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项目点53 260名30~79岁常住居民基线调查数据,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3%,入睡困难、容易早醒和经常打鼾的比例分别为7.2%、10.0%和29.5%,22.6%的调查对象报告睡眠时间≤6 h。经多因素模型调整后,入睡困难(男性:OR=1.63,95%CI:1.30~2.05;女性:OR=1.48,95%CI:1.27~1.73)、容易早醒(男性:OR=1.37,95%CI:1.12~1.68;女性:OR=1.31,95%CI:1.14~1.51)和经常打鼾(男性:OR=1.16,95%CI:1.00~1.34;女性:OR=1.39,95%CI:1.23~1.57)均与糖尿病罹患风险存在关联。女性服用助眠药物与糖尿病的患病相关(OR=1.42,95%CI:1.06~1.92)。与睡眠时间8 h相比,睡眠时间不足(≤6 h)与男女性糖尿病患病均存在统计学关联,OR值分别为1.37(95%CI:1.17~1.60)和1.24(95%CI:1.08~1.41),睡眠时间过长(≥9 h)与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关联。结论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容易早醒、药物助眠、经常打鼾和睡眠时间不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睡眠时间过长与糖尿病患病未见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国9~18岁汉族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状况,并探索睡眠不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9~18岁汉族中小学生172 197人,将9~12岁儿童每日睡眠时间<9 h、13~18岁青少年<8 h定义为睡眠不足。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群体睡眠时间分布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群体睡眠不足报告率的差异;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睡眠不足报告率随年龄变化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不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结果 2014年,我国有6.6%的中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6 h,30.8%的学生为6~7 h,26.3%的学生为7~8 h,20.8%的学生为8~9 h,分别有13.8%和1.8%的学生睡眠时间为9~10 h和≥ 10 h。睡眠不足总报告率为77.2%,男、女生分别为75.8%、78.6%。对于各个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的比较,9~11岁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岁女生报告率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分别为66.6%、74.1%、93.8%;9~12岁儿童、13~18岁青少年睡眠不足报告率分别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30个省份中,浙江(68.8%)、江苏(66.7%)和陕西(65.2%)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较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平均每日锻炼时间<0.5 h相比,平均每日锻炼时间0.5~1 h(OR=0.72,95% CI:0.69~0.74)、平均每日锻炼时间≥ 1 h(OR=0.46,95% CI:0.44~0.47)为睡眠不足的保护因素;与体育课频率<2次/周相比,体育课频率2次/周(OR=0.82,95% CI:0.78~0.86)、>2次/周(OR=0.65,95% CI:0.62~0.68)为睡眠不足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9~18岁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高,适量体育锻炼和推迟到校时间可能会缓解学生睡眠不足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陕西省出生缺陷患病水平及其主要危险因素,分析母亲围孕期患病及其心理状态与出生缺陷患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陕西省30个区(县)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怀孕且明确结局的育龄妇女及婴幼儿。采用多阶段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患病及心理状态和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 陕西省出生缺陷患病率为195.04/万。在29 121例调查对象中,围孕期患病者占51.1%,围孕期发生心理状态改变者占6.8%。控制混杂后,围孕期患感冒(OR=1.33,95% CI:1.10~1.61)、发热(OR=1.54,95% CI:1.09~2.16)、肝内胆汁淤积症(OR=32.77,95% CI:4.08~263.04)等疾病及存在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焦虑等精神状态(OR=1.60,95% CI:1.19~2.15)及家庭关系不和(OR=2.07,95% CI:1.12~3.79)等心理因素与出生缺陷的发生有关。对各时期(孕前及孕早中晚期)患病分析发现:孕早期患感冒(OR=1.59,95% CI:1.28~1.98)、孕早期发热(OR=1.43,95% CI:1.48~4.00)、孕中期情绪不良(OR=1.52,95% CI:1.05~2.19)、孕晚期情绪不良(OR=1.63,95% CI:1.05~2.19)、孕晚期关系不和(OR=2.89,95% CI:1.16~7.20)与出生缺陷相关。对患病频率分析发现:4个时期只有1个时期患感冒(OR=1.24,95% CI:1.02~1.52)、有2个时期患感冒(OR=2.06,95% CI:1.30~3.26)、1个时期有发热(OR=1.49,95% CI:1.04~2.13)、1个时期存在情绪不良(OR=1.71,95% CI:1.19~2.45)、1个时期关系不和(OR=2.67,95% CI:1.32~5.39)与出生缺陷相关。结论 陕西省出生缺陷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围孕期感冒、发热、情绪问题及关系不和可能增加出生缺陷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孕妇孕早、中期睡眠质量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孕妇睡眠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CPWCS)孕早、中期孕妇数据。问卷调查获取一般人口学特征、怀孕意向、健康相关行为、抑郁和睡眠质量信息。描述孕早期、孕中期睡眠质量并比较其在不同人群特征下的分布情况,logistic回归探究孕早、中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3 618名孕妇,孕早、中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8.2%和28.7%;13.0%的孕妇在孕早、中期持续存在睡眠障碍,15.2%的孕妇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长、存在睡眠障碍、日间困倦是我国孕妇睡眠的主要问题。