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桂林市2002-2010年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菌株的耐药性,提出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方法 对桂林市2002-2010年间发生的49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收集到的246株甲型副伤寒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桂林地区甲型副伤寒疫情高发月份依次为6、11和10月,分别占总暴发疫情的22.45%、20.41%和16.33%.学校为疫情发生的重点单位,占总暴发疫情的79.59% (39/49).水源受污染是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主要因素.甲型副伤寒暴发菌株对氟哌酸、氯霉素、呋喃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唑啉敏感率达100%,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甲基异噁唑耐药率分别为73.81%和69.05%.结论 桂林市副伤寒疫情逐年下降,学校是疫情发生重点地区,水源污染是主要危险因素,氟哌酸、氯霉素、呋喃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唑啉5种抗菌素为桂林地区甲型副伤寒暴发时治疗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8—2013年北京市17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及分子分型。方法对2008-2013年通过对北京市肠道门诊监测系统分离到的17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并运用纸片法进行药敏检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7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他啶敏感率达100%,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敏感率均为93.75%,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敏感率为93.75%,萘啶酸耐药率达31.25%。其中16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15种PFGE带型,带型分布较分散。结论北京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对3代头孢类抗生素及环丙沙星敏感;PFGE分子型别较多,无聚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9-2011年河南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状况与PFGE分型特征。方法 根据PulseNet公布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PFGE分型操作规程与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沙门菌K-B法药敏测试方案,对2009-2011年分离自河南省监测哨点医院7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进行抗生素药敏测试与PFGE分子分型。结果 7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8类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62株为多重耐药菌株(79.5%),其中耐2~3种4株(5.1%),耐5~8种41株(52.6%),耐9~10种14株(17.9%),耐11~12种3株(3.8%);菌株对头孢类、喹诺酮类等5类抗生素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经XbaⅠ酶切与PFGE后,获得14种带型,每种带型包含菌株数1~47株不等,相似度为66.03%~100.00%。结论 2000-2011年河南省临床分离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状况普遍比较严重,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带型特点,部分带型与其对应的耐药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聚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追溯菌株的流行优势型,了解菌株的耐药性,分析流行因素,为查明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回升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产品检测采用GB、PCR和mini VIDAS联合检测方法;病人、从业人员检测采用全国临床操作规程或GB方法;菌株鉴定采用VITEK、ATP方法;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基因分型采用PFGE方法。结果:从11类1500份海产品中检出6株沙门菌,检出率为0.40%,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检出率为0.13%,肠炎等沙门菌3株,检出率为0.20%,伤寒沙门菌1株,检出率为0.07%;住院病人及暴发疫情标本中分离到沙门菌593株,其中伤寒沙门菌25株,占4.2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占0.17%,甲型副伤寒沙门菌567株,占95.62%;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病人胆汁中分离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18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3株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菌株对常用多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中1株分离于水产品伤寒沙门菌出现多重耐药。14株伤寒沙门菌可分为3个PFGE型,364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12个PFGE型。结论: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回升与食源性有关,同源性试验提示菌株来是同一克隆系的可能性较大,优势流行型为PFGE 2型,且发现宁波地区副伤寒疫情的流行强度与此型细菌相关。检出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及头孢哌酮等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可作为当前预防和治疗的首选药物。伤寒出现多重耐药株,应引起我们的关注。PFGE分型有助于病原的追溯,分析菌株的变迁,为流行病学进一步分析病因提供支持,在确定传播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渠  甘莉萍  陈应坚  杨慧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654-4656
