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取30例新诊断的严重(HbA1c〉9%)T2DM患者,和30例经两种或两种以上OADs治疗后血糖不达标(HbA1c〉7%)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每日二次或三次注射强化治疗,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门冬胰岛素30强化控糖后两组性别、年龄、BMI、HbA1c、低血糖发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初发T2DM组强化治疗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已使用口服降糖药但血糖不达标的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结论:预混胰岛素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初发的T2DM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够尽快纠正高血糖毒性,保护胰岛βp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2型糖尿病(T2DM)患病人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空腹血糖(FBG)和餐后血糖(PPG)都会影响总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控制,因此需要尽早同时控制FBG和PPG[1].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我国T2DM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单纯餐后血糖升高比例接近50%[2],可见餐后血糖控制是中国T2DM防治的最大挑战之一.目前,包含餐时和基础胰岛素组分的预混胰岛素由于能同时满足人体对基础及餐时胰岛素的需求,成为较多中国T2DM患者的治疗选择.其中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由于其药物作用模式相较预混人胰岛素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从而展现出更好的餐后血糖控制能力和更少的低血糖风险[3].因此,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控制基础血糖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改善餐后血糖,更加适合中国T2DM患者.  相似文献   

3.
随着疾病的进展,2型糖尿病(T2DM)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OADs)联合治疗后,如依然不能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时,应适时启用胰岛素治疗。国际糖尿病联盟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推荐在糖尿病起始治疗时就使用胰岛素,尤其是当HbA1C水平较高时(〉10%)。多项临床对照试验表明,与基础胰岛素治疗相比,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能更全面控制血糖,尤其显著改善餐后血糖,是众多糖尿病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与预混人胰岛素相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对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16例初诊的老年T2DM使用诺和锐30治疗8周,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8周后FBG平均下降3.44 mmol/L,2hPG平均下降8.52 mmol/L,HbA1c平均下降2.65%.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诺和锐30治疗老年初诊T2DM具有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低血糖反应少等特点,值得尝试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商品名:美迪康)与胰岛素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餐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结果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12周后FBG、2hBG水平明显改善,HbA1c由7.8%降至6.1%,HbA1c达标率为71.3%。治疗后共有7例次发生低血糖反应,未发生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并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且较为安全,价格合理,适合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地特胰岛素(Det)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6例住院治疗的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Det联合瑞格列奈组和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FBG、2hBG、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增加情况和依从性。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FBG、2hBG、HbA1c均较基线显著降低。Det联合瑞格列奈组和预混人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0.080、0.150,体重增加发生率分别为0.029、0.035,治疗依从率分别为0.893、0.679。结论Det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可显著降低新诊断的住院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64例OADs但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甘精组和预混组各32例。甘精组在原有OADs的基础上,采用每晚10点注射Glarginel次;预混组停用OADs改为每日早晚餐前注射诺和锐30。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以两组FBG均达到5.6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结果两组的HbAIC均明显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组FPG较预混组下降明显(P〈0.05),达到FBG≤5.6mmol/L(66%VS55%,P〈0.05)和HbA。c≤7.0%(59%VS47%,P〈0.05)的更多。低血糖的比例低(P〈0.05)。结论在原有OADs方案基础上加用Glargine,更多的患者安全达标(HbA,c≤7.0%且不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特胰岛素对口服降糖药(OAD)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疗效。方法33例OA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每日睡前皮下注射,共24周。观察用药前后FBG、2hBG、HbA1c、BMI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T2DM患者FBG、2hBG、HbA1C均明显下降(P〈0.01)。日间低血糖发生率9.1%,无夜间症状性低血糖发生,体重无明显增加。结论OAD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体重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在老年T2DM治疗中的优越性。方法68例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Gla组)和预混胰岛素组(Pre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BG、2hBG、HbA1c、空腹C肽(FC-P)及75g OGTT后2hC肽(2hC-P)水平、体重变化、低血糖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B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Gla组FBG、HbA1c水平较Pre组显著降低(P〈0.05),Pre组2h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Gla组体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Pre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T2DM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是有益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2次/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的有效性及低血糖风险。方法选择59例应用预混胰岛素2次/d皮下注射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12周。比较转换前后7个时点血糖(三餐前后及睡前)、一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血糖达标率、低血糖发生率及HbA1c水平。结果 (1)转换方案后的7个时点血糖和HbA1c水平均较转换前下降(P0.01)。(2)转换后一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及低血糖发生率较转换前降低,而血糖达标率提高(P0.01)。结论对应用预混胰岛素2次/d皮下注射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能更好、更平稳地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T2DM)治疗及达标现状,重点了解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血糖达标状况。