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70例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2003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7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核分裂数和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使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辅助治疗均对术后复发有影响。结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目、手术方式及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辅助治疗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病例5年总生存率为59.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肿瘤细胞类型、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肌层有无受侵、肿瘤细胞密集程度、核分裂象数目、Ki-67、P53、有无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肿瘤细胞密集程度、核分裂象数目、P53、有无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辅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综合治疗能够提高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Kaplan-Meier分析表明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间质瘤患者(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临床症状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为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结论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预后最差.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是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各变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1、3、5 a生存率分别是89.7%、79.3%和70.7%。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肿瘤原发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10 cm、核分裂数〉10个/50 HPF常提示胃肠道间质瘤恶性度较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3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32例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为85.3%,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2%.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结论 NIH分级、远处转移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的生存分析,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后32例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2.3%、51.0%和34.0%.2)性别及间质瘤部位的不同对存活率差异无影响(P>0.05).而肿瘤直径、不同核分裂像、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伊马替尼治疗与存活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危险度、是否行完全切除以及是否予伊马替尼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存活率(P<0.05).3)绝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多数为一过性或具有自限性,包括水肿、消化道反应和贫血.结论:应用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更长,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使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分析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多属于高危风险,术后生存率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相、增值指数、手术根治程度、术后药物治疗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相比较,术后生存差异有显著差异(P〈0.01)。根治性手术是延长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靶向治疗可提高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保肛率。  相似文献   

8.
菅志远  兰明银  江斌  周平  李恒 《腹部外科》2007,20(6):362-36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及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7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两种方式对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浸润、坏死和手术方式均对术后复发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浸润和手术方式对术后复发有影响(P<0.05)。结论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术后服用依马替尼可降低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后复发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6年3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98例有完整资料的位于胃的间质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许旺细胞瘤和神经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复阅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重新诊断,肿瘤两点取材构建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esmin、S-100及Ki-67蛋白等6种抗体的表达;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各变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确诊间质瘤91例(92.9%)。随访率91.0%,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患者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8%、79.6%和6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肿瘤坏死、核异型、细胞类型、细胞密集程度、手术类型、黏膜侵犯、年龄及Ki-67标记指数(5%为界)等因素有关(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肿瘤坏死及黏膜受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P<0.01)。结论肿瘤直径大于10cm、核分裂像数目超过10个/50HPF、肿瘤有坏死,黏膜受侵常提示胃间质瘤恶性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源性的肿瘤,其发病率低,恶性程度有时难以评估。即使完整切除GIST后,部分病人术后仍容易发生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准确的评估GIST恶性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根据其预后因素制定了多种复发危险度分级标准以判断GIST预后的评估模型。GIST预后的影响因素有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像数、肿瘤是否破裂、基因突变类型以及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物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于胰腺的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报道本院诊治的1例胰腺恶性间质瘤,并通过Pubmed和国内主要数据库检索,分析该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结果 1980年1月至2010年7月间,国内外共报道胰腺间质瘤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中位年龄56.5(31~72)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腹疼痛不适.术前诊断依赖于影像检查,肿瘤多为囊实性,边界清晰,CT增强后肿瘤周边或实质内出现不规则强化,胰胆管扩张少见.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EUS-FNA)有助于术前确诊.15例手术患者中,14例完整切除肿瘤,1例行囊肿空肠内引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为胰腺间质瘤.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4例出现复发转移.该病多为高度恶性潜质,单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相≥10/50高倍视野(HPF)为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因素.结论 胰腺问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肿瘤,预后较导管腺癌好.正确诊断和根治性切除可改善其预后.术后即使复发转移,也应积极手术切除,高危患者应服用伊马替尼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ncre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Methods We reported a case and reviewed the medical literature on pancreatic malignant GIST. We searched the Pubmed and main domestic database.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reported cases were studied, and their predictive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Between January 1980 and July 2010, 16 cases of pancreatic GIST were reported. There were 7 males and 9 females, with a median age pf 56.5 (31-72)years. 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nonspecific. The main presentation was upper abdominal pain or discomfort. A preoperative diagnosis was suspected on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The tumor mainly appeared as a well-defined solid-cystic mass. Irregular enhancement appeared in the circumferential and solid portion of the tumor on enhanced CT scan sequences. The pancreatic and biliary ducts were rarely dilated. 