孕早期规律饮食(OR=0.75,95% CI:0.62~0.92)、孕期在业(OR=0.84,95% CI:0.71~0.99)是孕妇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孕妇年龄≥ 30岁(OR=1.19,95% CI:1.03~1.37)、孕早期被动烟草暴露(OR=1.18,95% CI:1.02~1.36)、抑郁症状(OR=2.25,95% CI:1.95~2.61)是孕妇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孕妇孕早期、孕中期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部分孕妇存在孕早、中期睡眠质量下降或持续存在睡眠障碍的情况。关注高龄孕妇、鼓励孕妇规律饮食、减少被动吸烟,减轻抑郁症状可能有助于孕妇睡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对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独立及联合效应。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某医科大学选取1 526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夜宵、久坐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等生活方式信息以及自评健康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可疑混杂变量后评价睡眠类型、睡眠时间与自评健康的关联性。结果 医学生睡眠类型为晚睡晚起型者最多(664人,43.5%),其次为中间型(442人,29.0%)、早睡早起型(420人,27.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报告人数占42.8%(653人)。不同睡眠类型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报告率不等:与早睡早起型相比,中间型、晚睡晚起型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比例更高,调整OR值(95%CI)分别为1.69(1.23~2.31)、2.43(1.81~3.26),趋势检验P<0.001。与每晚睡眠时间≥8 h者相比,睡眠时间为7、≤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95%CI)分别为1.40(1.07~1.84)、2.38(1.69~3.37),趋势检验P<0.001。睡眠类型与睡眠时间存在联合效应,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早睡早起型且每晚睡眠时间≥8 h的医学生相比,晚睡晚起型且睡眠时间≤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最大,OR值(95%CI)为6.53(3.53~12.09)。结论 晚睡晚起型及睡眠不足均与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增加有关联,且两者具有联合效应。建议医学生应尽量早睡早起,并保持充足睡眠,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居民在第二波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期间的活禽暴露(饲养和购买活禽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7 366名≥ 18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活禽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居民在过去1年活禽饲养率和购买率分别为5.3%(95% CI:4.8%~5.8%)和6.0%(95% CI:5.5%~6.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养活禽的危险因素包括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比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OR=1.82,95% CI:1.22~2.72);农民(比在职人员,OR=2.49,95% CI:1.89~3.29)和待业(比在职人员,OR=1.65,95% CI:1.08~2.52);非北京出生(比北京出生者,OR=1.54,95% CI:1.10~2.16);住在郊区(比城市居民,OR=2.36,95% CI:1.77~3.16);家庭有1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76,95% CI:1.42~2.17)或≥ 2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2.15,95% CI:1.43~3.22)。购买活禽的危险因素包括农民(比在职人员,OR=1.61,95% CI:1.27~2.02);非北京出生(比北京出生者,OR=1.76,95% CI:1.31~2.35);住在郊区(比住在城区,OR=2.05,95% CI:1.61~2.61);家庭有1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24,95% CI:1.02~1.52)或≥ 2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78,95% CI:1.21~2.63)。结论 北京市居民仍然存在活禽暴露的情况,应针对不同对象特征采取措施减少活禽暴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父母饮酒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济南市城区8~17岁儿童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饮酒的相关信息,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 785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饮酒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关系。结果 儿童青少年饮酒者占11.2%(311名),父亲饮酒者占58.6%(1 633名),母亲饮酒者占7.3%(204名)。与父亲从不饮酒者相比,父亲现在饮酒(OR=1.36,95% CI:1.03~1.80)和重度饮酒(OR=2.09,95% CI:1.44~3.05)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与母亲从不饮酒者相比,母亲现在饮酒也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OR=2.72,95% CI:1.89~3.91)。与父母均不饮酒者相比,父母仅一方饮酒(OR=1.58,95% CI:1.20~2.09)和父母双方均饮酒(OR=4.12,95% CI:2.73~6.20)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按照性别、年龄组分层分析,男生组及13~17岁组的结果与总体结果类似,但是仅父亲重度饮酒或父母双方均饮酒与女生、8~12岁儿童饮酒存在关联。