成骨细胞;采取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磷酸苯二钠法(pNPP)测定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研究不同浓度LC-1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与雌酚酮和大黄酸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给药3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6mol/L LC-1组、10^-7mol/L LC-1组和10^-7mol/L雌酚酮组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增加细胞内外ALP活性(P〈0.05);大黄酸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其中10^-6mol/L组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有增加细胞ALP活性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黄酸-雌酮在体外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17β-estrodiol)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雌激素(estrogen)与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product,AGE)共存对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加入大鼠成骨细胞培养体系,不同作用时间,观察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以及17β-雌二醇与AGE共存时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7β-雌二醇>10^-9mol/L主要表现为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10^-10和10^-11mol/L则显著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P<0.01,P<0.05);10^-12-10^-14mol/L的17β-雌二醇培养48h显著抑制成骨细胞增高(P<0.01),10^-6-10^-8mol/L 17β-雌二醇存在下培养24,48,72h,均表现出显著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10^-10mol/L 17β-雌二醇与400-1000mg/L AGE共同存在,培养24h则均表现出促增殖作用(P<0.01)。结论:雌激素在生理浓度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低于生理浓度具有促增殖活性,浓度进一步降低,再次出现抑制作用,且适量浓度的雌激素与高浓度AGE共存时,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研究巴桑母酥油丸在小鼠血清对细胞毒副作用及成骨细胞增殖方面的影响。方法 80只小鼠随机分为药物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灌胃巴桑母酥油丸1.5 g·kg-1·d-1和等体积生理盐水×14d制备含药/生理盐水血清,加入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培养体系(浓度1,5,10,20%),CCK法检测24h、48h、72h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24h时,药物组5、10%浓度具有极显著促细胞增殖作用(P0.01);48h、72h时,生理盐水组1、5%浓度及药物组各浓度均具有极显著促细胞增殖作用(P0.01),且48h时生理盐水组10%浓度也具有显著促细胞增殖作用(P0.05)。与相同浓度生理盐水血清组比较,24h时,药物组5、10、20%浓度及48h、72h时10、20%浓度均具有极显著促细胞增殖作用(P0.01)。结论巴桑母酥油丸能缓解小鼠血清对成骨细胞的毒副作用并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糖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IGF1 )对高糖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增殖和移行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影响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HUVEC,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渗组、高糖 +IGF1 组和高糖 +IGF1 +AZD5363组,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移行.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叉头转录因子1(FoxO1)的mRNA水平. 免疫组化法测定内皮细胞 Akt、p-Akt、FoxO1 和 p-FoxO1的蛋白表达,并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存活率、移行率明显降低,FoxO1 mRNA表达明显升高,FoxO1/p-FoxO1蛋白表达增加,Akt/p-Akt比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与高糖组比较,高糖+IGF1组细胞存活率、移行率明显增加, FoxO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FoxO1/p-FoxO1蛋白表达降低,Akt/p-Akt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高糖+IGF1 +AZD5363组细胞存活率未见明显差异,移行未增加, FoxO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 P<0. 05 ) , FoxO1/p-FoxO1 未见明显差异. 5组Akt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IGF1能改善高糖对内皮细胞增殖移行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IGF1激活Akt 进一步调节FoxO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抑制剂GW9662干预后,尼美舒利(N)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探讨PPARγ途径在N抗癌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SW480细胞,设立不加药对照组、单用PPARγ抑制剂GW9662组(GW9662组,药物浓度0.1、0.5、1.0、5.0μmol/L)、单用N组、GW9662+N组共4组。MTT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各组中PPARγ、p21Waf1、p27Kip1、Bcl‐2、Bax、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检测结果:GW9662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呈时间依赖性抑制SW480细胞增殖(P<0.01);在GW9662+N组中GW9662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减弱N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FCM检测结果:细胞凋亡率在GW9662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与对照组比较,SW480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GW9662+N组细胞凋亡率较N组明显降低(P<0.01),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升高。