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我们将禽流感H5N1病毒通过鼻腔、尾静脉和脑内接种方式接种BALB/c小鼠,观察小鼠在感染过程中临床症状和各个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感染1天后,小鼠打堆、猥琐、毛色混乱、眼角有分泌物;感染第2天的小鼠均出现死亡;感染4天后,小鼠从临床症状上表现恢复。收集各种方式感染的小鼠的主要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小鼠不同接种途径感染H5N1流感病毒后,所产生的病理变化相似;从各个脏器的病变程度来看,病毒最先到达的器官损伤最严重。感染第2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最严重,随着感染时间增长,肺脏和肾脏等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心脏和肝脏等器官的病变在感染过程中未见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BALB/c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产生的临床和病理学变化.方法 利用1株鹅源性H5N1流感病毒通过鼻腔、静脉和脑内等方式接种BALB/c小鼠,观察小鼠在接种后7 d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 接种1 d后,小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接种2 d后开始出现死亡,接种5 d后,临床症状明显恢复.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后,所产生的主要病变相似,且病毒最先到达的器官损伤相对严重.从病程进展来看,接种后2 d各组织器官的病变最严重,随着时间增长,肺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病变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心脏和肝脏等器官的病变在感染过程中未见明显恢复.结论 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后引发相似的症状,病毒最先到达的器官损伤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截断疗法和常规疗法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ICR小鼠8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规疗法组、截断疗法组,以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病毒液滴鼻感染后1h灌胃给药,截断疗法组以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水煎剂灌胃;常规疗法组第1、2、3天以银翘散水煎剂灌胃,第4、5、6、7天以犀角地黄汤水煎剂灌胃,连续给药7 d,观察14 d,计算小鼠的生存率、平均存活天数、体重变化。 Balb/c 小鼠128只,分为以上4组,处理同上,分别于第2、4、6、8天处死动物并取材、检测。观察不同时间点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肺指数;观察第8天小鼠肺大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截断疗法组与常规疗法组比较,生存率升高一倍,平均存活天数明显升高;截断疗法组在第6、8天较常规疗法组肺指数明显降低,在第2、4、6、8天肺组织病毒滴度较常规疗法组均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合肉眼观察肺大体病变及光镜下观察小鼠肺部病理改变,截断疗法组病变较常规疗法组显著减轻。结论截断疗法对重症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优于常规疗法,其机制可能不在于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强,而在于对病毒感染后机体发生的炎症级联反应抑制作用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柯萨奇B3 病毒感染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方法 :4~ 6周龄健康雄性BALB/c小鼠 2 0只 ,腹腔注射 10 9TCID50 的柯萨奇B3 组病毒 (CVB3 )液 0 .12ml,10d后处死小鼠 ,分别摘取心脏、肝脏和肺标本 ,制成病理切片 ,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心脏出现病理改变小鼠 17例 ,其中 2例出现多脏器损害 ,占小鼠总数的 10 %。结论 :柯萨奇B3 病毒感染可引起多脏器损害 ,在临床工作中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应注意其多脏器损害 ,以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Multiple foci of secondary demyelin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cerebellum of nude mice given two inoculations of avirulent Semliki Forest virus compared to single lesions seen in similarly treated Swiss A2G mice.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demyelinative plaques were attributed to brain viral persistence for 35 days in the nude mice with correspondingly low serum antibody titres. No neurological signs were observed in any of the mice.  相似文献   

6.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转续宿主小鼠后,2小时虫体穿越肠壁进入腹腔;5小时进入腹腔数增多并开始侵入肝脏;24小时半数虫体进入肌肉并可侵入膈肌;第4天少数虫体进入胸腔;第8天肌肉中虫体占77.1%;此后直至61天虫体分布大致稳定。即大部分虫体滞留于肌肉,其余则分布于体腔及内脏。与此同时,对感染后小鼠的Eos作动态观察,第2天已有上升;第4天高于正常水平;第16天高达感染前6.1倍,为第一峰值;此后波动于正常值之上,并于第44天再次上升至感染前的7.5倍,为第二峰值。并对虫体移行和宿主Eos反应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The development of intestinal lesions caused by the porcine rotavirus were studied in six day old gnotobiotic piglet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onset of diarrhea followed an incubation period of 17 to 31 hr. The first detectable lesion was observed in the ileum at 12 hr postinfection, a few hours before the onset of diarrhea. At this time enterocytes appeared swollen and began to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Seventeen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diarrhea, lesions were quite severe jejunum and ileum. Enterocytes were detaching from the lamina propria leaving denuded areas. Microvilli were sparse on the cell surfaces and there was marked villous atrophy. Regeneration of ileal mucosa was evident at 4.8 days after the onset of diarrhea. Nine days after recovery from diarrhea the intestinal villi had returned to near its normal structure but there remained some evidence of mucosal damage.  相似文献   

