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多孔钽颗粒修复犬颌骨缺损过程中的促进效果.方法 Beagle犬6只,建立下颌骨缺损模型共计36个,单侧3个骨缺损分别为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实验组A)、bFGF+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实验组B)、无干预组(对照组).术后4、8、12周各处死2只犬,行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及新生骨面积统计分析.结果 X线片示实验组与周围骨质结合良好,对照组12周后仍可见低密度骨缺损区域.甲苯胺蓝染色示术后8周及12周实验组B骨连续性及成熟度优于实验组A.术后4周实验组B新生骨形成面积明显大于实验组A(P<0.05),而8周末实验组A明显大于实验组B(P <0.05).结论 bFGF可增强多孔钽颗粒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将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多孔钽颗粒复合,制备生物活性多孔钽修复材料,并观察该材料的促骨生长作用.方法 6只Beagle犬,建立下颌骨缺损模型共计36个,单侧3个骨缺损分别为单纯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对照组)、TGF-β1+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实验组)和无干预组(空白对照组).于材料植入后30、60、90 d处死动物,取下颌骨行大体观察、X线检测、甲苯胺蓝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检测、CD31相关抗原抗体染色.结果 30 d时实验组新骨生成面积及新生微血管数目显著大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60 d时对照组新骨生成面积及新生微血管数目显著大于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90d时3个时间点成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复合多孔钽生物材料具有高促骨活性,能加速多孔钽与周围骨组织的早期生物性结合,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3D打印的多孔钛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和成骨性能.方法 选取20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在其股骨髁上制备直径6 mm,深10 mm的临界性骨缺损.实验组将多孔钛材料迅速注入骨缺损区.对侧生理盐水冲洗,不植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3d、4周、8周、12周通过X线及CT观察骨缺损处生长变化,术后12周处死所有新西兰白兔,通过大体观察、X线、CT、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良好,术后12周取出标本清理周围软组织,实验组缺损部位被新生骨填充;对照组见缺损处骨质凹陷;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植入物区域与周围界限模糊不清;对照组未见明显新生骨阴影;Micro-CT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物区域空隙内长入新生骨组织,植入物附近可见骨小梁长入;对照组缺损区未见明显的骨长入;硬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组植入材料与成骨细胞结合,可见成熟的哈佛氏系统散在分布于新生骨内;对照组骨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IPP5.1计算新生骨与缺损区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孔钛材料可以促进骨组织的生长愈合,新生骨组织可以长入并充满孔隙,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国产人工骨粉和Bio-oss在口腔即刻种植术中对于环形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从而探讨修复骨缺损更快、更有效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只12月龄健康雄性小型猪,麻醉后对称拔除双侧下颌侧切牙、第1前磨牙、第3前磨牙,随即进行即刻种植术,植入4.5 mm×10.0 mm 0sstem种植体,在种植体颈部与牙槽窝骨壁间建立宽约3.0 mm、深约3.0 mm的环形骨缺损区,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缺损区填入生理盐水和Bio-oss骨粉的混合物,对照组缺损区填入生理盐水与国产人工骨粉的混合物,严密缝合。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3批次处死动物,每次处死2只,制取标本,进行骨密度测量、组织切片的观察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的观察。结果:人体标本观察,术后1周可见创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未出现创口感染与裂开的现象,无种植体脱落或松动等情况发生。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密度为0.432 0±0.046 2,对照组为0.370 2±0.034 8;术后8周实验组为0.493 3±0.025 6,对照组为0.436 0±0.050 7;术后12周实验组为0.601 1±0.051 2,对照组为0.511 4±0.038 6。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各组脱钙的骨组织切片和带种植体的骨组织磨片,经比较发现生理盐水/Bio-oss骨粉混合物成骨能力较生理盐水/国产人工骨粉混合物成骨能力强。结论:与生理盐水/国产人工骨粉混合物相比,生理盐水/Bio-oss混合物对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较大面积骨缺损更为有效,且能够明显缩短种植修复的周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新西兰白兔15只,制作10mm长的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分为实验组:15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旷置;自体骨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自体骨.术后1d,8、16、24周分别进行X线摄片观察,运用ImageTool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点像素测定,24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区8周即有新生骨形成,24周材料与骨组织连接在一起,缺损区得以修复.空白组:8周时缺损区有少量骨痂,24周时修复缺损区约1/2;自体骨植人组:8周时骨断端完全被骨痂包绕,24周时缺损区骨完全修复.像素测量结果显示三组间骨修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07,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组织密度增加.实验组材料两端修复界面新生骨与皮质骨的X射线摄片像素值进行比较:术后1d,8、16周P<0.05,24周P>0.05.说明术后24周前材料两端界面在不断修复,24周时完全修复.扫描电镜摄片示:实验组兔植入材料被新骨组织环形包绕与骨组织镶嵌,皮质骨与界面骨之间形成骨髓腔;在材料表面凹陷中骨细胞环状排列形成骨单位.结论 证实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材料能够修复新西兰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传导性.  相似文献   

6.