结论 父母饮酒可能是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防控政策制定应该考虑父母饮酒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与上海市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7年上海市社区≥35岁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绘制PSQI得分和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剂量-反应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对2型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并对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上海市中老年人PSQI分数为(4.09±0.10)分,睡眠质量差的比例为12.55%(95% CI:10.77~14.58),睡眠时间为(7.19±0.03)h。PSQI得分与糖尿病患病呈线性关系,睡眠时间与糖尿病患病呈近似“U”形关系。多因素调整后,睡眠质量差(PSQI得分>7分)和睡眠时间过短(睡眠时间<6 h)能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1.17(95% CI:1.06~1.30)和1.20(95% CI:1.01~1.41)。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仅睡眠时间<6 h且睡眠质量差和睡眠时间≥8 h且睡眠质量差者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30(95% CI:1.12~1.52)和1.79(95% CI:1.04~3.07)。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睡眠时间过短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而睡眠过长只有在伴随睡眠质量差的情况下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城市社区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方法 2022年5-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Kish抽样方法在杭州市城区抽取18~64岁常住居民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互联网使用包括过去7 d的互联网使用时间和12种互联网使用内容,通过因子分析和K-均值聚类法归纳为3种互联网使用类型即工作学习型、全面覆盖型和视频游戏型。健康生活方式定义为积极体力活动、健康膳食习惯、不吸烟、不饮酒、正常体重、正常腰围。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1 624名研究对象。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互联网使用时间较长者(≥8.5 h/d)与较短者(<2.5 h/d)相比,具有正常体重(OR=0.59,95%CI:0.41~0.85)和5~6种健康生活方式(OR=0.55,95%CI:0.32~0.96)的可能更低。对于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使用分析发现,与工作学习型相比,全面覆盖型具有健康膳食习惯(OR=0.63,95%CI:0.46~0.86)、不饮酒(OR=0.68,95%CI:0.47~0.99)、正常腰围(OR=0.59,95%CI:0.42~0.84)和5~6种健康生活方式(OR=0.40,95%CI:0.23~0.69)的可能更低,视频游戏型具有积极体力活动(OR=0.73,95%CI:0.55~0.97)和健康膳食习惯(OR=0.79,95%CI:0.62~0.99)的可能更低。结论 互联网使用时间过长(≥8.5 h/d)、全面覆盖型和视频游戏型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选取我国6个省份(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12个县(区)34个预防接种门诊,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招募预防接种0~3岁儿童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的相关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招募0~3岁儿童家长3 292名,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为3 178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正确留观时间≥30 min的比例为87.85%(2 792/3 1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的主要因素分别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正确告知家长留观时间≥30 min(OR=31.622,95%CI:19.847~50.384)、家长职业为医护人员(OR=2.779,95%CI:1.505~5.133)、参加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活动(OR=1.986,95%CI:1.438~2.743)、家长年龄≥35岁(OR=1.900,95%CI:1.215~2.971)、胎次为第1胎(OR=1.663,95%CI:1.282~2.156)、家庭人均年收入为8 000~元(OR=1.646,95%CI:1.168~2.319)、儿童年龄为0~12月龄(OR=1.646,95%CI:1.203~2.252)和13~24月龄(OR=1.506,95%CI:1.064~2.133)、信任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建议(OR=1.481,95%CI:1.067~2.055)。结论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正确留观时间≥30 min的比例较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正确告知家长留观时间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梳理久坐行为/屏幕时间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文献, 旨在探讨大学生久坐行为/屏幕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 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14日, 研究久坐行为/屏幕时间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相关文献。由一名研究者按照拟订方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进行质量评分, 再由另一名研究者进行复核;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 并根据文献可提取数据的情况, 采用Stata 1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3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包括35篇观察性研究和1篇干预性研究。对久坐行为(4篇)、屏幕时间(9篇)与大学生抑郁、屏幕时间与大学生焦虑(4篇)进行Meta分析, 对其他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久坐行为与大学生抑郁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 较长的久坐时长增加了大学生抑郁风险(OR=1.07, 95%CI:1.05~1.10)。