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EUS-FNA) was helpful in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the 15 surgical patients, 14 underwent complete resection, while the remaining received cyst-jejunostomy. A correct diagnosis was made on histo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On a mean follow up of 21 months (range, 1-60) in 14 patients, all patients were alive.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occurred in 4 patients with tumors of high malignant potential. On univariate analysis,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for adverse outcome was mitoses≥10/50 HPF. Conclusions Pancreatic GIST is a rare tumor of relatively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It has a better prognosis than ductal adenocarcinoma. It is important to arrive at a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 the tumor with radical resection. Aggressive surgical resection is potentially curative. Imatinib is recommend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umors with high malignant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7年1月至2008年12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7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分析各变量因素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行根治性手术患者83例(根治组),姑息性手术患者24例(姑息组).随访6~246个月.根治组术后31例患者复发,复发与非复发患者比较,其肿瘤是否大于5 cm、肿瘤包膜完整与否及有无周围侵犯与肿瘤复发有关(P<0.05) 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和核分裂与肿瘤复发无关(P>0.05).复发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3个月,未复发组为78个月 两组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组患者中位生存期54(7~246)个月,姑息组则仅为6(1~2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肿瘤大于5 cm、无完整包膜、有周围侵犯的胃GIST患者,应争取根治切除,警惕其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方案治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成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30例患者纳入中危组:126例患者纳人高危组,其中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肿瘤原发于胃78例,非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及腹膜后)78例。全组均接受口服伊马替尼400mg/d的治疗,其中根治术后口服伊马替尼89例(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另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患者中,根治术后肿瘤进展后口服伊马替尼26例(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姑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27例,未手术而单纯服用伊马替尼14例。比较原发肿瘤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156例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全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6(中位时间27)月,1、2、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6%、81%和71%。高危组1、2、3年0s分别为95%、77%和65%,中危组均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原发于胃组患者1、2、3年0s分别为97%、90%和84%;肿瘤原发非胃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5%、69%和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8%、95%和90%。晚期GIST患者1、2、3年OS分别为91%、58%和43%;其中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分别为92%、74%和56%,姑息术后治疗组分别为92%、51%和21%,未手术治疗组分别为77%、27%和0;前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后两组(P=0.000)。结论高危GIST和肿瘤位于非胃以及晚期患者的预后不佳。根治性手术及应用伊马替尼能够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胃肠间质瘤术后247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7例GIST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113(中位26)个月,26例出现复发或(和)转移,1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1%和8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1)。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者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用者(85.7%比81.0%。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30,RR=2.248,95%CI:1.081-4.677)、核分裂像(P=0.041,RR=2.220,95%C1:1.032—4.776)和肿瘤是否破裂(P=0.004,RR=5.183,95%CI:1.677—16.017)是影响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是G1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伊马替尼可改善GIST术后中、高风险患者总体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位于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科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40例胃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效果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6.7%和79.3%.肿瘤完全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1%、90.0%和85.4%,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的38.1%、0和0(P<0.05).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组与肿瘤及所在器官联合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肿瘤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胃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16.
217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17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17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114例,中位年龄55岁。除4例患者因广泛浸润未完整切除外,其余213例均行完整切除,其中35例行腹腔镜手术;48例术后EI服伊马替尼。178例(82.0%)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随访期间有16例(9.0%)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OR=2.547,95%CI:1.466~4.424)和核分裂像(OR=6.556,95%CI:2.974。14.449)是影响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患者中带瘤生存者5例,11例死于GIST,其中小肠GIST7例,肠道外GIST4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核分裂像(RR=2.654,95%CI:1.094~6.438)与复发和(或)转移(RR=32.988,95%CI:3.879~280.529)是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部位与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因素,核分裂像与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可使GIST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叭)。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原发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胃癌者(合并组)26例,无合并胃癌者(无合并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中胃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无合并组相比,合并组患者GIST肿瘤最大直径更小(P〈0.01)、核分裂像更少(P〈0.05)、Fletcher分级更低(合并组76.9%为极低.低危者,P〈0.01)。合并组患者术前诊断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23.1%比97.9%,P〈0.01);5年生存率(58.0%)低于无合并组(79.4%)(P=0.02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P〈0.01)、核分裂像(P〈0.01)、Fletcher分级(P〈0.01)、是否合并胃癌(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Fleteher分级(P〈0.05)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GIST合并胃癌的患者其GIST的171etcher分级大多为极低或低侵袭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胃癌。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大部分患者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基石,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大大提高了GIST治疗效果。对于手术可以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联合新辅助或辅助治疗改善了高危患者的预后:对于手术不可切除的患者,靶向治疗也有效地抑制、延缓了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7年5月124例胃间质瘤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124例患者中,10例(8.06%)发生术后出血。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与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明显有关(均OR1,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是胃间质瘤ESD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为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优化术前评估,加强术前准备与术后管理,以降低术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