方法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项目组于2009年7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75个城市的400家医院参加本横断面研究。正在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不联合胰岛素治疗的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进入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一般信息、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治疗药物。所有数据均使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T2DM患者143123例,其中男73544例,女69579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病程6年。在应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最多应用的是预混胰岛素(65.5%,34487/52649),其次是基础胰岛素(24.3%,12794/52649),8.5%(4492/52649)的患者应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按照HbAlc〈6.5%计算达标率,总体人群达标率为20.2%(28985/143123)。单纯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HbAlc达标率(23.4%,21163/90474)高于总体人群,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HbAlc达标率(14.9%,7822/52649)低于总体人群。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接近[基础胰岛素组15.2%(1944/12794),预混胰岛素组14.9%(5150/34487),基础+餐时胰岛素组14.6%(656/4492)]。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各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均呈降低趋势(均P〈0.05),早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较晚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更高(均P〈0.01)。T2DM患者血压及血脂达标率分别为:血压23.5%(33676/143123),甘油三酯37.4%(53550/143123),总胆固醇41.4%(59320/14312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2%(27418/1431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7%(59671/143123)。结论我国T2DM患者HbAlc总体达标率低,口服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低于总体达标率。提示大部分患者仍需要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和天津滨海新区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度肾损伤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43例,在现有胰岛素不变的基础上加用维格列汀5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和胰岛素用量变化情况,评估用药后的不良事件以及患者和医师的满意度.132例患者完成12周维格列汀药物治疗.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HbA1c降低0.7%,FPG降低了1.8 mmol/L,胰岛素用量减少了8.0U,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4±0.8)%比(7.7±1.2)%,=7.515;(10.6±2.6)比(8.8±1.4) mmol/L,t =9.476;(51 ±16)比(43±15) U/d,t=4.421;均P<0.05];Hb和eGFR治疗前后无差异(均P >0.05).治疗中无胰腺炎、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医师对于中度肾损伤患者应用维格列汀治疗的满意度达94.7%,患者自身的满意度为94.0%.胰岛素联合维格列汀50 mg每日1次可改善中度肾损伤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T2DM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UMCP-1)排泄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30例T2DM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DM相关代谢指标及UMCP-1排泄的变化。结果T2DM患者的FPG、2hPG、HbA1c和uMcP_1/尿肌酐(UCr)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DM患者强化治疗后UMCP-1/ucr比值明显降低(P〈0.01);DM患者UMCP-1/ucr比值与尿白蛋白/UCr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降低DM患者UMCP-1排泄,减轻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肾组织局部增强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比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HbA1 c>9.0%的T2D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新诊断的T2DM患者92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A)组和联合吡格列酮(B)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BMI、FPG、2 hPG、HbA1 c、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单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 12周后,两组FPG、2hPG、HbA1c、HOMA-IR均比治疗前下降(P<0.01);FC-P、2 hC-P、胰岛素功能指数(HOMA-islet)均升高(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体重增加(P<0.05),而A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B组比较,A组达标时间短,单日胰岛素用量少、体重增加少,且低血糖发生率低(P<0.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T2DM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体重增加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SDTM)模式对T2DM患者血糖的改善作用。方法分析2005-2010年进入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门诊SDTM管理的2581例T2DM患者基线状况。比较其中865例有6个月以上随访记录的患者,记录管理前后HbA1C和FBG的变化,并按不同HbA1c基线水平(〈6.5%,6.5%~7.4%,7.5%~8.4%,8.5%~9.4%及≥9.5%)分组,比较血糖变化。同时按不同起始降糖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分析治疗前后药物使用的变化。结果管理后HbA1C和FBG分别降至(6.75±1.20)%和(6.64±1.39)mmol/L(P〈0.01)。HbA1c≥9.5%组(n=157)降至(7.52±1.54)%,改善患者比例达88%。胰岛素使用比例升至34%(P〈0.05),且胰岛素组HbA1C下降幅度最大,约0.94%(P〈0.01)。结论SDTM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社区4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的现状.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在北京的三个社区(古城社区、金鼎社区、老山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普查的形式对40岁以上人群19 470名进行2型糖尿病相关的调查.符合标准的2 534名居民接受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项目.选择人群中问卷调查结果为2型糖尿病(T2DM)的居民,以HbA1c<7%为达标标准对其进行血糖达标率的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血糖达标率可能相关的因素.结果 共入选2 523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为(7.4±1.8)%,其中血糖达标率为45.7%.调查中发现仅用口服降糖药组、仅用胰岛素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组的平均HbA1c分别为(7.4+1.6)%、(7.9±2.2)%、(7.9±2.0)%,达标率分别是47.2%(568/1 203)、32.5%(87/268)、26.4%(73/276);单药降糖、双药降糖以及3种以上降糖药物控制的患者的HbA1c分别为(7.3±1.5)%、(7.5±1.9)%、(7.5±1.2)%,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5.0%(472/1049)、39.6% (149/376)、37.0%(20/54).病程<1年、1~5年、5~ 10年、≥10年的患者HbA1c分别为(7.0±1.5)%、(7.1±1.6)%、(7.4±1.8)%、(7.8±1.9)%,达标率分别为56.4%(195/346)、55.5%(422/760)、44.7%(266/595)、32.8%(270/8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体质指数、腰臀比、收缩压、并发症/伴发症、糖尿病病程、治疗方案与HbA1c达标率呈现相关性(OR=1.320、0.762、0.027、0.992、1.264、0.431、0.432,均P<0.05).