8.
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转基因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PVRTg21转基因小鼠是否可作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模型。方法应用3个不同毒力的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株(Sabin-3,Vaccine321和Leon株)对能编码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的转基因小鼠(PVRTg21)进行感染性实验。结果经脊髓接种,均可引起临床麻痹和神经细胞的特异性损伤。其表现随毒力的不同而不同,3个毒株的小鼠半数致麻痹剂量(PD50)分别为10 ̄1.1,10 ̄2.6和10 ̄4.97TCID_50,接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损伤也有明显的差别。结论PVRTg21转基因小鼠有可能成为评价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疫苗的神经毒力,研究病毒的变异和实施流行病监视的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观察病毒性心肌炎 (viralmyocarditis ,VM)鼠不同时期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小鼠感染后 7d即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心肌坏死 ,10~ 14d病变最严重 ,2 1d以后心肌炎性细胞浸润及心肌坏死逐渐减轻 ,代之心肌纤维化 ,对照组无病变。实验组 7、10、14、2 1、2 8d均可见到凋亡细胞 ,且感染后 7~ 14d细胞凋亡数明显高于 2 1~ 2 8d(P <0 .0 5 ) ,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结论 :细胞凋亡在病毒性心肌炎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参与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月2日,广东省首次报告急性严重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病例。经回顾性调查,追溯最早的病例于2002年11月16日发病(1),此后,该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此次流行一直延续到2003年7月份,在2003年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8454例,并有908例死亡。在2003年12月16日,广州郊区一名32岁摄影记者又出现SARS感染,在2003年底至2004年1月,共有4例发病,但未引起流行。到2004年3月23日,再出现一例确诊SARS的病例,她是一位在北京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此后共有9人受感染及发病,持续到5月初。在2003年4月16日,…  相似文献   

11.
银芩胶囊抗流感病毒的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银芩胶囊在体内、外的抗流感病毒活性。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银芩胶囊对体外模型狗肾细胞(MDCK细胞)的毒性浓度;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法测定银芩胶囊体外抑制流感病毒有效浓度;流感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为昆明种小鼠,口服给予银芩胶囊剂量分别为每日1.0、0.3和0.1g/kg,分2次给予,共给药6d,通过观察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死亡率、生命延长情况及肺病变程度指标判定其抗流感病毒作用。结果银芩胶囊在1.25mg/mL浓度下对MDCK细胞无毒性,在0.6mg/mL浓度下能有效抑制流感凡病毒CPE产生;每日口服1.0、0.3和0.1g/kg银芩胶囊,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分别为40%、20%和5%,生命延长率分别为51.1%、29.1%和23.4%,减轻小鼠肺病变分别为64.3%、56.1%和34.6%。结论银芩胶囊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用一株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的致病性及在小鼠间的传染性。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攻毒组、同居组,攻毒组乙醚麻醉后滴鼻感染AIV,观察各组食欲、反应、呼吸及有无皱毛、弓背、死亡等,测量体温及体重;检测相应抗体水平、小鼠排毒情况及小鼠各器官带毒情况,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攻毒组出现食欲反应下降,呼吸急促,皱毛,死亡;体重、体温下降。同居组未出现感染。攻毒组攻毒后12 h至第9天可从肺组织分离出病毒,第10天始出现相应抗体;感染小鼠的肺、心肌、肝、脾、肾和脑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 AIV对小鼠具有致病性,AIV能跨越种系障碍直接感染哺乳动物, 但在小鼠间无传染性。  相似文献   

