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2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扬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况,以及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扬州城区7所在园2531名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并填写家长问卷,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为6.4%。儿童年龄、性别、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及视屏时间等均是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控制儿童出生及家庭因素,以总视屏、工作日及周末视屏时间≤2 h为参照,总视屏时间2 h(OR=1.535,95%CI:1.092~2.163)和工作日视屏时间2 h(OR=1.481,95%CI:1.016~2.158)是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会对其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善颅内出血早产儿的预后,结合神经节苷酯(GMI)治疗进行早期干预(综合干预)的研究。方法:将162例颅内出血早产儿随机分成综合干预组(80例)和常规干预组(82例),同期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常规育儿组80例),所有早产儿从出院开始,接受智能早期干预,干预组的围产期情况相似。结果:纠正年龄1岁半、2岁时综合干预组精神发育指数(MDI)比常规干预组平均高6分(P<0.05),无脑瘫和智力低下患儿。结论:综合干预可有效地促进颅内出血早产儿智能发育,有利于防治其智能低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42 d婴儿胫骨超声骨密度值与体格喂养、喂养方式的关系. [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择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健康42 d婴儿595例作为调查对象,男309例,女286例.测量其身长、体重、胫骨超声骨密度声速值(spced of sound,SOS)和Z值,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扬州地区42 d婴儿的骨矿物质含量正常、轻度缺乏和中度缺乏的比例分别为14.1%(84例)、71.9%(428例)、13.9%(83例),且不存在性别差异;2)控制性别因素后,体重越重、BMI值越大,骨密度缺乏程度越明显;身长对骨密度水平无影响;3)不同骨密度组婴儿的喂养方式不同;母乳喂养与部分母乳喂养组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组的婴儿骨密度值均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扬州地区42 d婴儿骨密度轻度缺乏;骨密度与婴儿肥胖水平密切相关;纯母乳喂养或增加母乳喂养比例,可增强婴儿骨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夜间睡眠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源自2015年3-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部分3~6岁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发育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量表(SDQ)了解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有效问卷共8 900份。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0%、13.9%、18.9%、25.5%、13.6%和16.2%,除情绪症状异常率女童高于男童,其余各项异常率男童全部高于女童。睡眠质量好、较好和较差/很差分别为3.9%、52.9%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夜间睡眠较短的儿童相比,夜间睡眠较长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较低,OR值(95%CI)分别为0.86(0.77~0.95)、0.85(0.78~0.93)、0.85(0.79~0.92)、0.87(0.81~0.93)、0.83(0.76~0.91)和0.82(0.76~0.89);与睡眠质量好的儿童相比,睡眠质量较差/很差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升高,OR值(95%CI)分别为3.26(2.40~4.42)、2.86(2.16~3.78)、2.60(2.00~3.38)、1.96(1.52~2.54)、4.02(3.06~5.27)和2.56(1.96~3.35)。结论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扬州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为促进婴幼儿智能早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9-2011年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接受体检的5 635例门诊体检婴儿进行发育筛查(Develpmental Screening Test,DST),分析本市婴幼儿发育状况。 【结果】 1)本调查筛出的婴幼儿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为87.59±12.24,发育异常和可疑率分别为5.8%和34.1%;2)女童发育商值高于男童;筛查发育异常率最高的月龄依次为18个月、30个月和24个月;3)运动、社会适应及智力发育落后比例分别为40.7%、38.0%和32.0%。 【结论】 扬州地区婴儿智能发育状况一般,应加大18~30个月幼儿的发育筛查力度,针对运动发育落后进行重点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8.
刘琍  何晓燕  于伟平  曹伟 《江苏医药》2012,38(6):735-736
小儿出生时的视觉功能极不成熟,其正常的视觉发育有赖于眼的正常解剖结构及适宜的外界刺激,任何环节出现异常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终身视残[1].如果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以内),能早期发现其眼部疾病,并及时进行治疗,将最大限度的减少视力残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影响儿童智能发育的因素 ,开发智力潜能 ,我们对儿保门诊 5 0例学习成绩相对低下的儿童进行了智商测试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5 0例儿童男性 2 6例 ,女性 2 4例 ,年龄为 4~ 12岁 ,学龄前儿童 2 7例 ,学龄儿童 2 3例 ,均系父母认为其智力落后于同龄儿童或考试成绩差 (低于 70分 )而自动来儿保门诊的就诊儿童。1.2 方法 对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分别采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WPPS1)及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 (WISS- CR)进行测试 [1 ]。检查者经过专门培训 ,人员固定 ,在同一条件下严格按照测试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扬州地区新生儿血清中维生素D(Vitamin D,V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孕早期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建卡且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作为初始研究对象。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入3 913例健康单胎活产新生儿进入此次研究,并通过自制的问卷收集孕妇及新生儿相关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中的VD浓度,描述并分析新生儿VD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扬州地区新生儿VD水平为(28.79±8.37)nmol/L,其充足率、不足率、缺乏率分别为2.2%、11.7%、8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孕中期VD缺乏(OR=3.16,95%CI:2.00~5.00,P<0.001)和不足(OR=1.67,95%CI:1.04~2.67,P=0.033),孕晚期VD缺乏(OR=8.64,95%CI:5.64~13.24,P<0.001)和不足(OR=1.63,95%CI:1.07~2.49,P=0.024),胎儿分娩季节为冬春季(OR=1.49,95%CI:1.13~1.97,P=0.004)均是新生儿V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 扬州地区新生儿VD水平普遍缺乏,孕妇孕中期和孕晚期VD状况以及胎儿分娩季节与新生儿VD缺乏均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