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目的 检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和29例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结果 TNM分期Ⅲ期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显著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患者CK20手术开始时阳性率为22.7%(10/44),手术结束时阳性率为27.3%(12/4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水平和TNM分期有关,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微转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20(CK20) mRNA的表达,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FQ-PCR方法检测2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并用免疫组化(IHC)SP法测定术后组织标本的CK20和CD44 v6的表达水平.结果 TNM分期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CK20手术开始时阳性率为29.16%(7/24),手术结束时阳性率为37.50%(9/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20 mRNA阳性表达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CK20(57.14%)和CD44 v6(71.4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K20 mRNA阴性表达患者的CK20(35.29%)和CD44 v6(47.06 %)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水平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阳性率,不增加术后肿瘤血行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程勇  熊兵红  胡祥 《医学争鸣》2009,(15):1410-1412
目的:探讨血清CK20mRNA与结直肠癌组织学、TNM分期的关系以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对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Q-PCR方法检测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及55例结直肠癌患者(实验组),不同术式、手术前、后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表达;分析血清CK20mRNA与肿瘤组织分化、TNM分期的关系.比较24例腹腔镜辅助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和31例传统开腹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外周静脉血CK20mRNA阳性表达率为0;CK20mRNA阳性率(0.75)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组(0.23)(P〈0.05).TNM分期Ⅲ期结直肠癌组外周静脉血CK20mRNA阳性表达率(0.43)显著高于Ⅰ期Ⅱ期患者(0.22)(P〈0.05).腹腔镜辅助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愚者CK20mRNA阳性率术前(0.29),术后(0.38),与开腹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mRNA水平与肿瘤分化、TNM分期有关;腹腔镜辅助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阳性率和术后肿瘤血循环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FQ-PCR法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CK20 mRNA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表达,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FQ-PCR方法检测2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和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外周静脉血CK20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CK20 mRNA术前阳性率为29.17%(7/24),术后阳性率为37.50%(9/24),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前后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阳性率,即不增加术后肿瘤血循环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160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与开腹组,各80例。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入选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的CK20 mRNA,对其进行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比较手术前后两组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比较腔镜组不同TNM分期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20 mRNA的OD值。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CK20 mR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Ⅰ、Ⅱ期与Ⅲ期患者术后外周血CK20 mRNA的OD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Ⅰ、Ⅱ与Ⅲ期CK20 mRNA的OD值均依次递增(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并不增加进展期直肠癌的微转移风险,微转移的数量只与肿瘤的进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血液微转移发生规律以及辅助化疗对血液微转移的影响。方法以6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期分为3组(0~Ⅰ期、Ⅱ期、Ⅲ期),运用RT-PCR技术,以CK19mRNA为标志物,分别检测其辅助化疗前后血液微转移发生情况。结果①化疗前血液微转移阳性率为23.33%(14/60),其中0-Ⅰ期0%(0/9)、Ⅱ期16.22%(6/37)、Ⅲ期57.14%(8/14),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化疗结束血液微转移阳性率为3.33%(2/60),化疗前后血液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分期越晚,出现微转移可能性越大。辅助化疗能降低血液中微转移阳性率,是减少术后转移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分子微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EA)、CK19、Lunx mRNA表达对于肿瘤微转移的价值。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对46例NSCLC患者(其中肺癌Ⅰ期组6例,Ⅱ期组9例,Ⅲ期组14例,Ⅳ期组17例))和同期18例良性肺部疾病(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EA、CK19、Lunx mRNA进行检测。结果: NSCLC患者外周血Lunx、CEA、CK19 mRNA的阳性率为52.2%、43.5%、41.3%,其中Ⅰ期组Lunx、CEA和CK19 mRNA的阳性率为16.6%(1/6)、16.6%(1/6)和0%(0/6),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Ⅱ期、Ⅲ期和Ⅳ期组NSCLC患者Lunx mRNA的阳性率为44.4%(4/9)、50.0%(7/14)、70.6%(12/17),CEA mRNA的阳性率为33.3%(3/9)、50.0%(7/14)、52.9%(9/17),CK19 mRNA的阳性率为22.2%(2/9)、42.9%(6/14)、64.7%(11/17),肺癌Ⅱ期组Lunx、肺癌Ⅲ期组CEA和Lunx、肺癌Ⅳ期组CEA、CK19、LunxmRNA表达阳性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 检测外周血CEA、CK19、Lunx 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早期NSCLC患者微转移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血液细胞角蛋白20(CK20)的水平,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临床状况对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结直肠癌患者120例,TNM分期: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38例、40例和4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65例,采用腹腔镜手术。