亚组分析显示, 未校正混杂因素模型中, 较长的久坐时长与抑郁不存在相关性(OR=1.74, 95%C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夜间睡眠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源自2015年3-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部分3~6岁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发育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量表(SDQ)了解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有效问卷共8 900份。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0%、13.9%、18.9%、25.5%、13.6%和16.2%,除情绪症状异常率女童高于男童,其余各项异常率男童全部高于女童。睡眠质量好、较好和较差/很差分别为3.9%、52.9%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夜间睡眠较短的儿童相比,夜间睡眠较长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较低,OR值(95%CI)分别为0.86(0.77~0.95)、0.85(0.78~0.93)、0.85(0.79~0.92)、0.87(0.81~0.93)、0.83(0.76~0.91)和0.82(0.76~0.89);与睡眠质量好的儿童相比,睡眠质量较差/很差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升高,OR值(95%CI)分别为3.26(2.40~4.42)、2.86(2.16~3.78)、2.60(2.00~3.38)、1.96(1.52~2.54)、4.02(3.06~5.27)和2.56(1.96~3.35)。结论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学生餐剩饭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699个县中,分片选取1~3个国家试点县,共选取50个重点监测县。按照不同供餐模式,随机各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天津市高一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其相关因素,与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天津地区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对所有高一学生进行匿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信息等条目。结果 调查对象共1 082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34.3%(371/1 082)。既往接受过艾滋病知识的比例为71.9%(778/1 082),既往接受过性健康知识的比例为59.4%(643/1 082),2类学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插入性性行为的比例为7.0%(76/1 0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相比,OR=0.41,95% CI:0.29~0.59)、无性健康知识需求(与有需求相比,OR=0.62,95% CI:0.43~0.91)、未关注艾滋病宣传材料(与关注相比,OR=0.41,95% CI:0.30~0.56)、不知晓安全性行为(与知晓相比,OR=0.55,95% CI:0.39~0.77)和不知晓正确使用安全套(与知晓相比,OR=0.33,95% CI:0.24~0.46)的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结论 调查的天津市高一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有的学生发生过插入性性行为。性健康知识对艾滋病知识有显著影响,需加强高中生的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的1 550 969名6~15岁中小学生,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测量身高,依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午睡行为的分布特征,探索我国成年人午睡习惯与主要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剔除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肿瘤的个体后,采用logistic回归描述调查对象午睡习惯的地区和年龄分布,分析午睡习惯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肝病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510 145名研究对象,其中39.9%有夏季午睡习惯,20.8%有常年午睡习惯。夏季午睡和常年午睡的分布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及苏州市项目点以夏季午睡为主,比例在32.9%~73.3%之间;海口市和柳州市常年午睡率较高,分别为60.4%和63.3%。常年午睡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趋势P<0.001),以70岁组最高(31.9%)。夏季午睡与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慢性肝病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10(1.07~1.14)、1.03(1.02~1.05)、1.07(1.02~1.12)和1.07(1.00~1.14),常年午睡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肝病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3(1.29~1.37)、1.11(1.09~1.13)、1.39(1.33~1.45)、1.33(1.26~1.41)、1.12(1.08~1.16)和1.27(1.18~1.37)。结论 CKB项目的人群在午睡习惯上存在地区及年龄差异,午睡与主要慢性疾病呈正相关,且常年午睡与慢性病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每天体育锻炼、睡眠和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疑似近视的关系,为近视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样本来自参加安徽省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问卷调查,并经视力检查和串镜检查判断为视力正常和疑似近视的8 030名4年级以上中小学生。采用χ2检验描述学生疑似近视、每天体育锻炼、睡眠和家庭作业时间现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每天体育锻炼、睡眠和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疑似近视的关联。结果 8 030名4年级以上中小学生疑似近视检出率为69.03%。城市学生疑似近视检出率高于乡村学生(χ2=138.54,P<0.01),女生高于男生(χ2=50.43,P<0.01)。随着年龄段增加,学生疑似近视检出率呈增高趋势(趋势χ2=519.5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体育锻炼、睡眠和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疑似近视存在关联,其关联强度在不同年龄组有所不同。