[目的]了解深圳龙岗地区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对从本地区2003~2007年食物中毒和伤寒,副伤寒疫情中分离的67株沙门菌进行纸片扩散法(K-B法)药敏实验。[结果]沙门菌主要流行菌群为D群,以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食物中毒占总暴发疫情的40.30%,51.85%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引起;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及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完全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完全耐药,头孢氨苄的耐药率高达41.79%,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到了37.31%,37.31%,25.37%,25.37%和2.99%;非伤寒沙门菌对羧苄西林,氨苄西林,强力霉素,四环素,哌拉西林,美满霉素的耐药率显著性的高于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沙门菌多重耐药率为13.00%。[结论]沙门菌引起的暴发疫情在逐年增加,其对除四环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复方新诺明外其他常用抗生素都敏感,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与菌株质粒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 对 1 997~ 2 0 0 1年从桂林地区分离到的 2 92株副伤寒沙门菌进行药敏实验和质粒检测。结果  2 92株副伤寒沙门菌对痢特灵、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啦定敏感率达 1 0 0 % ,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 80 .0 % ,磺胺甲基异口恶唑 85 .6 % ,对此两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菌株多重耐药最多可达 4~ 6种 ,耐药类型以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复方新诺明、青霉素、红霉素为主。 85 .6 % (2 5 0 / 2 92 )的菌株可检出带有90Mdal的大分子质粒 ,质粒检出率与耐药种类呈正相关 (t=4 .78,P <0 .0 5 ) ,所有耐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和复方新诺明的菌株均能检出该质粒 ,而 2 9株敏感株则未能检出质粒。结论 桂林地区副伤寒杆菌普遍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和复方新诺明耐药 ,痢特灵、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啦定等抗菌素为桂林地区治疗副伤寒的首选药物。菌株携带 90Mdal大分子质粒 ,与副伤寒菌株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人源性沙门菌耐药情况,辅助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4—2016年常州市金坛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分离出的27株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 27株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林、头孢替坦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其中6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其余常用抗生素总耐药率依次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旋氟氧沙星,而对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全部表现为敏感。耐药基因检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aac(6)-Ib-Cr和β-内酰胺酶基因AmpC检出率最高,为100.0%。耐药基因检出情况与药敏试验结果有一致性。结论常州市金坛区人源性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腹泻患儿沙门菌的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7月—2014年7月南宁市妇幼保健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 310例进行沙门菌培养,采用梅里埃ATB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99株沙门菌,检出率为4.3%,分离到31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40株(40.4%)、德比沙门菌9株(9.1%)、肠炎沙门菌13株(13.1%)。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70%,对第三、第四代头孢类耐药率20%;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3.1%和7.3%,有3株为多重耐药菌株。结论当地小儿腹泻患者沙门菌对青霉类和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对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有多重耐药现象,临床医生应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纸片扩散法检测32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扩增viaB基因片断进行检测。结果在测定的6种抗生素中,耐药性最高的为萘啶酸,耐药率达37.5%,而敏感性较高的为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敏感率分别为100%和93.8%。32株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经PCR检测后,有19株伤寒沙门菌在约469bp处,检测到阳性条带,其余1株伤寒以及12株副伤寒沙门菌未检出viaB毒力基因。结论第三代头孢和第三代的喹诺酮类抗生素仍可作为临床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但应注意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趋势;Vi毒力基因在伤寒沙门菌中普遍存在,可广泛应用于疫苗制备和伤寒沙门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伤寒病原菌、耐药性及噬菌体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开展对伤寒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以及伤寒噬菌体的分型研究,摸清伤寒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伤寒沙门菌分型用血清凝集法;药敏试验用WHO推荐的改良K—B法;噬菌体分型用96型伤寒Vi-II型噬菌体分型法。结果:血清学分型为: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分别占75.1%、12.2%、0.9%,其他型占11.8%。561株伤寒杆菌噬菌体分型率为81.3%,分出25个噬菌体型,其中以D1型、M1型、D2、型J、1型、E1型为主要流行型,分别占18.6%、15.6%、15.4%、12.7%和11.0%。另外,E4、K3和32型在国内和省内为首次报道。不同年份、不同流行地区分型率以及强势噬菌体型分布不同。对磺胺甲基异噁唑、红霉素伤寒耐药菌株分别占96.5%、89.5%;而甲型副伤寒100.0%为耐药株。对复方新诺明伤寒、甲型副伤寒杆菌耐药株分别占79.4%、58.3%。M1型多重耐药现象依然严重。结论:疫情强度与强势流行株及强势株的耐药有关;伤寒沙门菌对多粘菌素B、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头孢他定药物敏感,其结果可供临床治疗与现场防治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瑞田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73-2275