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清晨抽取空腹外周血5 ml,应用RT-PCR法检测CK20 mRNA,分析两组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K20 mRNA水平,并分析不同年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患者CK2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液CK20 mRNA的OD值分别为(1.60±0.86)和(1.53±0.8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Ⅱ期血液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分别为(2.07±0.80)和(1.63±0.77),均高于治疗前和Ⅰ级期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为(1.98±0.76),高于治疗前和高分化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为(1.77±0.81),高于治疗前和无转移患者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没有增加结直肠癌患者血循环微转移的危险性,术后外周血中CK20 mRNA的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联系,而与肿瘤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手术及术后化疗对乳腺癌血液微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血液微转移发生规律以及手术和术后化疗对血液微转移影响。方法 以 4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临床分期分为 3组 ( 0~Ⅰ期、Ⅱ期、Ⅲ期 ) ,运用RT PCR技术 ,以CK 19mRNA为标志物 ,分别检测其术前、术后第 2天、术后第 1疗程化疗后血液微转移发生情况。结果 ①术前血液微转移阳性率为 2 2 5 0 %( 9/4 0 ) ,其中 0~Ⅰ期 0 %( 0 /6)、Ⅱ期 16 0 0 %( 4 /2 5 )、Ⅲ期 5 5 5 6%( 5 /9) ,3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8%和 3 3 3 3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②术后第 2天血液微转移阳性率为 3 7 5 0 %( 15 /4 0 ) ,手术前后血液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③术后首次化疗结束血液微转移阳性率为 2 5 0 %( 1/4 0 ) ,化疗前后血液阳性率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临床分期越晚 ,出现微转移可能性越大。血液微转移与病理类型无关。术后化疗能降低血液中微转移阳性率 ,是减少术后转移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的微创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85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TNM分期分为Ⅰ期组(n=46)、Ⅱ期组(n=38)、Ⅲ期组(n=101),比较3组的基线资料、肿瘤相关资料、术中、术后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3组的肿瘤位置与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组中低分化的比例为79.2%,显著高于Ⅰ期、Ⅱ期组的41.3%、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NM分期的升高,脉管癌栓的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Ⅰ期组无一例术中输血,该比例显著低于Ⅱ期、Ⅲ期组的15.8%、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低于Ⅲ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率、中转开腹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恢复流质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Ⅲ期胃癌患者术后3年的生存率(OS)分别为95.3%、85.9%、60.8%,5年OS分别为91.1%、75.8%、53.8%,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安全性类似,近、远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外周血CK19 mRNA基因表达的检测,探讨对胃癌患者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63例胃癌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K19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的阳性检出率为36.5%,并与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19 mR-NA无1例阳性表达。结论:CK19 mRNA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组织血管生成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u Q  Chen RX  Wang ZW  Ni QC  Qian JJ  Sheng H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205-1208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外围血癌细胞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8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的表达,用巢式RT-PCR法检测了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58例大肠癌组织中35例高中分化MVD计数为30.2±12.7,低分化大肠癌23例MVD计数为86.6±19.1;26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呈阳性染色(44.8%).MVD计数及VEGF阳性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或P<0.01).58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32例CK20mRNA阳性表达(32/58),术后48 h有35例阳性表达(35/58),其中根治性切除组有21例阳性表达(21/44),非根治性手术组12例阳性表达(12/14),21例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7~14 d有11例转为阴性,12例非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7~14 d有11例阳性表达.CK20mRNA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但与Dukes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相关(P<0.01).CK20mRNA阳性表达患者大肠癌组织中MVD计数(88.5±15.1)与VEGF阳性表达率(65.6%)明显高于CK20mRNA阴性表达患者的MVD计数(31.0±12.9)和VEGF阳性表达率(19.2%)(分别P<0.01,P<0.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MVD和VEGF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相关.大肠癌组织血管生成与周围静脉血中癌细胞微转移情况密切相关.CK20mRNA的检测对大肠癌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及指导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mRNA的变化,探讨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检测37例行根治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和8例非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的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结果8例良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外周血CK20mRNA无明显表达。37例结直肠癌患者总的CK20mRNA阳性表达率为39.6%(44/111),且术前、术中和术后CK20mRNA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开腹手术组和21例腹腔镜组术前、术中、术后相比,各组间CK20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2种手术方式对CK20mRNA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aq Man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8例胃癌患者(其中50例化疗2周期后复查CK20 mRNA)、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患者平均随访2年。