体育锻炼时间≥1 h/d是8~12岁组学生疑似近视的保护因素(OR=0.80,95% CI:0.64~0.99),睡眠时间≥8 h/d是13~15岁和16~18岁组学生疑似近视的保护因素(OR=0.73,95% CI:0.56~0.94;OR=0.38,95% CI:0.21~0.68),家庭作业时间≥2 h/d是8~12岁和13~15岁组学生疑似近视的危险因素(OR=1.41,95% CI:1.11~1.79;OR=1.74,95% CI:1.36~2.23)。结论 保障中小学生每天充足的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以及减少家庭作业时间是学生近视防控的有效措施,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近视防控策略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自评HIV感染风险高的青年学生接受HIV检测服务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及相关文献设计学生HIV检测服务利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采用阶段模型分步骤对2019年3-4月使用青年学生性健康和HIV感染风险评估干预工具("熊探")自评HIV感染风险高的学生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526名研究对象,年龄(19.30±1.19)岁,其中96.2%(506/526)知道发生高危行为后应主动寻求HIV检测;发生过插入式性行为比例为56.7%(298/526),HIV检测率为11.0%(58/526);发生过和未发生过插入式性行为的学生HIV检测率分别为13.42%(40/298)和7.89%(18/2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性特征模块中的性取向为其他(与异性恋相比,OR=7.88,95%CI:3.98~15.61)、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较高(与知晓程度较低的相比,OR=2.05,95%CI:1.07~3.93),需要因素模块中的有危险性行为(与未发生过危险性行为的相比,OR=2.66,95%CI:1.41~5.03)、在医院确诊感染过STD (与未感染者相比,OR=6.35,95%CI:2.21~18.27),能力因素模块中的最近1年接受过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未接受的相比,OR=0.29,95%CI:0.11~0.76)、最近1年接受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宣传(与未接受的相比,OR=3.67,95%CI:1.71~7.90)是HIV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 学生的检测行动力亟待提高,其知识得分和性取向等倾向因素,以及是否有高危性行为和感染过STD等需要因素对HIV检测服务的利用均有较大的影响。但相比之下,接受过艾滋病预防和咨询检测服务相关知识政策教育等能力因素显得更重要,提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知识政策的教育,尤其是重点关注女生、有危险性行为者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抑郁与2岁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2012年4-12月开展的上海闵行出生队列(Shanghai-Minhang Birth Cohort Study),以491对母亲和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在孕中、晚期以及产后6和12个月对母亲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并使用"儿童行为量表"调查2岁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状况。运用log-binominal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期抑郁和2岁儿童行为问题关联,并在无产后抑郁症状的母亲中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调整母亲孕期年龄、分娩孕周、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和儿童性别后,显示母亲孕中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和内向化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增加,RR值(95% CI)分别为2.61(1.36~4.99)和1.94(1.22~3.08)。母亲孕晚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内向化和外向化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也增加,RR值(95% CI)分别为6.46(3.09~13.53)、2.42(1.16~5.02)、2.93(1.45~5.94)、1.79(1.01~3.16)和2.56(1.49~4.42)倍。在无产后抑郁症状的母亲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攻击行为、内向化及外向化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母亲孕期抑郁可能会增加儿童行为异常的发生风险,应加强孕妇妊娠期间心理健康监测,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疆中学生腰围状况及其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为新疆中学生保持合理腰围和心理健康干预及促进提供参考和帮助。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宁、喀什地区对6 191名13~15岁中学生进行人口学因素、生活方式、腰围和心理亚健康的测试调查。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腰围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  结果  新疆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21.4%。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适应困难方面的检出率分别为28.4%,28.1%,17.7%。不同腰围等级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情绪问题、社会适应困难、心理亚健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3,10.90,5.81,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正常腰围值组相比,高腰围值中学生发生社会适应困难(OR=1.45,95%CI=1.20~1.75)、心理亚健康问题(OR=1.46,95%CI=1.22~1.74)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新疆中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凸显,腰围与心理亚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学校应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合理饮食、睡眠和生活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