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效果。方法对31例癌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直肠低位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对其中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腹部手术施行直肠全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提肛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于癌灶下缘2cm、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处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内外括约肌间向上游离至腹部,将近端结肠或结肠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端端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31例病人平均随访24月,26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糖链抗原19-9(CA19-9)增高,但未见转移灶。30例患者手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根治性,并能较好保留肛门功能。对较早期或对术前放、化疗敏感的超低位直肠癌、直肠间质瘤、基底广泛息肉和骨盆狭窄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拖出吻合术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42例低位直肠癌病人拖出式肛管结肠吻合术。结果:全组术中结肠、肛管吻合术过程均顺利。术后发生吻合瘘2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2年随访率100%。盆腔复发2例,术后近期内肛门控制稀便功能欠佳。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均良好。结论: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拖出肛管、结肠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支撑捆扎法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低位吻合的价值。方法 从929例低位直肠癌中选择629例实施保肛手术。手术方法有双吻合器吻合法(n=101)和经肛门支撑捆扎结肠-直肠(肛管)(n=528)吻合。外科切除范围:除残留肛侧直肠(肛管),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坐骨盲肠窝脂肪组织、肛周皮肤外,与Miles手术相同。结果 低位直肠癌保肛率67.69%。根治术后584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吻合器组75%、支撑捆扎组76.59%。局部复发率:吻合器组5%、支撑捆扎组3.2%。手术合并症:吻合器组吻合口漏4%;支撑捆扎组吻合口漏2.5%。两种保肛方法5年生存、局部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低位直肠癌中,在确保根治和术后排便功能,能完成口侧结肠-直肠(肛管)吻合者,可作为保肛适应症选择范围。保肛术式选择,吻合口在盆腔内者选择吻合器技术,在耻骨直肠肌上缘到肌间沟者选择支撑捆扎吻合术。经肛门支撑捆扎吻合可以取代吻合器完成超低位及结肠-直肠(肛管)吻合,两种吻合方法之间对病人的预后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结肠肛管套式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临床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2年以来33例低位直肠癌应用结肠管套式拖出吻合术治疗情况,即肿瘤切除后使直肠远端外翻,近端结肠经外翻的直肠拖出,于肛门外行结肠一期吻合,并立即送回盆腔的外科技术。结果 随访5~10年,随访率100%。肛门功能正常及良好者28例,占85%(28/33);较差者5例,占15%(5/33)。本组l例放疗后完全失去大便控制能力,改为Miles术。本组吻合口瘘1例,占3%,局部复发率15%;5年生存率60%(20/33),10年生存率39%(13,33)。结论 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结肠肛管套式拖出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中下段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最佳治疗术式。方法对采用经腹经肛门切除中下段直肠癌又经肛门行结肠直肠粘膜吻合术36例。癌灶下缘距肛缘6~7cm24例,8~10cm1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术后随访36例6~60个月,平均33个月。于术后19个月局部癌复发2例(5.56%)。本组术后8~12周时排便功能控制良好,为1~3次/d,18周时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排便次数为1~2次/d。结论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结肠直肠粘膜吻合术可作为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并保留肛门的一种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如何使中、低位直肠癌患在接受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能够保留原位肛门的感觉和结构功能,并且不会导致直肠癌的复发。方法:选择中,低位直肠癌患36例,在肿瘤根治性切除时,保留了原位肛门、保留排便反射,重建直肠瓣、直肠骶曲、肛门直肠角及内括约肌、结肠断端与肛管波浪状吻合、术后功能锻炼等措施。结果:术后大便自控随意情况良好;无局部复发及肛门狭窄发生,1年复发率为:0%。结论:癌肿下缘距外科肛管1cm以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在接受直肠癌切除术后,能够保留原位肛门功能,配合综合治疗并不会导致直肠癌的复发,手术既能根治性切除癌肿,又保留了原位肛门及良好的感觉和括约功能,患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1996年3月-2001年12月共手术治疗直肠癌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9~82岁,平均55.6岁;30岁以下2例(7.7%),31~40岁3例(11.5%),41~50岁3例(11.5%),51~60岁8例(30.8%),61~70岁7例(26.9%),71岁以上3例(11.5%).症状分别有消化不良、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血、腹痛、腹胀、不完全肠梗阻、贫血、消瘦等,术前经肛门指检或纤维结肠镜检肿瘤下界距齿状线4~9 cm,平均6.1 cm,经术前病理或术中快速病理证实为直肠癌.