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tCGA数据库中肝内胆管癌(ICC)高通量测序数据,寻找其预后相关基因,构建风险模型,并研究其在ICC组织中表达及作用通路。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33例ICC组织和8例癌旁组织中的RNA-seq表达矩阵数据和患者临床资料信息,利用edgeR软件包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相关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绘制生存曲线,筛选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基因,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构建风险模型,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了解预后相关基因的作用通路。结果 通过edgeR分析后得到6 617个差异基因(筛选标准为|log2 Fold Change|>1,P<0.05),其中高表达组4 094个,低表达组2 523个。通过功能富集发现,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化学物致癌作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系统、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质的代谢影响以及视黄醇代谢通路。经单因素Cox回归、R软件“survival”包生存曲线分析显示,UCN2、CST1、PROS1、SLC35E4、PEMT五个基因对ICC患者预后存在显著性影响。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ST1、PEMT、PROS1构建的风险模型对ICC患者预后具有判断作用。结论 UCN2、CST1、PROS1、SLC35E4、PEMT基因可能成为ICC预后判断指标,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对多因素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对194例胃肠道间质瘤构建组织微阵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CD117、CD34、a-SMA、desmin、S-100、p53、Ki-67、PCNA的表达,结合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2.1%、63.2%。单因素分析,患者的预后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有无坏死、出血、细胞密集程度、肿瘤细胞类型、核异型性、Ki-67标记指数、p53、性别等因素有关(P〈0.05)。初治患者预后同时与手术方式、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及黏膜有无受侵等因素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坏死、周围组织侵犯、性别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因素较多,胃间质瘤肿瘤直径〉10cm,核分裂数〉10个/50HPF,肿瘤有坏死,黏膜受侵提示肿瘤恶性度较高,Ki-67标记指数≥5%及p53蛋白(+)有助于预测胃间质瘤侵袭行为;小肠间质瘤肿瘤直径〉5cm,均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复发转移。CD34、SMA、desmin、PCNA、S-100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3.
4.
<正> 我们自1989年12月至1995年12月对原发性中晚期肝癌选用阿霉素、顺氨氯铂、5—Fu联合,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加无水酒精局部注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2例中,巨块型8例,多发结节型3例,弥漫型1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6.6岁。手术开腹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将导管插入肝动脉,经导管每周注射一次化疗药和栓塞剂,4——6次一个疗程。术中在瘤体内及瘤体周围注射无水酒精,以后在B超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每周一次,4——6次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肿瘤 ,约 2 0 %患者在初诊时即发现有远处脏器的转移 ,多数学者主张对这部分患者采用手术治疗 ,以缓解症状 ,往往因手术并发症延误患者有效的化学治疗 [1 ] 。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我们对 30例 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性放化疗进行研究 ,目的是观察非手术治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以及原发肿瘤相关症状的表象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 ,男性 18例 ,女性 12例 ,男女之比为 1.5∶ 1。年龄 4 0岁~ 75岁 ,平均 5 4 .8岁。原发肿瘤位置 :升结肠 10例 ,横结肠 1例 ,乙状结肠 10例 ,直肠 9例。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联合运用核素显像 (SMM)、X线钼靶照相 (MG)及细针细胞学穿刺 (FNAC)种方法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5 7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术前行SMM检查 ,对其中 5 4例分别行MG及FNAC检查 ,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判断以上 3种方法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 除 3例局部切除术者外 ,其余 5 4例SMM发现乳腺恶性肿瘤 31例 ,MG为 2 8例 ,FNAC为 37例 ,SMM、MG及FNAC的灵敏度分别为 79 5 %、71 8%、94 9% ,准确性分别为 78 9%、72 2 %、96 3% ;联合运用 3种方法 5 4例患者至少有 1种方法可以诊断。肿瘤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聚集与肿瘤的大小、孕激素受体及c erbB 2蛋白表达相关 (P <0 0 5 )。结论 联合运用SMM、MG及FNAC可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乳腺99Tcm MIBI阳性显像可能对预后估计及化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48岁。因餐后腹胀伴呕吐 2月余入院。病程中无呕血及黑便 ,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炎及结核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查体 :血压 130 / 75mmHg(1kPa =7 5mmHg) ,面部皮肤潮红 ,皮肤巩膜无黄染 ,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腹膨隆 ,无压痛及反跳痛 ,上腹可闻及振水声 ,未扪及肿物。实验室检查 :结肠癌相关抗原 (CA19 9) 2 0 86U/ml,总胆红素(TBIL) 5 1mg/L ,直接胆红素 (DBIL) 19mg/L。CT示十二指肠降段肿物。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降段中下部明显狭窄 ,钡剂通过受阻 ,提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入院诊断 :十二…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lymphnodebiopsy ,SLNB)的必要性、可行性、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在乳腺肿瘤下方注射 37MBq放射性胶体99mTc DX ,同时运用核素淋巴显像和γ计数器探测仪探测两种检测方法 ,识别出放射性同位素浓聚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 ,SLN) ,并用皮肤墨水在相应的皮肤上做出标记。术中根据体表标记切除SLN ,后行腋窝淋巴结解剖 (axilarylymphnodedissection ,ALND) ,两标本同时送病理检查 ,了解其符合率 ,并评价SLNB的可行性。结果  30例均进行了SLN识别定位 ,活检后经病理检查有 2例错误。 1例未取到SLN ,故SLN的检出率为 96 .7% ;1例SLN病理呈假阴性。按目前国外SLNB的评价标准 ,本组SLNB的敏感度为 88.9% ,准确性为 93.3% ,假阳性率为 0 ,假阴性率为 11.1%。结论 乳腺癌SLNB目前在国内外仍处于研究阶段 ,随着研究的扩大与深入将可能取代常规的ALND。  相似文献   
9.
乳腺Paget病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Paget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0年11月~2001年11月收治的61例乳腺Paget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行乳房病变刮片细胞学检查24例,准确率为75.0%(18/24);行切取活检18例,准确率为100.0%(18/18).61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43例(根治术15例、改良根治术28例),乳房单纯切除术18例.进行根治性手术的43例患者中,乳房可触及肿块者25例,病理检查有腋下淋巴结转移者16例,转移率为64.0%;而乳房未触及肿块者18例,有腋下淋巴结转移4例,转移率为22.2%.61例患者经过8~240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期为62个月),局部复发9例,远处转移12例,5年生存率为79.5%,10年生存率为51.9%.结论尽早行乳房病变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乳腺Paget病的最佳方法.乳腺肿物是影响乳腺Paget病预后的不良因素,对合并乳腺肿块的患者应该行根治性切除术,未发现肿块的患者可以行乳房单纯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性斜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性斜疝患者32例(研究组),并与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患者32例(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早期疼痛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12.02,P均<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早期发生明显疼痛3例,占9.38%,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发生明显疼痛10例,占31.25%,研究组的术后早期明显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另外,研究组的术后复发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避免了传统术式破坏腹股沟区的正常解剖结构的缺点,且无张力,更加符合现代疝修补理念,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复发率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腹股沟复发性斜疝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