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创伤性髋关节脱位一般由高能创伤导致,常见于交通事故伤。髋关节前脱位在髋关节脱位中大约占10%[1],髋关节前脱位合并膝关节脱位国外曾报道1例[2],国内目前未见报道。我院于2017年2月收治1例髋关节前脱位合并同侧膝关节脱位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骑车摔倒致右髋膝部疼痛活动受限7h"于2017年2月入院,查体:各项基本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无皮肤破损,右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右下肢无感觉异常,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阴性,右髋部深压痛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是下肢大关节手术后发生率高且后果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术后抗凝治疗预防VTE受到越来越多骨科医师的重视。随着国内外抗凝治疗指南的推广应用, 下肢大关节手术后VTE发生风险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对此类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已成为骨科医师共识; 然而, 目前对于具体抗凝方案及疗程选择, 是否需要联合用药, 以及对合并复杂基础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抗凝等问题仍有争议。本文对下肢大关节手术围手术期常用抗凝药物、抗凝方案、抗凝风险和并发症以及复杂情况下的抗凝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评价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指征?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1例活动性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长节段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前路行脓肿清除?部分或全部切除病椎术,术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获得平均11.2个月(9~18个月)随访?术后9个月所有患者的结核病灶均治愈?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B级者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3.6°~17.9°,平均8.2°?术后1例前外侧皮肤切口延迟愈合(术后3周),所有病例均未见结核复发及内固定物松动征象?结论:选择合适指征的患者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具有恢复快?可早期活动?矫正后凸畸形等优点,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新型枢椎椎板钉导向器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行颈椎三维CT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身高165~180(172.9±9.5) cm,年龄38~55(51.1±12.8)岁,排除枢椎椎板缺损及发育不全患者。每例患者的颈椎三维CT数据制作两套3D打印标本,共80个颈椎标本,均用于体外置钉试验。根据置钉方式的不同,体外试验部分分为导向器置钉组40个和徒手置钉组40个。同时,在计算机上重建出该40例患者的颈椎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置钉,得到理想出针点数据与理想内倾角度,此为3D模拟置钉组(理想钉道),40例。在体外试验中,分别测量导向器置钉组、徒手置钉组置入螺钉的位置危险等级、出针点位置及内倾角度。并以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为基准,将导向器置钉组、徒手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数据对比,并将各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准确性。结果:导向组螺钉位置可接受的为75例,位置危险的为5例,可接受率为94%,双皮质率为93%。徒手组螺钉位置可接受为62例,位置危险为18例,可接受率为78%,双皮质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器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的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徒手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导向器为通用型,结构稳定,导向精确,操作简便,可同时置入双侧椎板钉,缩短置钉时间,同时可有效避免双向交叉螺钉的碰撞,增加双皮质率,有效提高枢椎椎板钉置钉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脊柱是骨母细胞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主要侵及脊柱的附件结构,单发椎体少见。在组织学上该肿瘤并无恶性表现,但临床上常表现出很明显的侵袭性,甚至有恶变的可能。大多数患者存在疼痛症状,肿瘤侵犯压迫脊髓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手术治疗是脊柱骨母细胞瘤最重要的治疗措施,肿瘤一经发现均应尽快手术切除,手术术式的选择应根据Enneking system分期,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目前放化疗在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应用还存在争议,不建议作为骨母细胞瘤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修复兔破损硬脊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穿刺抽取日本大耳白兔髂后上棘骨髓,分离BMSC,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的BMSC进行纯化,接种于人工硬脊膜上。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8只,制作L4椎板切除硬脊膜破损模型,A组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复合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术后30天处死动物,取修复区域的组织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观察,并对成纤维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B组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丰富,细胞密度高于A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硬脊膜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加压钢板(PC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PCCP(39例)与PFNA(44例)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8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两组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FNA组优于PCCP组,但PCCP组X线透视次数少于PFNA组。结论只有根据适应证合理的选择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才能减少手术失败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我们选用人工关节假体的主要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观察不同种类磨损微粒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纳米级钛合金(Ti-6Al-4V,平均粒径80 nm)、陶瓷(ZrO2,平均粒径95 nm)颗粒(中国矿业大学摩擦学与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刘洪涛教授惠赠). 2.模型制作与分组:微粒造模组分别用5、50、500 mg/kg的浓度对大鼠进行连续腹腔微粒注射7d,对照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射[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健康志愿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用贴壁筛选法纯化获得MSC。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梭形,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表面CD90、CD105表达阳性,CD34、CD11b阴性。第1、3、5代MSC生长曲线呈S形,均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第3代MSC中,G0/G1期细胞约占77.42%,S+G2/M期细胞约占22.58%。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MSC,且该细胞增殖活性较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纯化MSC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脊柱结核病灶骨组织硬化的病理过程较为复杂,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骨不同部位的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表达。方法:取脊柱结核患者脊柱结核术中切除的骨质,按照部位分成硬化骨组,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应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测定各组标本中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平均吸光度及阳性面积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脊柱结核硬化骨组骨保护蛋白平均吸光度,阳性面积比以及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表达的比值均显著高于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P<0.01或P<0.05)。结果表明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表达变化与脊柱结核病灶周围硬化骨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