②手术方法:根治性手术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有二种术式:①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对于距齿状线7 cm以内的直肠癌,不保留肛管和肛门及全部肛管括约肌,行乙状结肠腹壁永久性造瘘术(人工肛门),术后终生用肛门袋;②拉下式直肠癌根治术:对于下界距齿状线7~10 cm的直肠癌,在肿瘤远侧紧靠齿状线处切断直肠.会阴部保留肛管,再将直肠和肛管外翻,充分扩肛,将肿瘤切除后的乙状结肠断端拖至会阴部,用4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经腹腔上提结肠,使吻合口进入盆底形成一新直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吻合器技术在中低位直癌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原则的根治性手术,应用弯管消化道吻合器行低位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85例均完整切除直肠系膜,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2.3%),吻合口狭窄3例(3.5%),经定期扩肛后缓解;术后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结论TME术式基础上应用弯管消化道吻合器行结肠-直肠低位吻合符合直肠肛门生理要求,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吻合成功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部分齿线区切除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至2003年对11例肿瘤下缘距齿线<3cm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保证全系膜直肠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部分齿线区切除,结肠贮袋经肛拖出与肛管直肠齿状线吻合的方法,术中冰冻切片证实切缘无癌残留.术后10例完成化疗,8例接受放疗.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2月至1年,平均6.4个月,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肿瘤无复发和转移.按WCGWP肛门功能调查表检查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情况,2例便频,1例稀便失禁,1月后均恢复,无梗阻发生.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采用保证全系膜直肠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部分齿线区切除,结肠贮袋经肛拖出与肛管直肠齿状线吻合的方法,可以达到直肠癌根治和超低位保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拖出切除应用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结直肠吻合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2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直肠拖出切除应用吻合器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成功地保留了有大便控制功能的肛门,术后无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瘘,无吻合口出血,随访中有2例局部复发。结论:直肠拖出切除吻合器吻合保肛是安全可行的。作为保肛手术的一种术式,可用于普通手术时无法保留肛门的低位直肠癌病人。  相似文献   

11.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距离肛缘(或齿状线)小于6cm的直肠癌[1,2],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但术式选择问题是近年来争论的热点之一。随着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认识,双吻合器技术(DST)的出现使超低位结—直肠(肛管)吻合术成为可能,并证实只要按照规范操作在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可达到和Miles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肛门括约肌并非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必须切除的部分,这样做拓宽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提高了术后生存质量。本文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1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  相似文献   

12.
Jiang  J.  -K.  Yang  S.-H.  Lin  J.  -K.  廖新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15-16
目的:结肠“J”形贮袋常用于直肠手术重建后克服贮粪功能障碍,对括约肌功能则不产生任何影响。该研究前瞻性比较分析了患在直肠低位前切除后经腹施行侧面末端吻合术或结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接受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56例,随机分为侧面末端吻合术组和结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组。分别记录手术情况,并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分别进行直肠肛门测压和直肠肛门功能评估。结果:每组均有24例患完成该试验。两组在入口统计和术前功能评估方面没有显性差异,在手术吻合高度(5cm)、失血量、保护性结肠造口、手术时间、并发症和辅助治疗等外科疗效方面亦无显性差异。两组间肛内压无显性差异,术后及随访期内亦无明显变化。两组患均于术后早期出现短暂性大便失禁。在肠功能方面,术后最大容量及紧急排便容量均显下降,但结肠“J”形贮袋组恢复较快。两组术后排便频率均显增加,但侧面末端吻合术组的直肠容量恢复较快。结论:对中低位直肠癌患施行低位前切除后的经腹吻合术是一种较安全的手术方法,可最大限度减少括约肌的功能损伤,更好地保护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探讨防止低位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保留肛门术的骶前吻合口漏发生的措施 .[病例报告 ]给 4 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骶前吻合术时应用了会阴部向盆腔内推顶、吻合完毕后向肛门内注气的技术 ,术后均未出现便失禁 ,3例出现盆腔内局部复发 ,2例出现吻合口漏 (4% ) .