结论 社区40岁以上人群中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不足一半.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的达标率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A1chieve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的观察性研究中,提供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以下简称门冬胰岛素30)在中国常规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有关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数据。方法于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130家研究中心入组曾用或未用药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经医师判断需要并起始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总体研究人群(包括8578例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亚组研究人群(包括1191例由预混人胰岛素转为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采用配对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24周治疗,总体研究人群的所有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人年)分别从基线时2.32、0.15、0.58下降至1.54、0.00、0.28(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P〈0.01,P〈0.01)。基线时,总体研究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为(9.5±2.3)%,治疗24周后下降至(7.0±l.0)%(P〈0.01);空腹和餐后2h血糖后分别下降(3.5±3.6)mmo]/L和(5.5±5.0)mmol/L(均P〈0.01)。亚组患者的所有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人年)分别从基线时7.20、0.51、2.15下降至2.37、0.00、0.43(均P〈0.01)。治疗24周后,亚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由基线时(8.7±2.1)%下降至(7.0±1.1)%(P〈0.01)。结论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沙格列汀降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1至2012年9月选取18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单用二甲双胍12周而血糖尚不达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格列汀联合治疗(90例)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90例),随访12周,观察各项血糖指标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疋。检验。结果治疗12周后,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01、1.321、1.574、1.510、1.421、1.601,均P〈0.05)。沙格列汀组2hPG及HbAlC较阿卡波糖组下降幅度大(t值分别为-2.711、-2.600,均P〈0.05),且HbAlc达标率(83.33%)高于阿卡波糖组(67.78%)(x2=5.870,P〈0.05)。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分别为(9.24±1.21)比(8.17±0.25)U/L,(8.62±1.20)比(8.15±0.24)U/L,t值分别为1.563、1.620,均P〈0.05};HOMA-IR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2.60±0.21比3.02±0.39,2.76±0.40比3.01±0.38,t值分别为1.431、1.459,均P〈0.05);沙格列汀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指数的改善优于阿卡波糖组(t值分别为3.451、-3.359,均P〈0.05);阿卡波糖组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阿卡波糖组(矿=8.760,P〈0.05)。结论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比较明显,不增加体重,低血糖发生风险及胃肠道反应低,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7月至9月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81个城市的414家医院,入选目前接受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以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97315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病程(5±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7%±1.6%,HbAlc〈7.0%者34154例(35.1%),HbAlc〈6.5%者17380例(17.9%)。调查患者中12748例(13.1%)合并有至少1种大血管病变,14694例(15.1%)合并有至少1种微血管病变,合并有大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3%和25.2%,均低于未合并血管并发症组的36.3%和36.9%。口服药治疗方案中,双药(51.3%)、单药(34.5%)治疗较为常见,在单药、双药、3种药物和4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中,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0.6%、33.7%、27.0%和24.5%;单药治疗中,应用较多的为双胍类(30.8%)、磺脲类(24.6%)和格列奈类(21.1%);联合治疗中双胍类联合磺脲类者为23.7%,双胍类联合格列奈类者为13.6%。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口服药物种类数、体质指数、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与HbAlc达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OR=1.025、0.855、0.868、0.852、0.789、0.698,均P〈0.01)。结论在中国应用口服药的T2DM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低,应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管理,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住院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年龄≥18岁为成年的切点,将患者分为成年起病组(516例)和非成年起病组(226例),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差异。新诊断患者根据起病时是否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分为伴DKA组(68例)及不伴DKA组(257例),比较两组间临床和生化特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结果26年间我院收治的T1DM患者共742例,所有患者中男性402例(54.2%),女性340例(45.8%);平均发病年龄为23(1~61)岁,154例(20.8%)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18岁的患者516例(69.5%),其体质指数(BMI)为(16±9)kg/m。。与非成年起病组比较,成年起病组血尿酸水平[(274±122)比(243±97)Ixmol/L,t=2.631]、高血压发生率(14.9%比7.1%,)(2=8.818)均明显增高(均P〈0.05),而成年起病组的糖化血红蛋白(9.7%±3.1%比10.7%±2.8%,t=3.221)、起病时发生DKA(20.9%比24.3%,t=4.276)及使用胰岛素泵(0.2%比16.4%,)(2=16.269)和多次胰岛素注射(57.6%比64.6%,x2=1.517)治疗的患者比例及胰岛素用量[(0.7±0.3)比(0.9±0.4)U/kg,t=5.061]均明显低于非成年起病组(均P〈0.05);与不伴DKA组比较,伴DKA组的空腹血糖[(23±10)比(19±8)mmol/L,t=3.688]明显增高,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家族史、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7例患者在入院时已明确诊断为T1DM,分别有37.4%和26.9%的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30例(4.0%)的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70%(21例)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结论我院住院的T1DM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以成年起病者多见,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及血尿酸水平高于非成年起病者,起病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成年起病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