目的对临沂市1956—2011年伤寒副伤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学控制对策,消除流行周期。方法收集该市1956—2011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总和统计和年代统计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6—2011年共计发生伤寒副伤寒12 079例,年均发病率为2.45/10万。发病具有20 a左右1次的流行周期,每年6—12月份为多发季节。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占77.72%;农民、学生、工人发病占81.75%,平原发病高于山区。目前该地区已进入第3次流行周期后的散发期,2005—2011年年均发病率已降为0.78/10万。结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进一步净化疫情,该市20年左右1次的伤寒副伤寒流行周期可被消除。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对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暴发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污染情况检测,并对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系统研究.结果 1988-2007年全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404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8/10万,病死率为0.36‰.发病呈现周期性波动,冬春季高发,且存在明显地区聚集性,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流行菌株以甲型剐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播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从市场所采集的毛蚶和牡蛎中,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并带有TEM-1型耐药基因.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海产品牡蛎中存活观察试验证实菌株在带壳牡蛎活体水体中至少能存活10 d以上.PFGE基因分型表明,X2型是宁波地区甲型副伤寒优势流行株.结论 宁波地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丰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为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新疆疫情统计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对该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3.12/10万,年均死亡率0.00048/10万,年均病死率0.0153%。全年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9起,多数发生在喀什地区。结论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优势茵型仍是伤寒沙门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和掌握岱山县1990-2009年的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岱山县1990-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1990-2009年岱山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72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10万,2002年以后发病率逐惭下降,发病率均在10/10万以下。发病具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占72.86%(524/7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渔船民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结论应加强对群众,尤其是渔船民的健康教育。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全国2006-2010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据,应用季节趋势模型预测2011年的发病例数。方法应用SPSS 15.0和Excel软件拟合2006-2010年全国伤寒、副伤寒逐月报告发病人数的季节趋势模型。结果全国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应用逐月报告发病人数建立的季节趋势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88,P=0.001),应用模型预测2011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发病人数为12543例,较上年减少2169例。结论季节趋势模型充分考虑了疾病流行的长期趋势和季节性流行特点,拟合近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效果较好,可利用模型进行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烟台市5起伤寒病原学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关联。方法2018年自烟台市5例伤寒确诊病例样本和流行病调查样本分离获得6株伤寒沙门菌菌株,病例发病时间自2018年5月26日至7月24日,分别分布于烟台牟平区水道镇、烟台蓬莱区登州街道、烟台龙口东莱街道、烟台牟平区文化街道、烟台芝罘区福莱山街道。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和XbaⅠ/BlnⅠ双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伤寒杆菌进行溯源分析,同时开展viaB毒力基因检测和27种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试验对伤寒杆菌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6株伤寒杆菌经PFGE-XbaⅠ和PFGE-BlnⅠ电泳分为4个PFGE模式,其中3株菌同源性100%;1株多耐药菌(外籍患者),1株单耐药菌(外省滞留史患者),1株完全敏感菌,同一PFGE模式的3株菌药敏表型一致,除对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部分抗生素中介外,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除外籍患者标本分离株viaB基因阴性外,其他菌viaB基因均阳性。结论烟台寒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良好,仍需重视伤寒散发病例发生和伤寒输入感染。  相似文献   

20.
黄玉芬  刘志涛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31-2132
目的掌握近年来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各州(市)2008—2010年的伤寒副伤寒疫情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云南省2008—2010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4 675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77/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2/10万。西双版纳州、玉溪市、德宏州、红河州、昆明市及保山市6个州(市)为云南省的高发地区,5—10月为高发月份(64.66%),发病年龄以20~39岁组居多,农民和学生为高发人群(64.65%)。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