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为46.55%(27/5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与远处转移(P<0.05)和临床分期相关(、期之间比较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远处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的独立因素;化疗2周期后CK20mRNA阳性率无显著下降,但近期疗效无效的患者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显著高于近期疗效有效的患者(P<0.05)。平均随访2年后,CK20 mR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34.78%和6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K20 mRNA可作为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微转移的分子标志;定期监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有助于评估化疗疗效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检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的方法.方法:收集67例胃癌和9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以及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巢式RT-PCR 检测腹腔冲洗液中角蛋白19(CK19)mRNA、癌胚抗原(CEA) mRNA、角蛋白20(CK20)mRNA表达;采用时间分辨荧光(TRF)检测腹腔冲洗液上清液中CEA蛋白(P-CEA)含量;采用H-E染色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LC)检查.结果: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19 mRNA和CEA mR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7%和52.2%,明显高于P-CEA(35.8%)、CK20 mRNA(34.3%)和PLC(31.3%)(P<0.01),且阳性率随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及腹膜受累程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巢式 RT-PCR联合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19及CEA基因,可提高检测腹腔游离肿瘤细胞的灵敏性,适用于预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urvivin mRNA 和CK19 mRNA 在胃癌患者外周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诊断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9 例胃癌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中SurvivinmRNA 和CK19 mRNA 的表达情况,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清Survivin mRNA 和CK19 mRNA 在胃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结果 RT-PCR 结果发现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 和CK19 mRNA 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ROC 曲线显示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 和CK19 mRNA 为胃癌有效诊断分子靶点;χ2检验显示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 和CK19 mRNA 与胃癌患者的TNM 分期呈正相关;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Survivin 和CK19 双阳性组的胃癌患者术后5 年生存率低于其他各组。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 和CK19 mRNA 表达水平增高,是胃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潜在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血管生成素-2(Ang-2)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0例淋巴结阳性胃癌患者和61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术前及30位健康者外周血Ang-2mRNA的表达量,同时检测淋巴结组织CK20表达以评价淋巴结微转移,随访术后,分析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结阳性胃癌患者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9.02±3.74)比(4.30±2.59),P<0.01],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患者[(5.41±2.25)比(3.95±1.83),P<0.05]。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阴性胃癌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肿瘤组织类型无关,与术后生存期、术后复发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是影响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可能成为评价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和预后的有价值的临床指标,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CK20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以判断癌细胞有无血行播散。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胃癌3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对照组(非癌肿)10例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靶基因CK20mRNA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非癌肿)10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mRNA均为阴性表达。胃癌组30例,外周血中CK20mRNA手术前阳性表达率26.7%(8/30),手术后48小时阳性表达率则为33.3%(10/30)。胃癌外周血中CK20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细胞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UICC病理贫苦无关,但与肝脏转移有关。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癌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有助于判断胃癌的预后;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胃癌肝转移。胃癌手术中应采用“不接触肿瘤的游离技术”以养活癌细胞的播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中游离癌细胞CK-20 mRNA的检测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0例胃癌患者及20例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患者手术前后血中游离癌细胞CK-20 mRNA表达。结果: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组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胃癌组术后CK-20 mRNA表达阳性率(37.5%,15/40)明显高于术前(22.5%,9/40)(P<0.05)。术中先结扎肿瘤周围回流静脉组(A组)术后CK-20 mRNA表达阳性率为35%,不结扎回流静脉组(B组)术后阳性率为40%,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K-20 mRNA阳性检出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2, P>0.05),与Bormann分型亦无明显相关性(r=0.024,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已有部分患者血中存在游离癌细胞,手术 中的牵拉刺激可增加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可能性,术中单纯靠结扎回流静脉的方法无法完全阻断癌细胞播散入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