13.
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的致病性。方法 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将禽流感H5N1型病毒通过滴鼻接种乙醚麻醉后沙鼠,观察14d,记录沙鼠的体温、体重、临床体征、病理学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抗体变化。结果 沙鼠感染后发病主要表现在第2~6天,攻毒组沙鼠出现反应迟钝、皱毛、弓背、食欲下降、呼吸急促、打堆等体征,攻毒组沙鼠的体温降低和体重减轻,死亡率为44%,在攻毒后8d检出抗体,主要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肺出现严重淤血、水肿、出血,镜下可见肺间质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肝和胸腺淤血,肾出血,肾小管变形。结论 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有较强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刘曼  陈莹  赵莹  黄世光  郭虹  吕芳丽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4):363-365,381,498
目的探讨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易感性及其感染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腹腔接种1×106个感染伯氏疟原虫的红细胞,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及临床症状。感染后第2天开始每天采尾静脉血制作薄血膜片,Giemsa染色,计数血虫率。感染后第4天开始经肛门测小鼠体温。小鼠临死时取脑、肺、肝和脾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h以上,脱水、包埋后制成4μm厚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昆明小鼠腹腔接种感染伯氏疟原虫后的生存时间为8~21d;小鼠感染后第2天外周血可检出疟原虫,小鼠临死前血虫率达高峰;肉眼观察肝、脾体积增大,颜色变深,显微镜下见大量疟色素沉着,肝实质组织可见少量灶性炎性细胞聚集;脑和肺组织见感染疟原虫红细胞沉积在微血管壁,引起脑血管堵塞、大脑皮层出血灶和肺水肿、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渗出。结论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易感性较高,脑、肺、肝和脾组织均呈现出典型的疟疾病理特征,可作为研究疟原虫致病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蔡恒玲  刘应辉  刘娜娜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2):165-167,189,246
目的探讨用17β-雌二醇和孕酮构建小鼠生殖器疱疹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前14d摘除雌性BALB/c小鼠卵巢,并经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醋酸甲羟孕酮(长效孕酮)、孕酮或雌孕激素联合预处理,以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HSV-2)攻击小鼠生殖道,监测小鼠生殖周期、外阴病变和病毒滴度。结果孕酮预处理后小鼠进入动情间期并对HSV-2易感,长效孕酮可延长小鼠的动情间期至30d;雌二醇处理后小鼠进入动情期并对HSV-2不易感染;雌孕激素联合处理后小鼠进入动情期-动情间期,并对HSV-2易感染,表现明显的生殖器疱疹症状;雌孕激素剂量不影响易感性,也不影响小鼠感染程度和存活率。结论孕酮联合雌激素预处理,用低滴度HSV-2(333)感染,可以构建易感稳定的小鼠生殖器疱疹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敏感的SARS小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编码SARS-CoV细胞受体的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hACE2)基因导入小鼠的基因组中制备了hACE2转基因小鼠,在小鼠ACE2(mACE2)启动子的调控下,hACE2蛋白在转基因小鼠的肺脏、心脏、肾脏和小肠表达。我们观察了野生型和转基因小鼠在SARS冠状病毒接种后病原学和病理学方面的反应。结果在接种后第3天和第7天,病毒能够更有效地在转基因小鼠的肺脏复制,而且转基因小鼠出现更严重的肺损伤。肺组织的损伤包括肺间质充血、出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血浆蛋白的渗出,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脱落,此外,在转基因小鼠的某些器官还发现了血管炎、变性和坏死等病理变化。在转基因小鼠的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脑神经细胞检测到病毒抗原。结论转基因小鼠比野生型小鼠对SARS病毒更易感,而且表现出更接近SARS患者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用MCMV-Smith株实验感染昆明系和CBA系小鼠,两个品系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死亡率和病理改变。昆明系十分易感,而CBA系有抵抗力。对感染小鼠的领下腺、脾脏和肾脏进行病毒分离发现,颌下腺是MCMV分离的最可靠器官,感染7天后即可分离出MCMV,病毒分离时间达感染后70~105天,分离率约70%,而脾脏和肾脏的病毒分离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18.
疏风解毒胶囊防治流感体内药效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疏风解毒胶囊在体内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研究中采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和PR8株滴鼻感染正常小鼠造成肺炎模型,分别进行治疗性和预防性给药,观察小鼠肺指数、病死率。结果①感染当天开始给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连续4 d后3个剂量组肺指数均明显降低;②预防性给予疏风解毒胶囊连续4 d,对两种病毒感染正常小鼠引起的肺部炎症有明显预防作用。③感染前预防性给予疏风解毒胶囊4 d,FM1株三个剂量组动物的死亡数均显著降低。结论疏风解毒胶囊可改善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症状,降低H1N1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对病毒性感冒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可明显降低感染动物的死亡率,延长评价存活天数。  相似文献   

19.
严伟明  黄加权  宁琴  罗小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1):1151-1154,I0004
目的:利用鼠肝炎3型病毒(MHV-3)建立小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模型,探讨小鼠fgl2凝血酶原酶基因(mfgl2)与SARS肺损伤,尤其是透明膜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Balb/cJ小鼠气管途径感染MHV-3建立小鼠SARS模型,动态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改变及病毒分布情况;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肺组织中mfgl2和纤维蛋白的表达。结果:感染小鼠5d内死于以肺损伤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肺呈现典型间质性肺炎样改变伴透明膜、血栓形成;所有收集的器官均可检测到病毒的复制;肺支气管浆液腺上皮细胞、间质浸润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可检测到mfgl2的特异性表达;免疫组化双染色发现肺内透明膜及微血栓形成区域多见mfgl2与纤维蛋白的共沉积。结论:MHV-3诱导的小鼠SARS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SARS肺损伤的疾病特征,mfgl2在模型肺组织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可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局部凝血过程,导致纤维蛋白的沉积,促进肺内血栓和透明膜的形成,提示mfgl2可能是SARS肺损伤又一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征,总结感染后BO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临床诊断感染后BO的6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肺功能特点、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6例均为肺炎,1例外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合并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病程中有心力衰竭;3例病程中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痰液检测示2例腺病毒阳性,1例副流感病毒3阳性,2例支原体感染,1例病原不明确.均表现为持续咳嗽、气促、气喘,其中4例伴三凹征阳性.病程均6周以上.双肺均有湿罗音、喘鸣音.胸部高分辨CT(HRCT)均示小气道病变,其中2例伴小支气管扩张,2例伴肺不张,1例伴肺实变.肺功能检查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示支气管黏膜炎性变.所有患儿均予糖皮质激素、小剂量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过程中仍有症状持续.无死亡病例.结论 BO患儿临床以慢性持续性咳嗽、喘息为特点,胸部CT以小气道病变为特点,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易反复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