[讨论 ]在低位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保留肛门术中应用会阴部推顶、肛门内注气的技术进行骶前吻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结肠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作低前切直肠癌病例 2 5例分为两组 ,一组为结肠贮袋与直肠 (肛管 )吻合 11例 ,另一组为结肠与直肠断端直接吻合 14例 ,比较术后排便功能。结果 :两组均无出血、死亡、吻合口瘘、贮袋直肠 (肛管 )吻合组和直肠结肠吻合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 2例和 4例 ,肿瘤复发分别为1例和 4例 ,肠梗阻分别为 1例和 2例 ,贮袋直肠 (肛管 )吻合组发生贮袋炎和便秘均为 2例 ,直肠结肠吻合组无便秘。结论 :中下段直肠J形贮袋吻合术后一年内排便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开腹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行保肛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开腹组、超低位吻合组、低位吻合组、肛管吻合组5组,每组30例。观察和对比每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控便情况、肛门功能、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开腹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多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肛管吻合组患者的排便次数正常时间最短(P<0.05);肛管吻合组出现失禁例数最少(P<0.05);腹腔镜组、超低位吻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患者(P<0.05);术后6、12个月开腹组的满意度最低,分别为66.67%、76.67%;而肛管吻合组术后6、12个月的满意度最高,分别达76.67%、100.00%。结论:腹腔镜TME、开腹式TME、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安全可行性,并评价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 分析2000年至2008年我院经选择的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46倒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部手术遵循TME原则,肛门手术在直视下距病灶下缘2cm切断直肠黏膜和肛门内括约肌,经括约肌间隙向上游离达肛管外括约肌环上方与腹部手术会合,近端结肠与肛管完成端端吻合.前瞻性随访术后病人肿瘤复发与肛门排便功能状况.38例病人完成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急性肺栓塞井死亡1例,盆底肌肉出血1例,吻合口漏4例.37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8(24~96)个月.4例(10.8%)吻合口复发,其中2例死亡;2例同时肺、腹膜转移于术后20个月死亡;2例因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 8、2 6个月死亡;2例因腹腔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分别于术后14、17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已比较满意.结论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径路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性高,根治效果好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17.
在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各种手术中,低位前切除或超低位前切除保留肛门术效果最佳且应用最广。但在这种手术中,远端肛管直肠保留的长度一直是国内外作者争论的问题。因为远端肛管保留越长,越易吻合。肛门括约肌功能越完好。但越无根据地保留长度,就距肿瘤越近,势必导致保留的肠管(或肛管)壁内会有癌组织残留,而造成术后局部复发,缩短患者生存期,降低5年存活率。我院多年来施行的这些手术及院外患者共收集了41例,并参考一些有关文献,认为埘直肠远端距肛门切断线的距离不能绝对不变,而应视病变的多种因素而采用不同的切断距离,以确保术后不会因癌组织钱留或其它原冈而导致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直肠前切除术是指经腹保留肛门的下段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直肠癌保肛手术。为了提高直肠前切除术编码准确性,结合ICD-9-CM-3(2011版)对直肠前切除术各术式手术编码进行总结,通过案例回顾不同术式的编码。其中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结肠经肛管拉出术(Bacon术)术中将直肠经肛门拉出属于拖出术,分类于48.4;低位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经括约肌间直肠前切除术(ISR术)切除肠管后一期吻合恢复肠管连续性,分类于48.63。根据ICD-9-CM-3(2011版)中另编码、包括等编码原则,直肠前切除术除主要手术编码外还应编码淋巴结清扫(40.59)、肠吻合(46.01/46.21)为附加编码;全直肠系膜切除、肠造口术是直肠前切除术的必要手术步骤,为省略编码。14  相似文献   

19.
低位直肠癌一般都采用Miles手术,但患者在精神上、生活上遭受着极大的痛苦和不便,或因此而拒绝手术,延误治疗。鉴于此,我科于1984年12月到1986年6月,对1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留肛门外括约肌、倒置结肠性直肠肛管吻合术(以下简称保留外括约肌术),或施行Miles术后同时利用臀大肌转移原位肛门重建术(以下简称肛门重建术)治疗,经近期观察,排便功能较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4~77岁,平均45岁,其中保留外括约肌术12例(2例系结肠远段套叠,未作倒置),肛门重建术3例。肿瘤下缘距肛门缘:前者4.5cm1例,5cm2例,  相似文献   

20.
李森  俞一峰  龚海  高林  冯强 《右江医学》2003,31(5):449-450
目的 研究结肠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低前切直肠癌 2 5例分为两组 ,一组为结肠贮袋与直肠 (肛管 )吻合 (11例 ) ,另一组为结肠与直肠断端直接吻合 (14例 )通过比较判断术后排便功能。结果 两组均无出血、死亡、吻合口瘘 ,贮袋直肠 (肛管 )吻合组和直肠结肠吻合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 2例和 4例 ,肿瘤复发分别为 1例和 4例 ,肠梗阻分别为 1例和 2例 ,贮袋直肠 (肛管 )吻合组发生贮袋炎和便秘各 2例 ,直肠结肠吻合组无便秘。术后 1年平均排便次数贮袋吻合组明显优于直肠吻合组 ,而 1年以后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中下段直肠J形贮袋吻合术后 1年内排便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