Westernblot检测结果:N组与对照组比较SW480细胞的PPARγ、p21Waf1、p27Kip1、Bax蛋白表达率显著增加(P<0.05或P<0.01),Bcl‐2、VEGF的表达率则明显下调(P<0.01);GW9662+N组与N组比较,SW480细胞的PPARγ、p21Waf1、p27Kip1、Bax蛋白显著表达下调(P<0.05或P<0.01),而Bcl‐2、VEGF的表达则上调(P<0.05)。结论N在体外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促进其凋亡。PPARγ通路在N影响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小檗碱体外对非激素依赖型人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增殖、迁移、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小檗碱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A[中分化腺癌,雌激素受体(ER)弱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将实验组分成50、25、12.5 mg/L高、中、低剂量组。Transwell法测定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HEC-1A细胞凋亡。结果小檗碱可显著抑制HEC-1A细胞生长,在100、50、25、12.5、6.25 mg/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P0.05)。小檗碱能明显改变细胞形态,小檗碱作用于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部分细胞体积改变,细胞内出现空泡,结构破坏,裂解成碎片,贴壁细胞减少,并散在排列。抑制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体外迁移的能力,高剂量组效果更佳,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小檗碱低剂量组可以将HEC-1A细胞阻滞于G0/G1期。小檗碱作用24 h能提高HEC-1A细胞总凋亡率、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早期凋亡率更明显。结论小檗碱能够抑制非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株的增殖、迁移,并且促进HEC-1A细胞凋亡,低剂量小檗碱能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对人正常胃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现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胃上皮细胞,M T T法检测不同浓度替普瑞酮对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并确定替普瑞酮最佳作用浓度。T ransw ell实验、划痕实验检测替普瑞酮最佳作用浓度对胃上皮细胞运动能力及迁移作用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替普瑞酮最佳作用浓度对胃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替普瑞酮作用于胃上皮细胞24 h后,开始出现促进胃上皮细胞增殖的现象,从10~80μmol/L随着浓度增加,促进作用越明显,而>80~320μmol/L随着浓度增加,促进作用无明显改变,据此确定药物最佳作用浓度为80μmol/L。80μmol/L浓度替普瑞酮处理胃上皮细胞24 h后,T ransw ell实验显示,对照组的迁移率为1.328±0.208,加药组为3.338±0.293,小室膜下蓝染的细胞加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划痕实验显示加药组划痕区域细胞迁移率1.00±0.18,对照组0.72±0.08,加药组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0μmol/L浓度替普瑞酮处理胃上皮细胞48 h后,加药组细胞凋亡率(11.90±1.53)%低于对照组(25.6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替普瑞酮能够促进人胃上皮细胞增殖及迁移,抑制人胃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ox-LDL对破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CuSO4氧化法制备ox-LDL,硫代巴比妥法鉴定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程度,将制备的 ox-LDL 配置成不同的浓度,对破骨细胞进行干预,MTT 法测定其对破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ox-LDL对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有差别ox-LDL浓度分别为100 mg/ L,150 mg/ L,200 mg/ L 时,破骨细胞抑制率为0.65±0.732,0.48±0.068,0.31±0.039,都较对照组破骨细胞的1.28±0.147低,P ﹤0.05。而 ox-LDL 浓度为25 mg/ L 及50mg/ L 时,破骨细胞抑制率为1.134±0.120,1.189±0.112,P ﹥0.05。结论成功制备了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及诱导形成破骨细胞,一定浓度的ox-LDL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磷酸鞘氨醇(S1P)及脂联素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经复查冠脉造影后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50例为再狭窄组,选取同时期支架内无再狭窄者50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检测其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HDL‐S1P、脂联素及IL‐18水平,分析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狭窄组血清总S1P水平更低[(96.10±26.33)ng/mLvs.(113.40±32.72)ng/mL,P<0.01],HDL‐S1P水平明显降低[(32.81±10.02)ng/mLvs.(42.72±11.75)ng/mL,P<0.01],脂联素水平也明显降低[(7.38±2.11)mg/Lvs.(9.25±3.29)mg/L,P<0.01],而两组间IL‐18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8.15±82.19)ng/Lvs.(224.98±84.15)ng/L,P>0.05];脂联素与S1P(r=0.712,P<0.05)及HDL‐S1P(r=0.821,P<0.01)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S1P及脂联素是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较高的S1P及脂联素浓度能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周溯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998-1001