刘小明  陈贵丰  罗罡  胡秋荣  刘斌 《广东医学》2004,25(12):1407-1408
目的 观察、评估Bio -gide生物膜、Bio -oss骨粉引导骨组织再生修复种植床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选择种植区牙槽骨存在骨缺损的 16例患者共计 2 1枚种植体 ,植入种植体后在骨缺损处植入Bio -oss骨粉 ,Bio-gide生物膜覆盖。术后、Ⅱ期手术前进行口腔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Ⅱ期手术后转移关系 ,进行烤瓷全冠修复。结果  3枚种植体覆盖黏膜少许裂开 ,1枚种植体缺损处新生骨组织较少 ,Ⅱ期手术前脱落 ,其余均有较多的新骨生成。结论 Bio -gide生物膜、Bio-oss骨粉可以引导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的下颌骨缺损模型,研究4、5、7-三羟异黄酮对大鼠颌骨缺损愈合的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单侧下颌骨颊舌向贯穿的骨缺损模型,分为骨缺损用药组与骨缺损组,每组30只,骨缺损用药组术后每天注射4、5、7-三羟异黄酮.分别于给药后7、14、28天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的生化指标,并各处死10只大鼠取下颌骨,进行X线摄片分析、组织学染色观察.结果 相同时间点,骨缺损用药组B-ALP、PICP、BGP的水平显著降低;骨缺损用药组大鼠下颌骨缺损区的X线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骨缺损组.组织学观察,骨缺损组缺损区愈合明显延迟于骨缺损用药组.结论 4、5、7-三羟异黄酮可调节颌骨代谢,促进大鼠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HBV)膜与珊瑚羟基磷灰石(CHA)联合修复颌骨缺损,来观察和探讨骨缺损的修复方式及成骨机制,为PHBV膜将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选择54只实验动物日本大耳白兔,随机抽取48只左侧为PHBV膜与CHA复合组(实验组),右侧为单纯CHA(对照组)。在下颌骨体部双侧造成12mm×5mm×4mm颌骨缺损,左侧缺损处CHA填充后覆盖15mm×10mm大小的PHBV膜,右侧缺损处CHA填充。另外6只兔子左右两侧各造成12mm×5mm×4mm颌骨缺损作为空白组。植入材料后在第4周、8周及12周各处死16只动物,空白组在各期处死2只,然后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4周实验组缺损区中央可见新生骨组织,而对照组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8周实验组缺损区中央可见多处新生骨,对照组缺损区中央可见新生骨组织,但仍可见纤维结缔组织;12周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内骨细胞小,核小,对照组骨缺损区可见部分骨组织形成。结论 PHBV膜联合CHA修复颌骨缺损,比CHA单独修复颌骨缺损成骨速度更快,新形成的骨质较好,而且PHBV膜通过膜的机械性能和维持再生空间的能力,能够阻挡成纤维细胞通透,并且能在机体内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以利于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Bio-Oss骨粉和术中自体碎骨治疗颌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18例无其他系统性疾病的颌骨缺损患者,在缺损区植入Bio-Oss骨粉和术中自体碎骨,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回访,通过X线检查对移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期愈合,术后6个月骨缺损区完全修复,缺损区与周围骨组织无显著差别。结论:联合应用Bio-Oss骨粉和术中自体碎骨具良好的骨引导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0.
nell-1基因直接体内转染修复犬下颌骨的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张宇  倪龙兴 《医学争鸣》2007,28(13):1211-1213
目的:探讨含Nell-1基因逆转录病毒液与聚羟基丁酸酯(PLGA)生物材料复合后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含Nell-1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逆转录病毒液PT-PLNCX2-Nell-1.制备比格犬下颌骨15 mm×10 mm×5 mm的箱状缺损模型,修复实验分为2组:PT-PLNCX2-Nell-1 PLGA修复组(实验组),PLGA修复组(对照组),每组8个样本,分别于术后8,16 wk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测和组织学检测.结果:PT-PLNCX2-Nell-1重组病毒液与生物材料复合修复组可见在骨缺损处有骨性连接形成,骨缺损修复,组织学观察见有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 PLGA修复组未见骨性连接形成,仅在部分骨缺损两断段形成少量骨组织.结论:利用Nell-1基因体内局部、直接转移的方法能够用于犬下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郑正庭  马平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1999,20(8):726-729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修复骨缺损与骨不连中的作用。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人则桡骨中上段截去15mm,包括骨膜,每10个缺损为一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聚乙比咯烷酮(PVP)-A组,BMP/PVP-B组,RBM/PVP-C组和PVP-D组,植入后2wk ̄8wk做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贾全忠 《四川医学》2012,33(2):253-254
目的分析经皮自体骨髓注射治疗长骨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骨穿针穿入骨不连骨缺损部位,同时于髂前上棘处行骨穿抽取红骨髓,注入骨不连骨缺损部位,术后局部加压包扎,应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半月摄X线片1次,观察治疗情况。每10d 1次,3次为1个疗程。随访观察至患者临床愈合。结果 37例患者通过1个疗程治疗,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愈合时间在2.5~6.5个月,平均4.5个月。结论经皮自体骨髓注射治疗长骨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本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胶原膜包绕情况下,骨缺损内填充自体静脉血凝块和异体骨成骨作用的比较。方法:利用兔桡骨缺损模型,采用配对设计,一侧用自体静脉血凝块填充,另一侧用异体骨填充,通过骨密度测量和剖面观察,判断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两组之间愈合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提示自体静脉血凝块在一定条件下有替代异体骨移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使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关节骨病外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97例下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接受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联用组),另65例患者接受单纯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单用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不良事件、人工骨完全吸收后的骨质愈合情况等.