目的:探讨青藤碱联合氟尿嘧啶(5-Fu)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Bcl-2、Bax和环氧化酶(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系,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对照组、5-Fu组(5-Fu 50 mg/L)、青藤碱低浓度组(青藤碱 1.25 mmol/L)、青藤碱中浓度组(青藤碱2.5 mmol/L)、青藤碱高浓度组(青藤碱 5 mmol/L)及联合组(5-Fu 25 mg/L+青藤碱2.5 mmol/L)对SGC790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Bcl-2、Bax和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青藤碱、5-Fu作用SGC7901细胞24、48和72 h后,青藤碱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与5-Fu联用后协同抑制细胞增殖(P<0.05~P<0.01);5-Fu组、青藤碱各浓度组及联合组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其中联合组均较单药组的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Bcl-2和COX-2蛋白表达较明显,而青藤碱组、5-Fu组及其联合组染色减弱;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联合组均较单药组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Bax蛋白表达较弱,青藤碱组、5-Fu组及其联合组阳性率相对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组均较单药组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青藤碱联合5-Fu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能够上调Bax表达,下调Bcl-2、COX-2表达,可能发挥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腰密骨片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以下简称12×SBE-OC-Luc-OCT1细胞),采用健腰密骨片含药血清进行干预48 h,并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纯化蛋白(50 ng/ml)为阳性对照。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成骨细胞中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骨钙素(osteocalcin)和BMP2mRNA的表达以及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法检测成骨细胞12×SBE-OC-Luc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健腰密骨片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P0.05);显著增加成骨细胞中typeⅠcollagen、osteocalcin和BMP2的mRNA表达量(P0.05);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中BMP报导基因12×SBE-OC-Luc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结论:健腰密骨片可通过促进BMP2、typeⅠcollagen和osteocalcin的表达及BMP信号通路报导基因12×SBE-OC-Luc的活性,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19.
黄雅娟  杜峰  魏玲丽 《重庆医学》2016,(27):3753-3756
目的:探讨miR‐335通过靶向生存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1)选取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 miR‐335及生存素蛋白表达。(2)选取乳腺癌细胞系 MCF‐7,分别转染 miR‐335 mimic及mimic对照组,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miR‐335及生存素蛋白表达。(3)选取乳腺癌细胞系MCF‐7,分别将野生型survivin 3′‐UTR质粒(survivin‐wt)和突变型survivin 3′‐UTR质粒(survivin‐Mut)与miR‐335 mimic或模拟物阴性对照(NC)共转染至乳腺癌细胞系MCF‐7,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4)选取乳腺癌细胞系MCF‐7,分别转染mimic对照组、miR‐335 mimic及miR‐335 mimic+survivin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1)与癌旁组织相比较,乳腺癌组织中miR‐335表达显著降低(P<0.05),同时生存素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2)与转染mimic对照组相比较,转染miR‐335 mimic可使乳腺癌细胞MCF‐7中miR‐335表达上调(P<0.05),同时生存素蛋白表达表达下调(P<0.05)。(3)与转染NC相比较,共转染miR‐335 mimic与survivin‐wt可使MCF‐7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5),而共转染miR‐335 mimic与survivin‐Mut则MCF‐7荧光素酶活性无显著性变化(P>0.05)。(4)转染miR‐335mimic后,MCF‐7增殖活性较转染mimic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转染miR‐335 mimic+survivin后,MCF‐7增殖活性较单纯转染miR‐335 mimic显著提高(P<0.05),但仍显著低于转染mimic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miR‐335呈现低表达,生存素呈现高表达;而miR‐335可通过靶向生存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系MCF‐7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的影响及 TLR4依赖的 TLR4/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 ,采用不同浓度 HMGB1(0.1~1000.0 ng /mL)处理,分为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HMGB1组、HMGB1+ TLR4 siRNA转染组、Control siRNA转染组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干预组,观察各组细胞活性及 HMGB1对 VSMCs 迁移的影响;实时定量 RT‐PCR与 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TLR4、Akt、p‐Akt、PI3K mRNA和蛋白的表达;ELISA测定PI3K的活性。结果 HMGB1(0.1~1000.0 ng/mL)呈剂量依赖性促进VSMCs迁移(P< 0.05);经细胞活性测定,HMGB1在使用的浓度范围内对 VSMCs未造成细胞毒性作用(P< 0.05);HMGB1(100 ng/mL)处理的 VSMCs细胞组 PI3K 活性及 Akt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P< 0.05);经 TLR4 siRNA 转染发现, HMGB1引起的VSMCs迁移明显减弱(P<0.05),同样在PI3k抑制剂干预组,PI3K/Akt途径活化和HMGB1介导的VSMCs迁移也被明显抑制(P<0.05)。结论 HMGB1呈剂量依赖性促进VSMCs迁移,TLR4依赖的 TLR4/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了此过程,提示以TLR4依赖的PI3K/Akt途径为靶点,可为阻塞性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