结果 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术后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26.2%(17/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完全吸收后,遗留明确或可疑骨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9.4%(3/32)和29.2%(19/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两者的联合使用不会增加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并且可能降低人工骨被完全吸收后遗留骨缺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骨形态计量学,研究不同浓度钠离子对幼鼠骨骼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5周龄雌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饲含钠量不同的鼠粮,正常组含钠1%,高钠组含钠8%,低钠组含钠0.13%,连续喂养60 d.每天监测饮水量、食量及定期测量体重.实验结束,动物处死取左侧胫骨分成两段,进行不脱钙骨包埋,骨形态计量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和松质骨愈合方式的差异。方法兔左侧尺骨中段植人冻干异体骨,分为皮质骨组和松质骨组,均为32只。术后2、4、8、16周分批处死,取材进行Ⅰ型胶原基因的原位杂交研究,以及皮质骨孔隙率和松质骨平均小梁宽度的组织学定量分析。结果异体皮质骨内先出现大量的骨吸收陷窝,然后在陷窝内出现表达1型胶原mRNA的成骨细胞;其孔隙率先增大,然后缓慢减小。异体松质骨内早期就有大量表达五型胶原mRNA的成骨细胞沉积在原有骨小梁表面,附近同时有破骨细胞的活动;其平均小梁宽度持续上升。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的愈合是在吸收的基础上成骨,而同种异体松质骨内则可以直接成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辐照氟银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8只健康成年南昌大白兔随机分为4 组,造成颅顶部1cm×1cm的骨缺损,分别将制备好的辐照氟银同种异体骨(A组)、单纯辐照同种异体骨(B组)、 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C组)和自体骨(D组)植入骨缺损区。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各组进行淋巴细胞毒反应 试验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1)各组淋巴细胞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织学变化:A、B、C、D组移植 骨愈合过程相似,是从宿主骨到移植骨,从周围到中央,从哈佛氏管向其周围逐渐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 辐照氟 银同种异体骨具有明显的低抗原性、良好的成骨活性,是较理想骨移植材料,对骨缺损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Repair of sheep metatarsus defects by using tissue-engineering techniqu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issue-engineering bone with porous β-tricalcium phosphate (β-TCP) ceramic an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effect of this composite on healing of segmental bone defects was investigated. 10-15 ml bone marrow aspirates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iliac crest of sheep, and enriched for MSC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over a Percoll cushion (1.073g/ml). After cultured and proliferated, tissue-engineering bones were constructed with these cells seeded onto porous β-TCP, and then the constructs were implanted in 8 sheep left metatarsus defect (25 mm in length) as experimental group. Porous β-TCP only were implanted to bridge same size and position defects in 8 sheep as control group, and 25 mm segmental bone defects of left metatarsus were left empty in 4 sheep as blank group. Sheep were sacrificed on the 6th, 12th, and 24th week postoperatively and the implants samples were examined by radiograph, histology, and biomechanical test. The 4 sheep in blank group were sacrificed on the 24th week postopera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w bone tissues were observed either radiographic or histologically at the defec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as early as 6th week postoperatively, but not in control group, and osteoid tissue, woven bone and lamellar bone occurred earli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in which the bone defects were repaired in “creep substitution” way, because of the new bone formed in direct manner without progression through a cartilaginous intermediate. At the 24th week, radiographs and biomechanical test revealed an almost complete repair of the defect of experimental group, only partly in control group. The bone defects in blank group were non-healing at the 24th week. It was concluded that engineering bones constructed with porous β-TCP and autologous MSC were capable of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s in sheep metatarsus beyond “creep substitution” way and making it healed earlier. Porous β-TCP being constituted with autologous MSC may be a good option in healing critical segmental bone defects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vide insight for future clinical repair of segmental defe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基质明胶 ( BMG)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对骨形成的诱导作用。方法 :在 60只Wistar大鼠下颌骨缺损中植入 BMG材料 ,并设空白对照。植入后 7、1 4、30、60 d通过 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测定骨缺损区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BMG植入 1 4d有新骨形成 ;BMG植入 60 d骨缺损被完全修复 ;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被修复。结论 :BM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 ,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骨引导和骨诱导作用 ,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